心得体会范文

党员干部看纪录片重生观后感2片

发布时间:2023-09-19 11:09:49

 纪录片《重生》观后感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即将来临之际,由国防大学和中共陕西省委联合出品、北京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5集纪录片《重生》,17日在北京举行发布会。

  主创者介绍,纪录片分为五集,每集长约50分钟,分别从“使命”“火种”“抉择”“淬炼”“缔造”五方面,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勾勒出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际国内局势的风云变幻,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决策、重要事件。

  主创者还说,纪录片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等多个维度,再现中国共产党在绝境中凭借信念和精神的力量,获得重生的艰难历程,生动展现了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思想精神狂飙突进、革命救亡风起云涌的历史进程。

  “该片超越了历史,揭示了中国前途命运的出路和抉择。同时还超越了时空,让看似天壤之别却面临关键时刻的不同历史时空,在时隔几十年后对话,为观众呈现了蕴含其中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与会专家如是说。

  首批观看纪录片的观众说,该片是一部主题鲜明、导向正确的“精神大片”,是一部重温历史、审视当下的国史教材,同时也是一部立意高远、面向未来的党史大片。还有专家表示,这体现了国防大学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敏锐感知和责任意识??这是继纪录片《苦难辉煌》、《抗大,抗大》后,该校推出的又一部反映党史、军史和革命史方面的扛鼎之作。

  “这是今天对昨天的回忆,是长河对源头的追寻,是未来对历史的叩问。”国防大学政委、空军上将刘亚洲表示,推出《重生》纪录片,不仅出于纪念和重温历史的目的,更要为当下提供经验,提供警醒,找到久违的崇高,见识信仰的力量。“借助国家台公开播映此片,必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认清发展大势,汇聚起民族复兴磅礴力量。”他说。

  该片汇集了国内军史专家和一流的纪录片创作力量,同时邀请美剧《纸牌屋》第三季摄影指导、掌机和《女子监狱》、《新闻编辑室》灯光指导参与这一历史纪录片的拍摄。该片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等单位联合摄制,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独家发行。该片将于7月1日播出

  纪录片《重生》观后感

  纪录片《重生》于4月底在浙江横店杀青,计划今年下半年在央视播出。

  《重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进程,所有演员最大化的贴近原型,故事最大化的还原历史。

  该片由北京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青年新锐导演赵启辰执导。曾在央视10套首播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就是北京伯?制作赵启辰导演的作品。

  红军时期的林彪

  林彪,字育蓉,于一九零七年十一月出生人称“九头鸟”的故乡湖北黄冈,家是大地主,有林家大院可居,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对林彪而言,其出生的年代正赶上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统一的清王朝被推翻,国家向何处去并无统一认识,所以陷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无下大乱。此时此地,其为庸人者则感生不逢时,其为英雄者则正赶上乱世,可谓龙遇大海、虎入深山。林彪乃少年英雄,加上有林育英、林育南等几个好兄弟个个豪气冲天,更是如鱼得水,林家大院诞生三杰也就成了必然。对林家三杰世人只知林彪,殊不知另外两个也好生了得,林彪走上革命道路多是由他兄长指引,特别是林育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张浩。

  想当初毛泽东临危受命,于遵义会议挫败共产国际红人李德、博古一伙成为实际领袖,是未经老爷子斯大林认可的,始终心中忐忑不安。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前夕,斯大林的爱将王明趾高气扬地从苏联回国,要与毛泽东争中共一把交椅,一时间党内人心浮动,连聪颖过人的周恩来都跪倒在王明麾下,毛泽东领袖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正是林育英在共产国际为毛泽东仗义执言,说动斯大林,以钦差大臣身份回国,调解毛泽东与王明领袖之争,一言九鼎,宣判了王明的败北,毛泽东才名正言顺地坐了第一把交椅。林育英及时传达了共产国际精神: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候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党内的问题,是这个党成熟的标志。随后不久,毛泽东发动延安整风,从思想到组织清算王明路线,刘少奇落井下石,清算功劳最大,成为毛泽东左右手,而周恩来风光不再,要不是毛泽东伸巨手拉他一把,连中央委员也当不上。从此,毛泽东才有如众星捧月,成了中国革命的掌舵之人。所以,当林育英病故黄土高原,毛泽东亲自为林育英抬棺安葬,乃其平生唯一的一次,反映了毛泽东报恩之情,不能不说是林家历史一大荣耀。

