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

综合施策 破除“减负”顽疾

发布时间:2023-09-14 11:47:24

整治无证无照机构、纠正超纲教学、严禁组织中小学生学科竞赛……新春伊始,教育部等四部门联手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专项行动的通知就刷爆了朋友圈,引发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关注。

在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派发了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红包。

“减负”是一直以来横亘在学生、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面前的难题,亟待破解,却又荆棘重重。

过去一年,随着国家多项政策的出台,各地强有力举措的施行,“减负”攻坚战正在全力突围。

 校内“减负” 让教育提质增效

“太棒了!”很多学生听到没有作业后,激动得欢呼起来,这是2017年南京部分小学启动周三“无作业日”时的场景。周三没有任何作业,孩子们放学后可以打一场球、画一幅画、读一本书、做一个实验、帮大人做家务,完全放飞自我。

孩子们的兴奋得益于2017年10月江苏省发布的最严“减负令”:控制每日作业总量和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进行作业免检、每周无作业日等探索……

在全国多地,类似的“减负”新政也是频频出现:湖北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学业负担监测机制,从制度上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浙江宁波鄞州区,学生晚10点还未完成作业的,在家长证明下可选择不做完剩余作业。

课业负担少了,被松绑的不仅是学生,还有家长。“小时候放学回家,爸妈在看电视,我在做作业;现在下班回家,已当父母的我还在写作业。”面对这样的吐槽,“不得布置超越学生能力的作业”“杜绝耗时长、动手难做、材料难找、过程繁杂的作业,不得将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的规定在江苏、宁夏等省份落实。

除了调控作业总量,开足开齐全部课程、确保学生的课间和课后自由活动时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保证学生睡眠时间等也写入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和各地的“减负”新政中。

一份由教育部委托专业机构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00所学校3万多名四年级学生进行的监测显示,学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9.7小时,每天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平均用时为54分钟,学生课内负担总体可控。

这背后是向课堂要效率、向作业要质量的更高要求,是精进教学方法、变革教学理念的不断努力,更是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的坚定迈进。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