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口普查是由国家来制订统一的开展时间节点和统一的方法、项目、调查表,各地相关部门严格按照指令依法对全国现有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一次全项调查登记,普查重点是掌握分析预测各地现有人口发展变化,主要就是了解性别比例、出生性别比、单身、适婚人口、老龄人口等,全国人口普查也属于国情国力调查。
2022年黄山总人口数量暂未公布,以下是最新的人口普查的数据,仅供参考。
一、黄山总人口数量是多少(外来+常住人口)
截至2021年末,黄山市常住人口133.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25%,比上年提高0.96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末,黄山市户籍人口148.57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7.82%,提高1.66个百分点。
一、常住人口
截至2021年末,黄山市常住人口133.2万人,比上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3.1万人,增加0.1万人,增长0.1%。
二、城乡人口
黄山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8.9万人,占总人口的59.2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4.3万人,占总人口的40.75%。同2020年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0.96个百分点。
三、性别构成
黄山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67.5万人,占总人口的50.70%;女性为6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30%。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85。
四、年龄构成
黄山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8.7万人,占总人口的14.06%;15—64岁人口为89.5万人,占总人口的67.20%,其中15—59岁人口为82.9万人,占总人口的62.22%;60岁及以上人口为31.6万人,占总人口的23.7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5.0万人,占总人口的18.74%。同2020年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2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0.63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黄山市常住人口中,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13.28%,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12.61%,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63.58%,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2年,与2020年相比上升0.16年。全市总人口文盲率为4.14%,比2020年下降0.28个百分点。
二、黄山简介
黄山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从歙县、祁门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今黄山市一带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已创造原始土著文化。1959年至1975年,屯溪西郊奕棋村附近先后发现8座土墩墓,出土一批青铜器、陶器、原始瓷器、玉石件和漆器残件等,经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这些墓葬的时代是西周时期。根据墓葬形式和器物分析,应属于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古越族。说明在约3000多年前,这一带古越文化已相当发达。春秋战国时期,这片地域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直至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楚。但这些都只是地域上的归属,并非实质性的管辖。种种迹象表明,在今天黄山市及其周边地区,当时仍属于相对独立的古越土著的势力范围。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这一带隶属于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正月,始皇帝嬴政东巡至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为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将原越国的百姓迁徙至新安江上游一带,设立黝(宋以后称黟)、歙二县,属鄣郡。这是黄山市地域最早的行政区划建置,距今已有两千两百余年。“黝”、“歙”二县的县名,来自于古越语地名的发音。当时的黝、歙两县辖地很广。歙县地包括今天的歙县、休宁、屯溪区、徽州区、绩溪,浙江的淳安及江西婺源的一部分。黝县地包括今天的黟县、祁门、石台、广德和黄山区的一部分。
西汉初期,黝、歙二县相继属楚国、荆国、吴国、江都国,后属丹阳郡。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改黝县为广德王国,广德王城在今黟县城东五里。歙县属丹阳郡。第二年废广德王国,复设黝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又设广德王国。王莽篡权,建立新朝,于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贬广德王为公,改黝县为愬虏。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黝、歙二县属东吴领地。当时,这里的越人土著和一些避入山林的汉人,“依山阻险,不纳王租”,被称为“山越”,势力日益强大,对东吴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吴主孙权派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征服歙县金奇、毛甘,黟县陈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后,分歙县东乡地置始新县,南乡地置新定县,西乡地置黎阳、休阳县,加黟、歙共六县建新都郡。治所始新(故城在今浙江淳安县西)。这是黄山市地域州郡一级行政设置的开始,从此这里成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
三国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避吴主孙休名讳,改休阳县为海阳县。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吴国,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为海宁县。新安郡辖始新、黝、歙、遂安、黎阳、海宁县,郡治在始新县。郡名新安,一说以祁门县新安山为名,一说取其安定之意。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并黎阳县入海宁县。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划吴郡寿昌县入新安郡,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梁元帝承圣二年(公元553年)又析海宁、黝、歙各一部分重设黎阳县。当时这里有两个郡。一个是新设的新宁郡,辖海宁、黝、歙、黎阳县,治所海宁;另一个为新安郡,辖始新、遂安、寿昌、良安县,治所始新。陈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将新宁郡并入新安郡,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黝、海宁、始新、遂安、寿昌6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