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范文

2019年实践创新体会

发布时间:2023-09-15 23:03:18

 实践创新体会(1)

  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行动是思想的母亲,实践是科学的皇后。呆在井底的青蛙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丽;躲在窝里的母鸡永远不知道头顶的天空多么宽广;仅被一根麻绳拴住的大象永远不知道自己只需稍稍用力就能获得自由。只有勇于迈出未知的第一步,才能跨过超越自己的起跑线。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大创举,是带领中国走向富强的第一步。但在当时,他并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将是什么,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大污点,可谓前路茫茫,陈云同志的“摸着石头过河”足以表明众人对这一决策的忐忑。但实践表明这一决策并没有错。虽说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也走过弯路,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总算在列强中走出了中国的一片天空。如果不走这一步中国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我们用血泪换来的教训,是实践中总结出的真理。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万里长城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然而在全面提倡科学创新的当今,却有很多人对“创新”无从下手,总怕多做多错,宁可不做不错。什么是创新?就是打破陈规,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理念等等,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让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能更顺心更融洽。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不做永远也不可能有创新。

  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就能得出的,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创举也不是拍着脑袋想出来的,而是通过反复研究,不断举证,最后在实践中反复修正中得来。“摸着石头过河”不但表现了领导者们忐忑不安的心态,更表明了他们坚定落实的勇气。“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不能勇于实践,一辈子与创新无缘。

  都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没有付诸于行动的方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永远不知道其结果如何,是对还是错,也就没有了修正的机会,成功的可能。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创新也是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一过程可能曲折跌宕,可能历时漫长,也可能到最终只证明了这是一个错误,这需要面对的勇气、坚持的毅力、百折不挠的魄力,但只要我们能迈过这个坎,只要我们有勇气将计划付诸于行动,说不定前方就是一个新的天地。

  实践创新体会(2)

  12月13、14日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明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年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作用越来越显著,思想理论内涵越来越丰富,全党在贯彻落实中对其包含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列入“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表明了“四个全面”在为党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主要内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历史逻辑与时代逻辑、思想逻辑与现实逻辑、问题逻辑与规律逻辑相结合的产物,标志着我们党引领民族复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治国理政达到新的时代高度。“四个全面”既是理论也是实践,既是目标也是纲领,既是传承也是开创,展现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清晰深邃、科学有效的路线图。“四个全面”深刻总结党运筹中国大势的战略经验,科学部署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实施,凝练表述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构想,是指引前行方向、激励党心民心、充满深思睿智的中国发展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于世界复杂格局和我国严峻形势,筹划赢得新的历史阶段伟大实践,解决发展进程的主要矛盾,着力营造向新向好向上的全面发展态势,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逻辑,反映的内在要求,是走向民族复兴的固本之道、破障之道、兴旺之道。

  坚持和发展,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主题,同样也是贯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题。“四个全面”以其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赋予这一主题鲜明特色,这就是全面推进新发展。从每一个“全面”到“四个全面”整体,都生动和深刻地显示了全面推进新发展的系统主题。“四个全面”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和总的概括。“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动力、社会运行、社会主体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国样本,体现了科学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四个全面”战略筹划,是坚持和发展的创新实践,用新的视野、新的方略、新的布局,拓展了的实现途径,丰富了行动指南,巩固了根本保障,展现了在时代潮流中“到中流击水”的中国形象。“四个全面”战略推进,无论是全面小康,还是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既是关键也是瓶颈,勇闯激流险滩才能达到彼岸,敢于斩关夺隘就有光明前景,表明了在新的征程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中国意志。

  “四个全面”构建了的具体模式。党的十八大对作出了完整准确的概括。在这一道路上,每一发展阶段由于主要矛盾有其具体表现形式,面临形势有其具体特征。因此,走中国道路还要通过一定的具体模式体现出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总纲领,纲领具有道路的意义和功能。可以说,“四个全面”是新形势下中国道路的具体模式。“四个全面”围绕一个战略目标,构建三大战略举措,构成了走向民族复兴的具体道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是取得成功的“门槛之局”,至关重要,必须全力以赴。围绕保证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我们党推出动力机制、法治保障、领导力量三大战略举措,构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支持系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保证,是战略目标与发展动力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法治国在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证,是战略目标与治理方式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建设是关键所在,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领导保证,是战略目标与组织力量的统一。

