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五”时期和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经济总量持续扩大,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转型振兴迈出坚实步伐。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0亿元,年均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2亿元,年均增长4.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678元、11100元,分别年均增长12.3%、11.7%,增速高于经济发展速度。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多元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能源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75.7%,液压、氟化工、皮革等重点产业集群规模扩大、质量提升、平台完善。服务业增速高于经济发展增速,集聚区初具规模,金融、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全面铺开,“畜牧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新增节水滴灌195万亩。在全国同类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位居第二。
??生态建设切实加强。细河生态带初步形成,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成效初显,污水处理、雨污分流等工程深入实施,主城区化工铸造企业搬迁、地下水源井关闭完成,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流域生态大为改观,空气质量有所提升,城乡环境显著改善。200万亩经济林工程建成,全市累计植树造林352.7万亩,森林覆盖率32.5%,城区绿化覆盖率43.1%。草原沙化治理116万亩。节能减排任务基本完成。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巴新铁路新邱至大板段正式运营,京沈客专阜新段全面建设;新增阜盘、彰通2条高速公路,沈彰开发大道、皮革基地快速通道建成;主城区“六横六纵一环”路网框架基本形成;新建改造城区道路183条、农村公路2613公里,改造供热管网406公里、供水管网529公里、供气管网125公里。辽西北供水配套工程前期基本完成。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35万吨,污水处理能力29万吨,城市新增水面41万平方米。玉龙新城框架基本形成,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882项减少到258项,精简率70.7%。清理临时机构和议事机构466个。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财税、农村等改革深入推进。工商许可“三证合一”全面实施。全国扶贫改革试验区、国家级高新区获批。与上海有机所等26家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江苏徐工、上海宝钢、中国航天神坤、上海红星美凯龙、大连万达、台湾大润发等知名企业入驻阜新。新增银行机构3家、上市企业2户。累计招商引资到位783亿元;出口总额9.2亿美元,年均增长17.6%。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完成棚户区改造523.7万平方米、公租房1600套、廉租房租赁补贴2.1万户,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4%以内。社保覆盖面扩大、保障能力增强,城乡救助水平持续提高。
??社会事业实力增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公益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布局得到优化,功能更加完善,服务质量大幅提高。成功创建东北三省唯一的“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荣获“中国玛瑙之都”称号。民主法治建设加强,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准确把握,积极应对,开拓创新。在发展基调上,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的影响,将稳中求进贯穿工作始终,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在发展方式上,克服传统产业逐渐衰退、新兴产业支撑不足的阵痛,坚持以存量稳增长、以增量调结构,更加注重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在发展措施上,坚持不懈抓招商合作,着力做实项目、做强企业、做大产业,更加注重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在发展导向上,在稳增长的同时,将环境保护、民生改善放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民生效益。这些既是我们“十二五”时期的生动实践,也为今后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主动作为,突出经济发展、改革创新、生态建设、民生改善工作主题,经济发展缓中趋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质量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下降9%,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1%,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5%以内。
(一)稳增长扎实推进
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制定“四个驱动”实施方案、本地产业产品协作、规范涉企检查、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等政策措施,建立帮扶企业机制,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效益。
全力抓好工业经济运行。实施制造业强市行动纲要,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重点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和研发中心、环保设施、市场贸易等配套平台基本建成,骨干企业、拳头产品正在形成。万达铸业、伊利乳业等214户企业利润实现正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0亿元。氟化工基地获批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设立院士工作站2个,新增省级创新平台1个、企业技术中心2个、名牌和商标6个。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增长10%。
努力提升服务业水平。实施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连锁经营、专业市场等商业布局基本形成,松涛湖景区晋升省级集聚区。温泉养生、藏传佛教、玛瑙文化等特色旅游影响力不断提升。阜新银行晋升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百强,盘锦分行开业;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德尔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天佐羊绒在新三板上市;全年新增贷款77亿元。出台11条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成功举办玛瑙、皮革等展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亿元,增长7.4%。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新建示范带67.6万亩,新开工项目77个。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小区58个。新增节水滴灌27.8万亩。农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完成高标准农田、农村土地整理46.5万亩。佛寺水库除险加固、柳河治理工程开工。面对严重旱灾,奋力抗灾自救,努力降低损失。
(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重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远东铜业、兴隆CBD二期等项目竣工;江苏徐工整车、中国航天神坤液压、上海宝钢集成建筑、江苏中天钛业、辉山乳品加工、振隆提质扩能、上海红星国际广场、紫金财富广场、亚欧建材广场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大连万达广场、封闭母线改造等项目启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0亿元。
招商引资取得积极进展。借助“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央企沪企民企辽宁行为契机,主动对接国内外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成功列入国家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示范区规划,作为省唯一代表入驻商务部上海基地。市级领导带队赴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招商40余次,签约五千万元以上项目64个,洽谈对接了一批项目。深化沈阜合作,沈鼓集团风机制造等项目落户。
项目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了领导包保、督查考核、资金奖励三项制度,完善招商项目考核机制,开通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建立项目建设库和储备库,新增亿元以上储备项目115个。
(三)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
提高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改造供热管网111.4公里、供水管网22公里,新建改造燃气管网134公里,实施天然气转换5.5万户。完成东风路等街路改造。友爱桥通车,创业一街跨细河桥主体完工。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连接京沈客专彰武段快速铁路前期启动。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玉龙新城商业、教育、医疗等布局取得新进展,博乐儿童教育基地等项目启动实施,京沈客专阜新站规划设计完成。
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网格化、属地化管理体制得到巩固,门前“三包”等机制有效落实,环卫工人保障水平提高。创建卫生示范路30条,改造老旧小区39个,综合整治花园市场周边环境,主城区一级清运机械化率达到79%,市容市貌更加清洁、有序。
(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6+1”环境治理工程深入实施。细河综合治理“543”工程全部完工,启动全流域生态综合节点项目,新增湿地15万平方米。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德国贷款通过国家初审,回填废弃井10座、削坡平盘工程量200万立方米、植树1.5万株。宜居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村级规划实现全覆盖,以垃圾整治为重点的村屯环境得到改善。蒙古贞污水二期、温泉城、氟化工基地等污水处理厂建成。煤炭物流园获国家铁路总公司批复。草原沙化治理24万亩,人工造林28.5万亩,新增城市绿地28.8万平方米。主城区空气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清理整治露天煤场155家。
