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十堰人口流动比例较大,那么最新的十堰总人口统计数量多少呢?十堰人口流入流出比例是多少?本文小编为你整理了最新的关于十堰总人口数量的相关知识,数据来源仅供参考!
一、十堰人口数据变化
2013年,十堰市公安户籍总户数118万户,户籍总人口34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万人。其中男性182.8万人,女性163.9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36.7万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8‰。
2016年,十堰市公安户籍总户数119.42万户,户籍总人口347.50万人,其中男性183万人,女性164.5万人。年末,十堰市常住人口340.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84‰。
2018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120.05万户,户籍总人口346.6万人,其中男性182.04万人,女性164.56万人;常住人口340.6万人,其中:城镇190.43万人,乡村150.1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5.91%。全年出生人口4.6万人,出生率为13.28‰;死亡人口2.18万人,死亡率为6.3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8‰。
二、十堰城市简介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东部、汉江中上游地区,与河南西部、陕西南部、重庆东部等3省市边境交界。东与湖北襄阳市的保康、谷城、老河口3县市接壤,东北与河南南阳市的淅川县相连,北与陕西商洛市的商南、山阳、镇安3县相接,西与陕西安康市的白河、旬阳、平利、镇坪4 县毗邻,南与湖北神农架和重庆市的巫溪县交界。大巴山东段逶迤于南,秦岭余脉屏障其北,汉江自西向东穿越全境,地跨北纬31°30′至33°16′,东经109°29′至111°16′,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长约195.5公里,国土面积23680平方公里。至2015年底,全市总人口达345.94万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十堰地域自古有“南跨荆襄、北枕商洛、东抚南阳、西掖汉中”之誉,并“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
十堰地域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距今100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产生,“郧县人”的发现,改变人类起源的一元说。五帝时期,尧子丹朱分封于房县,十堰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早的封国。大禹时代,十堰地域分属古梁州和豫州。夏商周三代有房、庸、彭、微、麇、绞、均等上古方国先后在此建国。春秋战国十堰地区属楚国,战国末以后属秦国。秦汉以后,十堰地域的房陵(今房县)、上庸(今竹山境)、武当(今丹江口境)、上津、郧县(今郧阳区)等地曾数度设州郡。明朝在郧县(今郧阳区)建郧阳府辖郧县(今郧阳区)、房县、郧西、竹山、竹溪、保康六县。1932年形成今天十堰市的行政格局。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历史上产生过古人类文化、古方国文化、诗经文化、帝王流放文化、三国文化、抚治文化和武当文化。古方国文化揭示国家的产生和演变,诗经文化反映中国文学的渊源,帝王流放文化记载中国封建王朝宫廷斗争的史实,三国文化反映十堰地域为魏、蜀、吴三国结合部的重要地位,抚治文化记载中国封建吏治方略,武当文化则从天人合一方面承载中国道教文化的精华。
十堰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834毫米,平均气温15.2℃,年日照总时数约1958小时,无霜期250天左右,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山川、盆地、丘陵、河谷平原等地形地貌一应俱全,矿产、能源、动植物资源储量丰富。矿产资源探明储量54种794处。铌、稀土、绿松石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省首位,其中铌、稀土储量分别列全国第二、第三位;金、银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市森林覆盖率52%,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查明,全市拥有木本植物113科1470种,其中珙桐、银杏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8种,国家二级保护树种28种。境内有优质茶叶、农特植物、野生食用菌、中草药等储量丰富,其中中药材资源有1360余种,有“华中药谷”之称。全市分布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7种,其中金丝猴、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0种。水能资源是大自然赋予十堰的最大优势。全市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的河流63条,其中丹江、堵河、金钱河(夹河)流程均在400公里左右,年水能储量均在60亿立方米以上。汉江为过境河,纳上游诸水注入丹江口水库,入水量达290. 5亿立方米。十堰地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500多万千瓦。丰富的水能资源使十堰还成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积蓄地。
十堰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自1969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入驻建市至今,经过45年的艰苦创业,基本形成汽车、水电、旅游、生态、冶金、化工、能源、纺织、建材、食品等门类多样、结构日趋合理的产业工业体系。汽车产业、水电产业、旅游产业、生态产业成为十堰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十堰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全市500多家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拥有近千亿元的制造业存量资产和年产5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十堰境内旅游景点90多处。道教圣地武当山是国家5A级旅游胜地,被誉为天下第一仙山。1994年,武当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十堰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宜居城市、全国文明城提名2连冠、省级文明城7连冠、中国最安全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魅力城市200强、全国最佳生态保护城市、中国最具潜力旅游投资目的地、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最具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百强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13年初,市委、市政府再次强调提升城市品牌,打造“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理念作为十堰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强化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有力提升城市的人文境界。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加快建设生态滨江新区,推进十堰由“山城”向“山水宜居城”发展。
郧县撤县设区,城市发展空间大幅拓展,城区由山城向山水城迈进,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基本显现;东风与沃尔沃战略合作成功,东风新特商成立运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申创成功;武当山机场通航,四条高速公路和六县市绕城一级路建成通车,汉十高铁、京能热电、夹河关水电站全面开工,潘口、小漩、龙背湾、三里坪、白沙水电站等一批项目投产,长期制约十堰发展的空间、交通、能源等瓶颈逐步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