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26只绵羊、10只山羊,问船长几岁”等题目,是放飞学生想象力还是违背教学逻辑 中小学考试“神题”频现该如何看
近日,一道小学考试“神题”在网上疯传:已知船上26只绵羊、10只山羊,问船长几岁?学校所在地区相关部门回应:题目意在考察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质疑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无疑为备受热议的中小学生“神题库”再添一题。有意思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神题”出现,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题目难易和解法,一场关于“叶公好龙”的讨论正在进行。
不用标准答案框住孩子想象力
以上述“神题”为例,当地教育机构回应:“教育不是生产标准化零件,除去基础理论和常识,有一些思考型的问题就该这样出题,每个不一样的答案体现出的可能是一个个不一样的、鲜活的生命和人格。”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多年来,素质教育始终是家长和教育界共同努力的目标,“不要用标准答案框住青少年的想象力与创新力”“让学生学会质疑权威才能超越老师”的呼声也不绝于耳。然而,当真正的探索来临时,却面对诸多质疑。这与“叶公好龙”何异?
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也曾有过一道“神题”。“《西游记》里,玉皇大帝和如来佛,谁大?”这是当时一位女同学遇到的难题,面试完出来她就委屈投诉:自主招生不是找有志于基础研究的读书苗子吗?怎么会问出这样的“无厘头”问题?
对此,当时参加面试的复旦大学多位教授讨论激烈??“玉皇大帝是道教的,如来佛是佛教的,学生可以回答‘没有可比性’。”这是出于逻辑的回答;“可以根据降伏孙悟空的故事桥段来回答,尽管前者是‘天上最大的官’,但他对孙大圣没辙,还是得邀请后者出马,也难说谁大谁小。”这是熟读原著后给出的答案;“当场向老师指出这个问题‘无厘头’,然后给出如此判定的原因,也能‘加分’。”这是质疑权威的勇气……在教授们眼中,这个问题有多种答案,只要善于思考,勇于表达,每个独特的答案都能传递积极信息。不少考生对这道题手足无措,多少说明他们还是受既有传统教育模式所限,落入应试的固定思维,认为凡事都有一个标准答案,没有标准答案的就不合理,却不愿发散性思考,给出最能展现自我的解答。
从这一点来说,课堂上鼓励多一些另类回答,考核时尝试选拔方式、题型题目多元化,似乎才能给创造力培养更广阔的空间。不过,还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当许多人高呼“神题”之际,也有不少家长不以为然。“网上的不少题看着玄乎,但孩子在课外奥数培训里都学过解法,套上就行。”家住浦东的任先生说,他家六年级孩子每次数学测试,卷面最后都会有一道加分题,是考察拓展思维能力的,但因为小任已熟背“套路”,解题似乎不用动脑筋。
不把“神题”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数学教育领域,任何题目都有逻辑关系。”上海大学数学系副主任杨建生说,如果很多要考核的目的深藏题目背后让人琢磨,那么不要说普通小学生,就连大人也解答不了。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第一反应是考虑这几个数字间能建立怎样的关系,这才是正常思维。
不少一线教育工作者也认为,无论是培养发散性思维,还是批判质疑精神,应充分考量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知识深度和思维能力,并与之匹配。
“君君要为全家人准备早餐,烤面包、煮鸡蛋和热牛奶。其中煮鸡蛋12分钟,用微波炉加热牛奶3分钟,用平底锅烤9片面包(每片3分钟,锅内只能同时放两片面包)。君君家的煤气灶有2个火头。他准备这顿早餐至少需要多少时间?”这是一道网上热传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提高班题目,对普通学生而言,显然是超纲了。
宝山区行知小学校长姜敏说:“站在老师的角度,希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明白知识形成的过程、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不赞同‘神题’介入。对有些‘神题’,老师可能也缺乏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引导学生时可能会有误差;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辅导孩子完成校内学业已需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神题’耗费更多时间,家长无法从容应对;对孩子而言,题目神与不神没有差别,可能解出‘神题’更有成就感。‘神题’本身没有错,关键是如何利用好。拓宽孩子的思维空间、培养孩子求异思维是需要的,但不应把解答‘神题’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不反对偶尔出现点‘脑筋急转弯’,但无论教学还是学习都应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巧。”社会学者胡申生说,在争论的同时也应认识到,网上对于各类题目的传播,有一定的碎片化倾向。无论是对其讨论,还是研究、仿效,都需放回到完整的教育过程中去。
专家指出,放飞学生想象力,并不等于放飞教学逻辑。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批判质疑精神,也应有完整体系,需专门的教材、长期积累与循序渐进,以及合适的、与实际相联系的方法,不能仅靠一些无厘头“神题”或超出学生正常思维的教育形式主义,来对学生进行所谓的锻炼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