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创新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完善发展新机制,推动全方位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打造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形成万亿元产值。延伸汽车产业链,推进品牌集聚和附加值提升,年产销量力争达到400万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加强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创新研发和项目引进,构建完整的生产体系。壮大笔电、手机、打印机等优势产品,发展穿戴式、虚拟现实等智能终端新产品,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抓住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研发设计等关键环节,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构建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全产业链。提升液晶面板设计制造能力,带动触控屏、模组、智能显示终端等下游产品同步发展,做大液晶显示产业规模。加快培育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基于3D打印技术等新型制造方式。突破传感器、感知材料、通讯模组等关键技术,推动物联网硬件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应用一体化。推进石墨烯在工业和消费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开发高端金属和纤维复合材料,打造新材料基地。瞄准通用航空器、轨道交通装备、高技术船舶主机与关键零部件,提升高端交通装备产业优势。加强页岩气开发央地合作和各类市场主体培育,构建勘探开发、加工应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拓展天然气化工上下游产业链,壮大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推进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和新药开发引进,发挥生物医药产业后发优势。提升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和总包能力,形成对接市场、配套完备的环保产业集群。持续壮大“6+1”支柱产业,优化企业组织体系,加强创新驱动和技术改造,努力降本增效,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和市场开拓,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顺应国际贸易转型升级趋势,大力发展各类新兴服务业,促进国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渝新欧铁路和水陆空口岸优势,深化国际产业合作和贸易互通,做大做强口岸贸易。推动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服务融合发展,拓展保税展销、集散分拨、维修检测、委内加工等业务,打造连接全球、辐射内陆的保税贸易中心。依托云计算数据中心优势,引进和培育数据储存、加工、增值应用企业,形成服务国内外的大数据产业链。创新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完善跨境电商口岸通关、国际配送和结算服务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强化金融结算、资金融通、保险保障、金融普惠等功能。做强做优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完善“全牌照”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离岸金融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第三方支付结算等业务,建设跨境金融结算高地。创新要素市场交易方式,拓展业务功能,增强辐射能力。提升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法律会计、商业咨询、检验检测、节能环保、品牌营销等专业服务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建设全程配送网络体系,发展第三方物流。依托中央商务区和商务集聚区,提升批发、零售、会展、餐饮、住宿、交通等生活性服务业,扩大信息消费和网络购物规模,引导房地产、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特有的城乡和山水资源禀赋,提档升级观光旅游,丰富休闲度假产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建设西部创新中心。紧扣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费用,推进研发和技术服务机构法人化,建设由大型企业领军的行业创新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搭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广网络众包和用户参与设计等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力发展各类众创空间,完善项目甄别、培训指导、风险投资、收购转化、哺育上市等全程孵化服务,形成完备的创新创业生态链。引导优质创新要素更多向两江新区集聚,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支持高新区、经开区和特色产业园区构建多层次、多门类创新基地。推行基于绩效评估的后补助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股权激励,健全科研奖励报酬制度,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实施更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务实推动“互联网+”和“+互联网”行动,以“互联网+”带动新兴产业发展,通过“+互联网”为传统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完善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络架构,实施“光网·无线重庆”和宽带乡村工程,推进网络覆盖城乡,降低网络使用成本,为各行各业“+互联网”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创新,培育一批示范性平台和项目,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物流和数字内容产业中心,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粮经饲旅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销一体、一二三产融合,构建良种繁育、标准种养、加工储藏、冷链物流、品牌增值等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更大的力度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壮大柑橘、生态渔业、草食牲畜、茶叶、榨菜、中药材、调味品等优势特色产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引导规范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推进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建设保供商品基地。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开发农业生态休闲体验功能,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国资国企综合监管和授权经营体系,以管资本为主强化国有资产监管,推动国有资本向国计民生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组建一批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稳妥推进国企管理人员薪酬制度和员工持股改革。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广泛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各类企业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上市步伐,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民经济证券化水平。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整合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有序流动。适时推动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减少财政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的直接投资,增加公共服务投资比重。深化投融资改革,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PPP运用范围,壮大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作用。加强市场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实施全方位有效监管,切实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
(二)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均衡性。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协调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军民融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国土空间、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规模和环境容量,构建城乡区域平衡发展新格局。加快解放碑、江北嘴、弹子石中央商务区核心功能开发,推动十大商务集聚区提档升级,促进二环大型人口聚居区产城融合,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不断提升都市区融合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功能。发挥城市发展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作用,培育支柱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功能组团,一体融入现代化大都市区。支持大生态区“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推进以“万开云”等板块为重点的沿江特色经济带、以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渝东南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实施好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实现移民安稳致富目标。
以交通大格局支撑协调发展,建成功能性枢纽型基础设施体系。机场、铁路、港口等枢纽性交通方式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催生出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要抓住江北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建成投用机遇,提升航空枢纽功能,推动与空港周边城区联动开发,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争取旅客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110万吨。发展通用航空。建设“米字型”高铁网和“三主两辅”铁路枢纽站,推进都市区环形铁路和各园区支线铁路项目,新增铁路1000公里,提高铁路货运分担率。构建“三环十二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畅通对外出口,完善内部连接,新建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提升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能级,形成“一干两支四枢纽九重点”内河航运体系,发展航运集散分拨集聚区。建成“一环八线”415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网和200公里市郊轨道线。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新增电力装机容量900万千瓦,积极与周边省市开展高效能源合作。实施大中小型水库及引提水、水系连通工程,加强防洪能力建设,构建水资源区域配置新格局,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多规合一”,建立城乡统一的规划体系,实施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统筹城镇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构建市民生活服务圈。加强城市立体综合开发,打造海绵城市。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智慧城市。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完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支持区县城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错位发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塑造特色风貌,打造宜居环境,实现人口和用地相匹配、城市规模同资源环境相适应。加强小城镇建设,提高发展质量,增强物资集散、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体现巴渝特色,更好地服务农村、带动周边,发挥出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加强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电力、水利、邮政、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健全农民工转户进城常态化机制,深化地票、农村产权交易及抵押贷款、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建立人口转移与财政转移支付、建设用地挂钩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弘扬中国梦和,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文明素质。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史志事业。倡导全民阅读。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满足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健全社会舆论引导机制,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扩大重庆文化影响力。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支持军工企业参与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鼓励地方企业承接国防装备制造和技术研发,建设一批军民结合的科研、设计、测试、营销共享平台,构建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推进军民共享基础设施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支持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教育,做好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工作。