  “四个全面”提出了的创新观点。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创新的体系。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实践,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创新实践,蕴育和催生着党的理论创新。围绕“四个全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发展了。比如,明确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高度概括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价值本质;系统阐述完善和发展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发展创新了治理理论;深刻论述道路,大大提高了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深入研究从严治党规律,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推进到更深层次的实践创新。

  “四个全面”强化了制度的稳固基础。坚持和完善制度,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质上也正是从制度建设层面全面推进,为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夯实制度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依法治国则是推动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用法治为国家稳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国家有序发展提供规范框架,为国家持续发展提供确定空间,实现国家治理基础的重大转变。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加强制度治党,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改革立制、法治强制、治党用制,相互强化、相互深化,都是完善制度的创新实践。

  “四个全面”是走向民族复兴的总纲领,凝聚全党全社会团结奋斗。一百年前,民族复兴的先驱孙中山写下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三大方略的《建国方略》,构想了他的振兴中华纲领。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孙中山没有能够凝聚起全民族的复兴力量。近一个世纪以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奋力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越来越接近民族复兴宏伟目标。“四个全面”正是在这样的关键阶段应运而生、顺势而出。

  “四个全面”是破除前进障碍的开路机,激励全党全社会爬坡过坎。走向民族复兴如同长征,不是顺顺当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不闻金沙水拍,同样要闯激流险滩;未见大渡桥横,同样要敢斩关夺隘。如果遇到深层矛盾皱眉头,碰到复杂矛盾绕着走,就不会有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重大矛盾、敢于知难而进的大战略大布局。“四个全面”战略推进,无论是全面小康,还是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既是关键也是瓶颈,齐心协力才能达到彼岸,众志成城就有光明前景。

  “四个全面”是增进共同利益的大棋局,协调全党全社会形成合力。民族复兴是亿万人民的事业,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阶层的同心同力,是不能成功的。形成复兴合力,首先要形成利益合力,根本在于谋全民之利。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了实现人民幸福的体制障碍,全面依法治国夯实了保障人民权利的制度基础。人民群众的幸福向往能否实现,关键在党,在于党能否永葆先进性质和恪守根本宗旨。党风关乎民心,反对腐败顺应民心,全面从严治党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同和高度支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回应人民愿望心声,以人民利益为经纬谋篇布局,是新形势下党执政为民的集中表达。

  实践创新体会(3)

  创新是实践性、群众性很强的活动。增强创新活力、加快创新步伐,必须下大气力抓实践创新,最大限度凝聚军队创新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我军蕴含着巨大创新潜能。在我军历史上,著名的王克勤运动、郭兴福教学法等都是普通官兵创造的。空军地空导弹部队营长岳振华带领部队创造的“近快战法”,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一等奖。这些创新成果,革新了组训模式、改进了练兵方法,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时代飞速发展,如今的官兵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获取信息更便捷,知识结构更立体,创新意识更强烈。近些年来,部队涌现出一大批技术能手、业务尖子、岗位标兵,他们活跃在各条战线,成为我军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同时要看到,我们鼓励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支持创新的环境还不够理想。有的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把官兵的奇思妙想、创新创造视为不务正业、异想天开,影响了官兵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的敬慕成果,却不宽容失败,使官兵畏首畏尾,不敢大步向前;有的重精英、轻草根,重大项目、轻小革新,官兵的一些创意创见因缺乏平台、缺少扶持而难以付诸实践。这些问题不解决,创新的活力就不可能迸发,创新的源泉就不可能涌流。

  实现强军目标需要全军官兵共同奋斗,推进军队改革创新需要全军官兵共同努力。创新的活力在基层,创新的源头在官兵。基层官兵处在强军实践第一线、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是武器装备的使用者、战法训法的施行者、军事行动的执行者。哪里需要创新,他们感受真切;怎样进行创新,他们充满智慧;创新成效如何,他们评价客观。只要激发官兵的创新热情,挖掘官兵的创新潜力,提高官兵的创新能力,解除官兵创新的后顾之忧,就能形成“处处是创新之地,个个是创新之人”的生动局面。如果忽视官兵、远离基层,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邓小平同志说过:“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构建有利于官兵“万众创新”的环境条件,既是各级履职尽责的本分,也是推动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要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发挥官兵首创精神,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激发官兵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激励大家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全军的自觉行动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