  当时的有见识和有作为的年轻人多为革命大潮所影响,不是参加国民党就是参加共产党,谁也不愿再作封建王朝的殉葬品,林彪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九二三年,林彪参加一些学生运动,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在中学读书时,林彪开始了他短暂的初恋,对方叫陆若冰,是黄冈回龙山戴家冲人。

  一九二五年,林彪遇三件大事,一是行婚姻大礼,娶家长包办之娇女子汪静宜为妻,二是考入名扬天下的中国将帅摇篮黄埔四期,三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古人云,家国不能两全,是唉,林彪毅然决然舍小家为国家出生入死,南征北战。而林彪之妻却虽有林彪书信允其再嫁,然女子多情,信守一女不从二夫古训,最后郁郁寡欢,死于林家大院。

  林彪在黄埔,鲜有记载。有云其沉默寡言,喜散步读书,想来不错,符合林彪一生的性格;或又有人云林彪黄埔军?学习成绩平平,想来未必真实。一则可能因教材平庸,不为林彪所重视,二则是高层无识才之人,林彪虽有韩信之才,然却遇项羽之复制品蒋中正之流,蒋介石虽有眼也无珠也,而后毛泽东似高祖再生,破格重用林彪,结果人所共知。林彪拥百万之兵,指挥战略决战辽沈、平津战役,消灭蒋军百万之众如行云流水,实为蒋介石不识英雄之故也。

  一九二六年,林彪黄埔军校毕业后,担任有“铁军”之称的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初尝了血与火的战争洗礼。

  一九二七年,林彪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奠基战役“八一南昌起义”,随后与义军转战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又随朱德转战闽、粤、赣、湘边界地区,历尽了千辛万苦。

  一九二八年,一月参加湘南暴动,同年四月跟朱德率领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林彪任第二十八团营长,时年二十一岁。后因战绩突出,被毛泽东发现并予重用,林彪二十二岁时任第二十八团团长,积极参加了巩固与发展井冈山革命?椐地的艰苦斗争。

  毛泽东在一九二八年制定了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后两条“洗澡避女人”和“不搜俘虏腰包”两项,是出自于林彪。

  一九二九年,林彪率军挺进赣南、闽西,三月,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与敌人欲血奋战,屡战屡胜。同年,毛泽东在红四军第七、第八次党代表会上受挫,在红四军第七、八、九次会议上,林彪都坚定地站在了毛泽东一边,反对朱德、刘安恭和陈毅,反对毛泽东听命中央离开井冈山,在毛泽东落难时看望毛泽东,毛泽东深受感动。

  一九三零年六月,林彪任红四军军长,时年二十四岁。

  一九三二年三月,林彪任红一军团总指挥,亦称军团长,时年二十六岁,令人称奇。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四年,率军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是中央红军的绝对主力,以灵活多样的战略战术,击败蒋军多名高级将领,渐有常胜将军之称谓。

  宁都会议后,毛泽东被排挤出红军统帅部,林彪不计后果,依然常拜见毛泽东,显示了林彪的良好人品和见识。毛泽东为林彪前程计,有时拒绝相见,反映了毛泽东与林彪的良好同志关系。在古田会议前后,毛泽东与朱德、陈毅等有分歧,林彪是站在毛泽东一边的。

  林彪在上井冈山之初,许多人对毛泽东式的“山大王”革命缺乏信心,林就此曾坦诚给毛泽东写信质疑,毛泽东高度重视,复长信给林彪,阐述红色根据地生存发展的理由,后收入《毛泽东选集》,题目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映了毛、林之间肝胆相照的同志关系。此信被后人争议,有人指责林对井冈山斗争持怀疑态度,林就此写过诗“《西江月?重上井冈山》:繁茂三湾竹树,苍茫五哨云烟。井冈山搏斗忆当年,唤起人间巨变。红日光弥宇宙,战旗涌作重洋。工农亿万志昂扬,誓把敌顽埋葬。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英雄烈士没蒿莱,生死艰难度外。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辉煌胜利尽开颜,斗志不容稍减。”与以驳斥。

  红军三大红律、八项注意有两项(洗澡避女人、不虐待俘虏)是林彪手笔,可见毛泽东与林彪有许多历史早就融为一体,不是几个酸腐文人所能拆开的。

  值得一提的是,林彪在李德、博古、周恩来指挥的消极防守、寸土必争、打阵地战的错误方略下,林彪创立“短促出击”战术,客观上弥补了一些单纯防御战术,减少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损失。林彪作为毛泽东培养起来的军事干部,在实战中一直坚持毛泽东的战法,同“左”倾路线的瞎指挥进行斗争。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从一九三四年四月三日至五月初,林彪连续六次上书中央军委,明确反对博古、李德的教条主义,瞎指挥以及阵地战、堡垒战,例如五月四日林彪致中革军委,提出了《关于作战指挥问题的建议》,指出“我们仍然有求得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的充分机会。”并提出“短促出击”战术原则,力主从实际出发,用机动灵活的诱敌深入、运动战的战法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以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这是难能可贵的。

