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把随迁子女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政府理应兑现教育投入,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多管齐下确保优质学校、优质学位惠及到更多外来务工人员。惠州的发展离不开外来务工人员,留住了随迁子女,方可留住技工和普工,缓解招工难。有了稳定的安全感,外来工才会有市民心态在购房等方面释放消费能力。企业加足马力开工,带动房屋租赁、餐饮等行业红火起来,本地民众受益,也将增加地方税收等财政。惠州要认识到这是互利互惠双赢,而非单方面享受的红利,让每一个外来孩子分享义务教育的“蛋糕”,才是留人又留心的“温暖牌”。
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不仅弥补了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也使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学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实现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共享双赢。
要保证推广集团办学的效果,一方面需要领头的名校在对薄弱学校注入优质师资的同时,也通过多种方式,使薄弱学校的师资进入名校学习,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薄弱学校进行设施等硬件改造升级。尤其是作为集团化办学主体的名校,应该对集团下属的薄弱学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找到真正的薄弱环节,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惠州城市化进程中,既有外地人口到惠州安居乐业,也有本地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随着人口的增加,对教育的需求必然超出原有的中小学学位供给。而惠州一些乡镇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动,特别是偏远地区也想尽一切办法把小孩送到城里读书,致使当地中小学学生人数越来越少,如果这些地区中小学的教师编制、经费供给、学位设置等仍按照原有的人口配置,就会出现学生少老师多的情形,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合理。
在惠州新增中小学学位的同时,应在全市范围内根据各地中小学生的增减情况,合理调配教师编制,按照学生在校人数、教师人数等指标进行财政拨款,对学位配置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用乡镇地区多余的教育资源调填补城市的空缺,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中小学学位动态管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解决上学难这一民生问题。既满足了惠州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把好幼师素质关,提升学前教育水平
惠州市今年力争新增学前教育学位2万个以上,体现政府的为民情怀。
毋庸讳言,现在全国许多城市学龄前儿童“入园难”,这是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惠州也不例外。有人感叹:“上个幼儿园比上大学还要难啊”,其实所谓入园难,指的是入普惠性的公办幼儿园难,因为学位太少:公办幼儿园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高,教师队伍稳定,价格又比私立幼儿园低很多。
惠州今年要力争新增学前教育学位2万个以上,力度很大,难度也很大。笔者建议,新增或扩建的公办幼儿园不要很高档,也不要脱离实际的高标准。比如,可以在已建成的社区内腾几间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或小区的底层房屋进行改建,最重要的是师资力量的投入。要尽量多招一些幼教师范毕业的学生,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前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才会有保障。
新增这么多幼儿教育学位,也必然需要更多的幼师充实进来。笔者认为,在与学位增加相对应的幼师招聘上,一定要把好素质关、学历关、责任与爱心关,不能因为学位的大幅增加,急需幼师,就降低招聘要求。同时,还要提高幼师的待遇,吸引更多有素质有学历有爱心,懂幼儿教育懂幼儿心理的人从事幼儿教育。
事实上,把好幼师素质关,不只是让教学质量有保障,也是预防人为事件的关键。
解决学前教育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一方面,有关部门应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如,出资重点扶持更多的普惠性幼儿园,对被认定优质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按班额给予奖励;鼓励教育部门与民办幼儿园签订委托协议,购买公共教育服务;支持民办公助、委托管理、集团化等多种办学模式,进一步规范幼儿园收费。另一方面,对当年通过规范化、市一级和省一级评估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除一次性奖励外,各地区还可以根据财政状况,制定每年每生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此外,为稳定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在惠州长期从教,还可以实行幼儿园保教人员长期从教津贴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梁家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