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于敏传奇

发布时间:2023-09-16 03:40:41

  于敏:“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

  邓稼先:“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

  于敏:“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

  邓稼先:“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13亿中国人终于见到了他们的“保护神”。

  自1988年他的名字解密以来,尽管在1999年9月18日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第一个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科学家发了言,但他的名字始终没有达到为公众所熟知的程度。

  对中国,他有着与好友兼师长邓稼先同等重要的贡献。英年早逝的邓稼先已经以“中国原子弹之父”的声名为世人熟知,但他依然保持着神秘的低调,大众媒体很少见到他的名字。

  这似乎与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太相称。是的,是“中国历史”,不必再加限定范围的修饰词,比如“中国科技史”,“中国现代史”之类。即便横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他也足以成为最闪亮的那颗星之一。

  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万众瞩目,掌声如潮,全国的媒体把聚光灯对准他。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终于以最隆重的方式出现在13亿中国人面前。

  在1961年1月12日之前,于敏的简历可以用四平八稳来形容。

  1926年8月16日出生在天津市宁河县;1944年考上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转入理学院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本科毕业,同时考取研究生;1951年毕业,随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尽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北大和中科院的光环已经足够耀眼,但于敏走的依然是那个年代高级知识分子所走的循规蹈矩的一条道路。

  事实上,于敏本人对这条人生之路非常满意。

  他这样描述自己:“性格内向,喜欢宁静,从大学开始就喜欢基础科学研究,对应用研究不太感兴趣,比较适合从事小科学研究,不宜从事大科学研究。”

  在中科院浓厚的研究氛围中,于敏非常惬意。到1960年,34岁的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耕耘近10年,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955年,他还获得“全国青年积极分子”称号。

  就在于敏埋头研究时,中国正在进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氢弹的研究也顺理成章地提上日程。

  当时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是中国核事业开展理论研究和实验论证的大本营,研究人员主力集中在原子弹的攻关上。为预先布局,钱三强抽调了一批年轻人进行氢弹理论预研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