  有人说林彪的这些战术明显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相左,也与他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一贯主张相背,是不大公平的。当时,许多红军将领表示不解。伍修权称林彪是“对左倾教条主义的作战方针表示拥护”。聂荣臻认为,这是“一个政治上的表态”,即向“左”倾路线代表人物的屈从。毛泽东当时并没有对林彪进行批评和教育,但在一九四二年代延安整风时,把林彪的<<论短促出击>>一文收编进《六大以来》文件汇编,显然是作为非正面教材以警示后人的。但就笔者看来,在当时王明路线淫威下,林彪只能如此,因为李德等不可能让你用上毛泽东的战术。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保卫中央苏区战斗败局以定,李德、博古、周恩来一看大势已去,决定突围,实行名为“战略转移”,实为逃跑另寻生路的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林彪在伟大的长征途中,率红军主力红一军团,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巧妙指挥了强渡乌江等战役。

  一九三五年一月,林彪参加了中共历史命运转折的“遵义会议”,坚决支持毛泽东重返红军统帅地位,结束了李德为首的三人团错误领导。

  遵义会议后,林彪指挥红一军团,参加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著名战斗;随千军万马征服空气稀薄的雪山,踏过一望无际的草地,一起渡过了千辛万苦的岁月;一九三五年九月,毛泽东为调整统帅部,把中央红军改为陕甘支队,林彪任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参加指挥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

  一九三六年六月,毛泽东决定成立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名为抗日军政大学),林彪任第一任校长兼政委。对此,有人说因林彪由于不听毛泽东令其增援十五军团命令而遭削兵权,实为一孔之见。抗大犹如黄埔,政治、军事战略位置非一方面军所能比,恰恰相反,显示了毛泽东对林彪的器重,而不是别的。

  林彪的敢于提出独立见解的个性,在长征途中遵义会议过后不久又有显示,当毛泽东为迷惑蒋军而忽东忽西,四度赤水出奇兵而要求部队往来奔跑的时候,林彪不解毛泽东战略意图,不顾后果,单独署名写信给中央,指责毛泽东“不走弓弦而走弓背”,要拖垮军队,不满毛泽东指挥方略,提出周、毛随军主持大计,令彭德怀任前敌指挥,企图改变红军统帅,被毛泽东怒骂为小儿不懂事,林彪遭到中央严厉批评后而作罢。

  当红军到达会理时,许多红军指战员们已是衣衫褴褛,疲惫不堪。在中央红军中,江西人和湖南人很多,他们从江西走到四川的边远山区,觉得周围一切都很佰生,茫然不知所措,他们不会讲四川话,更担心再也找不到回江西或回湖南老家的路了,他们不无担心,互相议论,怪话也不少,但最为关切的问题是:到底要到那里去?有什么计划和打算?林彪也跟周围的同事多次议论过这些事。也对部队多跑了一些路很不满意,他把行军路线比作一张弓,说部队尽走"弓背路",而不是走捷径的"弓弦路"。照这样走下去,会把部队的精力消耗殆尽的,像这样的领导怎么能行呢?到会理休整时,林彪就给彭德怀打电话,说:现在的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走下去就要失败,我们服从你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

  彭德怀没有敢公开赞同林彪的意见。聂荣臻当时也认为,这是四渡赤水以后到会理期间,在中央领导层中,泛起的一股小小的风浪,也算是遵义会议后一股小小的余波。当时对于林彪的做法,聂荣臻也明确表示:"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对林彪给彭德怀打电话的事,则进行了严肃地批评,说:"你是什么地位?你怎么可以指定总司令,撤换统帅?我们的军队是党的军队,不是个人的军队。谁要造反,办不到!"并警告说:"如果你擅自下命令部队行动我也可以以政治委员的名义下指令给部队不执行。"但林彪没有听聂的意见,林彪给中央三人小组写了一封信,表明个人意见。聂荣臻拒绝在信上签字,林彪就单独签字送上了。林信大意是:“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与四方面军会合。"