(三)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牢牢把握“五个决不能”底线,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建成生态文明城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开展低碳城市试点,推广新能源汽车和船舶,发展绿色建筑,加强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重点行业能耗和重点单位排放管控,增加森林、湿地和草坡碳汇。实施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矿产资源节约利用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倡导全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强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增强大气污染监管和防治能力,控制粉尘扬尘,整治机动车尾气,深度治理工业废气。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加大流域和湖库污染整治力度,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推进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持续运行。综合整治各类噪声污染。加强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放射源、电磁辐射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控,整治重金属污染重点地区。保护长江母亲河,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大森林、林地、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推进土壤及生态系统修复,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科学划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划定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格实施分级分类管控。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确权登记,探索自然资源所有权实现形式,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健全资源总量管理、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推进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建立生态保护成效与生态补偿挂钩分配机制。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推广绿色信贷。建立生态环保项目担保制度和风险补偿机制,探索环境保护强制责任险。推行环保监测执法市级垂直管理,强化生态环保考核和生态环境侵害责任追究。
(四)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内陆开放新空间。开放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顺应新型国际关系,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谋划自身发展,引进利用国际优质资源,不断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在国家开放大格局中有更大的担当。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发挥战略枢纽功能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服务西部开发开放。依托渝新欧铁路、长江黄金水道、渝昆泛亚铁路和江北国际机场,构建多式联运跨境走廊,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在重庆落地,我们一定要高标准实施好,打造高起点、高水平、创新型的示范性重点项目。我们将紧扣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聚焦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信息通信技术等重点领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以重庆为运营中心、辐射内陆、联通欧亚的国际贸易辐射圈。
提升内陆开放平台和口岸功能。充分发挥两江新区的开放引领、创新示范、技术集成和带动辐射作用,努力建成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先进制造、研发转化、资本运作高地和高端人才集聚区。
深入推进高新区、经开区以及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高端要素集聚,完善功能性要件,服务全市开放发展。完善机场、港口、铁路等口岸配套功能,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拓展保税贸易业务,建设临空和临港产业带。争取新设立一批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推动口岸监管服务全覆盖,增强口岸集聚辐射能力。探索具有内陆开放特点的投资贸易新举措。
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等高端延伸,提升一般贸易中优质产品出口比重。引进培育一批大型国际物流和贸易集成商,发展内陆在岸转口和过境贸易,开拓国际贸易分拨、中转、销售、结算业务,建成西部总部贸易基地。培育发展通信、金融、信息、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贸易。推进澳洲肉牛进口项目,构建50万头肉牛产业链,形成“总部在重庆、销售在全国”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利用外资,吸引先进技术、管理和高端人才集聚,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健全“走出去”支撑体系,鼓励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和跨国并购。深化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周边省区合作交流,推动生态、交通、产业、市场等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国际友城经济文化互动。加强涉外人才培养,争取设立更多外国领事机构和国际组织办事处,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五)坚持共享发展,让城乡居民生活更美好。共享是的本质要求。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确保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准“穷根”、明确靶向,扎实推进生产发展、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低保兜底等扶贫工程,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创新融资机制,着力补齐贫困地区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环保、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突出短板。建立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帮扶机制,合力推动贫困地区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建设教育强市。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实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普及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探索中职高职纵向衔接、职教普教横向贯通的培育机制,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争创全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继续教育,办好特殊教育。鼓励并规范社会办学。深化招生考试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校长和教师轮岗交流,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待遇。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确保教育公平。
以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发挥好人力资源市场作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健全市场化报酬决定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健全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社会保障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筹资机制,完善个人账户制度,稳步提高待遇标准。拓宽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渠道,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落实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健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机制、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扩大医保跨省异地结算。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增加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医师多点执业,完善基本药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发展特色专科和高端医疗服务。支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大力培养医疗专业人才,严格医疗执业标准,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监管。严守食品药品安全底线,严防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倡导全民健身,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法治化、精细化。构建社会治理信息网络平台,提升城乡社区便民化服务和网格化管理水平。健全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护机制,按照法定途径分类处置信访问题,及时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干部群众国家安全意识,严防暴力恐怖案件、极端恶性事件和重大政治事件发生。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持续开展打非治违和重点专项整治,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效组织联动响应,开展防灾救灾减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依法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权益,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更好发挥人民团体作用。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做好对台、侨务和外事工作。
各位代表!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繁重。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新的发展理念,在市委坚强领导下不懈努力,全市各族人民就一定能把“十三五”宏伟蓝图变为现实,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