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

2019年今日6月13日广州中考语文试卷考试真题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23-09-17 19:16:48

今日6月13日广州中考语文试卷考试真题答案解析

今年广州中考一改前几年命题作文,命题风格向高考靠拢,题目混合了材料和命题作文。更为创新的是,作文的材料正是中考的阅读理解题目,选自毕淑敏的名作《地铁客的风格》。对此,考生们颇有话说。

“题目不难”、“还好”是大部分考生对此次作文的直接印象。部分考生反映,“题目有些出乎意料”,命题的角度较为新颖。但写作时仍然能保持思路清晰,较为流畅地写作。几位外地考生在接受采访时大多表示,这个题目不会对外地考生造成写作的困难。但仍然也有一部分同学表示这次作文题目难度较大或较为容易。

在选材方面,省实考点的考生有很多选取了花市、早茶等带有广州特色的风物入题,也有选择公交车作为展开对“广州人文精神”描述的载体。而部分同学坦言,“没有选取事例和特殊的素材,而只是对广州人的精神品质做了一些描述

中考作文点评1:重视传统文化,拉开写作距离

点评人:广州市铁一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长胡仁真

今年的作文题体现了对广州传统文化的重视,引导学生认知本土传统、继承地域文化、弘扬传统精神,可以激发学生认真审视在本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自我,学生应该可以产生“作为一个广州人我有很多东西写”的骄傲感和写作激情。

题目给了有思想的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切入点也还是很多,饮食如饮早茶,建筑如骑楼,戏曲如粤剧,语言如粤语,为人处世风格如勤奋务实、兼收并蓄、包容创新等。正因为如此,应该能拉开写作的距离,区分度较大,体现了选拔性考试的特点。

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审题会有一定的难度,“风格”两个字比较难把握,就要看他们怎么读懂毕淑敏的例文《地铁客的风格》,并将例文中的审题能力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来,这是一种能力的考查,也是写作题的一种创新,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理念。另外,学生也会觉得这个题目要和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个人成长结合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写大写空,泛泛而谈。

广州市教研室历来重视传统文化,有一年教师作文大赛题目是《在岭南文化中徜徉》,还有一年教师论文大赛也是强调岭南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渗透,都要求教师重视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和去年的作文题目相比,今年的作文题目,可以说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强势回归。

作文点评2:以小见大能写出彩外地考生肯思考也能写

点评人:广东实验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长陈静洁

这个题目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身边的生活,但对于初中生要从生活细节中悟出广州风格的独特精神神面貌和文化内涵,题目有些高中的味道。而且文体强调了写鲜活的事例,对中等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个题目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会审题的学生能够把大题简易化还能够写出彩的。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不是广州的学生该怎么办,塞万提斯说过“到了罗马,就要像罗马人一样”,在广州生活哪怕一天,只要你肯思考,其实你都可以看得出这个城市的风格,更何况在广州生长了十五年的同学呢?这个题目提醒大家,语文学习,绝对不是闭门造车闭目塞听就可以做到的。

《地铁客的风格》

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着,纹丝不动。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等了一辆又一辆。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上不去啊。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于是在他的率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助力涌来,猛地把我们抵入门内。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并致敬意。可惜人头相撞,颈子根本打不了弯。

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物件,看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躯体被夹得扁扁,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坚忍着。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有了更贴近的了解。那是在强大的外力之下,凝固成铁板一块。个体消失了,只剩下凌驾其上的森冷意志。

真正的苦难才开始。一路直着脖子仰着脸,以便把喘出的热气流尽量吹向天花板,别喷入旁人鼻孔。下车时没有了职业推手的协助,抽身无望。车厢内层层叠叠如同页岩,嵌顿着。只能从人们的肩头掠过,众人分散在几站才下了车,拢在一起。从此我一想到东京的地铁,汗就立即从全身透出。

美国芝加哥的地铁,有一种重浊冰凉的味道,到处延展着赤裸裸的钢铁,没有丝毫柔情和装饰,仿佛生怕人忘了这是早期工业时代的产物。

又是上班时间。一辆地铁开过来了,看窗口,先是很乐观,厢内相当空旷,甚至可以说疏可走马,必能松松快快地上车了。可是,且慢,厢门口怎么那样挤?仿佛密结了一个星期的大肠。想来这些人是要在此站下车的,怕出入不方便,所以早早聚在出口吧。待车停稳,才发现那些人根本没有下车的打算,个个如金发秦叔宝,扼守门口,绝不闪让。车下的人也都心领神会地退避着,乖乖缩在一旁,并不硬闯。我拉着美国翻译就想窜入,她说再等一辆吧。

眼看着能上去的车,就这样懒散地开走了,真让人于心不忍。且于是者三。我说,上吧。翻译说,你硬挤,就干涉了他人的空间。正说着,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着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我说,你看你看,人家这般就上去了。翻译说,你看你看,多少人在侧目而视。我这才注意到,周围的人们,无论车上的和车下的,都是满脸的不屑,好似在说,请看这个女人,多么没有教养啊!

我不解,明明挤一挤就可以上去的,为何如此?翻译说,美国的习俗就是这样。对于势力范围格外看重,我的就是我的,神圣不可侵犯。来得早,站在门口,这就是我的辖地。我愿意让出来,是我的自由。我不愿让,你就没有权力穿越……

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似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我们没有职业的“推手”,(但愿以后也不会有,如果太挤了,政府就应修建更多的交通设施,想更人道的主意,而不是把人压榨成渣滓。)是不幸也是幸事。

会不会挤车,是北京人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单单挤得上去,不是本事。上去了,要能给后面的人也闪出空隙,与人为善才是正宗。只有民工才大包小包地挤在门口处。他们是胆怯和谦和的,守门不是什么领地占有欲,而是初来乍到,心中无底,怕自己下不去车。他们毫无怨言地任凭人流的撞击,顽强地为自己保有一点安全感。在城里呆久了,他们就老练起来,一上车就机灵地往里走,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着:劳驾借光……车厢内膛相对松快,真是利人利己。北京的地铁客在拥挤中,被人挤了撞了,都当作寻常事,自认倒霉,并不剑拔弩张。比如脚被人踩了,上等的反应是幽默一把,说一句“对不起,我硌着您的脚了。”中等的也许说“倒是当心点啊,我这脚是肉长的,您以为是不锈钢的吧?”即便是下等的反响,也不过是嘟囔一句:“坐没坐过车啊,悠着点,我这踝子骨没准折了,你就得陪我上医院CT去!”之后一瘸一拐地独自下车了。

人与人的界限这个东西,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到了冷漠的边缘。当然也不可太近,没有了界限也就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适当的“度”,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还是喜欢中庸平和之道。将来有了环球地铁,该推行的可能正是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