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

2024年两会思想汇报范文500字

发布时间:2023-09-13 15:43:59

生活好了,幸福感却“失联”了。这当然不仅仅是中国农民的苦恼。3月2日,央视重磅首发了《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国民大数据:,全国只有40%的受访家庭感到幸福。在大调查的104个城市,300个县的样本中,居民幸福感最强的5个省会城市和5个地级市,无一例外皆不是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简单说:没钱,肯定不幸福;光有钱,也不等于幸福爆棚。

  向平华代表认为,农村富人不幸福的根源,在于“不读书、不学习传统文化,不懂感恩和珍惜”。当然,中国农民的日子虽然越来越好,但物质层面还有更美好的愿景值得追寻。幸福感之所以“拖后腿”,恐怕在于三个层面使然:一则,中国农村刚从匮乏年代走出来,对物质稀缺的痛感更为深刻。在行进的路上,很容易物质化、物欲化。二则,中国农业生产效率随着技术手段进步而大幅提升,农民有时间去思考精神层面的问题,精神文化需求就成为不可忽视的刚需。三则,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也在调整转型,社会流动与人口迁徙解构着传统的熟人社会,需要新的价值皈依。

  眼下,既要建设新农村,亦要留得住乡愁。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在中国农村物质文明发展的路上,不能走丢了精神文明建设。民俗信仰、乡约民规,文化水土、田园情怀,从好家风到口述史,从文化传承到资源盘活……农村的文化内生力,是农民幸福感的泉源。农村如此,城市也一样。“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历史以来,经济强国不等于文化大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幸福感,也必然要仰仗精神文明建设的力量。

  全面小康,离不开精神文化生活的小康。以核心价值为根本遵循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也扎扎实实提升着公民的幸福感。正如向平华代表所言,弘扬、弘扬传统文化,“是解决一些农民群众幸福感缺失和传统道德文化缺失的好抓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培育和践行,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所谓血脉,即是承续民族情感、心理认同、价值认知的意识构建。

  有网民总结公民幸福感的提升路径:践行核心价值观,实现幸福中国梦。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宣示中国价值,也许未必能立竿见影改变什么,但迟早会兑现为心理层面的“获得感”,从而让每个中国人,在火热的改革中,感受到心灵的幸福与欣悦。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