  会理会议正确地分析了遵义会议以来的形势和总结了这一段时间的工作,对取得的成就和胜利作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会议又认真地研究了党内和红军中的思想状况,对于存在的一些错误思想和意见,也进行了批评,会议还印发了林彪给军事三人团的一封信,毛泽东在会上特别针对林彪批评说:对于战略战术的问题,你是个娃娃,你懂得什么?既然信的内容也牵涉到彭德怀,彭德怀在会上也发了言,批评林彪的信说:遵义会议才改变了领导人,这时又提出改变前敌指挥是不妥当的;特别提出我,则更不适当。周恩来、朱德等在会上发了言,支持毛泽东的意见,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

  长征胜利后,林彪又一次与毛泽东发生分歧,毛泽东主张红军奠基西北,林彪却主张到陕南打游击。

  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央在向各军团首长征求对战略问题的意见时,林彪正式向中央提出了到陕南打游击的意见。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林彪给毛泽东写信说:“我对脱离现任职务改作游击战争已具有不移之心,一周来虽然数次向军委请求,而卒未获准,致我非常不安。目前实为脱离部队之惟一良机,故决不因任何故障而改变决心。且准备于不得已时,宁可忍受处分。我很盼望你最后仍赞助我的建议,则不胜欣慰。”随后又于十二月三次致电中央,坚持己见。

  十二月十九日,毛泽东与张闻天联名发电给彭德怀,请彭德怀给林彪做思想工作,打消他“陕南打游击”的想法。此电称:“中央各同志均认为林彪同志是我们党内最好的、最优秀的高级干部之一。在过去以及最近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对中国革命,对于党内是有很大的功绩的,是有着中国及国际的荣誉的。”近日接他许多关于调动工作的信及电报,我们认为拿出他这样的干部离开主力军去做游击战争是不能同意的。但他心中存在着问题,他来中央一个时期,使他的意见能够同中央各同志交换,对他的不安心的问题,并且使他对于政治问题能够更好研究一番。他的职务以左权同志暂时代理。

  过了两天,毛泽东仍不放心,再电彭德怀并转林彪:“在日本占领华北地区的形势下,陕南游击战争不能把它提到比陕北等处的游击战争还更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后者是更重要的。尤其不能把游击战争提到似乎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地位(如提出红军主要干部去做游击战争),这样的提法是不妥的。林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是同我们有些分歧的,中央认为有当面说明之必要的。现在前方军事不紧张,因此仍望林来中央一行,并在此一个时期,这于林是有好处的。”

  林彪接电后,于十二月两次复电中央和毛泽东,仍坚持己见说:“中央现尚未批准我改变工作的建议,则目前我无来中央之必要。”并说:“我从没有说陕南比陕北的工作还更重要,游击战争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话,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错误见解。”

  此时,中央已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决定并部署东征。十二月二十四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联名致电林彪等人,下达关于准备东征的行动计划。问及“林彪同志动身来中央否?”可是,林彪于十二月二十六日回电中央坚持说:“我还在期望中央批准我打游击战争。”鉴于林彪这种态度,中央于十二月二十九日电令林彪,“接电立即来中央讨论你的工作问题,职交左权暂代。”林彪这才于一九三六年一月一日回电中央:“决明日动身去中央。”林彪到中央住了半个月,在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的说服下,不再坚持到陕南打游击。

  二月下旬,林彪率红一军团东渡黄河,参加了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东征。在东征过程中,毛泽东与林彪之间还发生过关于红一军团作战方向问题的分歧和争论。毛泽东指示林彪率领红一军团(右路军)的作战方向是晋西南地区,以确保黄河渡口,依托陕北,伺机向南向东发展。而林彪则于三月二十七日、三十日、三十一日连发数电,坚持其主力应向晋东南挺进。林彪甚至提出让毛泽东回到陕北,说:“彭、毛两同志及方面军机关移至陕北苏区,与诸同志在一起工作为好,以便集中人力、精力、时间,充分冷静考虑指导全部政治、军事、外交大计。彭、毛随部作游击战争,今日至此,明日至彼,必有碍指挥。”后遭毛泽东和中央批评,林彪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

  对林彪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的作用怎样评价?笔者认为,不论在井冈山时期,还是在长征路上,林彪都是毛主席和中央第一战将,林彪与毛泽东发生分歧是正常的,说明了林彪的独立个性和对革命的责任感。实际上,红军时期几乎所有的胜利都是和林彪分不开的,林彪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用短短的四年时间就从连长升到军团长绝不是偶然的,是和他的军事天才和献身精神分不开的。林彪为红军时期我党我军的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