(五)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调整行政职权420项,推广随机抽查制度,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市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清理规范30项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和46件政府文件。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35个工作日。部门权责清单向社会公布。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出台9条政策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增市场主体1.5万户。
积极推进PPP模式,阜盘铁路、供热管网改造等4个项目列为省示范项目。政府债务规范管理。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不动产登记、公车等改革启动。完成公共资源交易662项。
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15家。林改确权269万亩。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巩固,公立医院改革进展顺利。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农村公路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民营经济贡献增大。
对外开放水平提升。赴俄罗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活动5次,皮革产品出口基地晋升省级,聚宝源服饰、华通管道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取得突破,全市出口总额2.7亿美元。
(六)民生社会事业同步提升
省涉及我市的39件实事、市25件实事顺利实施。改造城市棚户区2835户。新增实名制就业4.1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93元。大病保险覆盖面扩大、标准提高。城镇居民医保补助、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新农合筹资标准分别提高到380元、85元、50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人均40元。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460元、每年2832元。实现精准脱贫5.8万人。投放公积金15亿元。解决农村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改造维修校舍40万平方米、薄弱学校12所。市示范性实践学校教学楼、一职专实训楼、实验中学二部综合楼竣工。市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社会养老院改扩建工程主体完工。市蒙中教学楼、三院改扩建工程、中心血站和卫生监督所综合楼开工。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9家、村卫生室100个,建设无害化厕所5255座。新建改造农村敬老院9所、互助幸福院50所。
圆满完成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维修保护工程。建成社区书屋85个、乡镇电子阅览室9个。“篮球城”建设和“全民健身年”活动深入开展。
(七)政府自身建设加强
主动适应新常态,在破解发展难题、转换发展动能、创新工作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面落实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政策措施,建立国发28号文件推进机制,全面落实“四个着力”要求、国务院督查组和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
坚持向省政府和市委报告工作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建议提案办复率100%。强化审计、监察、司法等专门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建立重大事项决策咨询、政府法律顾问等制度,出台重大行政决策、重大执法决定合法性审查规则,坚持土地出让价格、国有资产处置等集体审议制度。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网格化巡查力度加大,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提升。信访、应急管理得到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高。社区“两委”换届完成。第三次经济普查获全国先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宗教工作和谐稳定。军地合力攻坚,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人防、民防、地方志、档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残疾人事业、红十字会、老龄、慈善等工作迈上新台阶,国税、地税、电力、通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等社会各界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五年,是我市产业发展步伐最坚实的五年,是重大项目引进成果最丰硕的五年,是生态环境改善最明显的五年,是城乡居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这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强力推进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力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中省直单位、驻阜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全市发展的老领导们,向所有为阜新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是,传统产业支撑能力减弱,新兴产业没有完全成长起来,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任务艰巨;工业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商品房去库存难度较大,投资、消费、出口后劲不足,稳增长压力增大;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加大,生态改善任务繁重;上级专项资金减少、刚性支出增加、偿债进入高峰期等多种因素叠加,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就业难度增加,脱贫攻坚任务紧迫,保障改善民生压力加大;政府系统一些干部主动适应新常态不够,创新方法、破解难题能力不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基本要求和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转型振兴的关键时期,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四个着力”任务,特别是明确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到2020年取得显著成效,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更是阜新转型振兴迎来的新一轮重大机遇。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四个着力”要求,以全面转型振兴为主线,以提升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做大经济总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扎实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坚持创新发展,把全面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六个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坚持协调发展,把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主攻方向,以存量稳增长、以增量调结构,同步推进三次产业、“四化”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作为重要着力点,统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坚持开放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实现“四个驱动”共同发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共享发展,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总目标,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发展增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8亿元,年均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2560元、15940元,均年均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同步增长。全面转型振兴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制造业强市加快建设,支柱产业撑起工业经济脊梁,成长性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三四四”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提升,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向专业化、精细化、高品质发展。两化融合、产城互动、三产联动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争创全国产城融合示范市。
??生态文明深入推进。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流域水质明显改善,矿区生态加快恢复,草原沙化得到遏制,环保设施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美丽乡村加快建设,城乡环境更加宜居,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城乡建设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稳妥推进,空间布局紧凑合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城乡一体化统筹能力增强,智慧城市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县城和重点镇承载能力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放、管、服”质量全面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发挥,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体制机制灵活顺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厚,社会活力明显增强,科技贡献率达到60%,民营经济比重达到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