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观察笔记1
观察原因:
这天,小雅的妈妈告诉我,孩子经常一出了幼儿园的大门就要尿尿,而且还是个性着急的那种。在与妈妈的交谈中得知孩子在家就有憋尿的习惯,不到已经快憋不住时不会去尿尿的。看的出妈妈也是很无助,期望老师能给与帮忙。为了纠正孩子这个不良的习惯,我决定对小雅进行个别观察及教育。
观察实录:
在进行区域游戏活动的时候,我看到小雅的神情看似紧张,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她要尿尿,我赶紧问她:“小雅,你是不是要尿尿?”可她一脸严肃的告诉我:“没有。”我又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小雅的双腿夹紧,我就对她说:“没关系,老师陪着你,跟你一块上厕所好吗?”小雅没有拒绝,我拉着她的小手一块上了厕所。
观察分析:
要想改变小雅的憋尿习惯,我觉得首先要老师细心地观察,在她出现憋尿现象时要及时的给予帮忙。其次要让她觉得这不是一件严重的事,以此来解除她的紧张情绪。第一次帮忙小雅不憋尿得到了成功,正式因为有了这次的成功,让我对她纠正这一不良习惯增强了信心。
观察实录:
在餐前准备时,我组织幼儿如厕、洗手,当我喊道小雅那一组时,小朋友都大步流星的走进厕所,只有小雅没有动静,依然坐在座位上,我来到她的身边蹲了下来,拉着她的小手告诉她:“立刻就要吃饭了,要去解小便洗手吃饭啦!”她一个劲的摇头说:“我没有小便”。我怕尿尿她去会引起她紧张,她说没有,我就没有再要求了。吃完饭带着孩子们散步回来以后,我又再次组织小朋友如厕,来到小雅的身边对她说:“立刻就要睡觉了,要是不尿尿,憋着会肚子痛,到时还会尿床,好羞羞”。小雅听我这么一说,伸出小手示意要和我拉手并对我说:“老师你陪我一齐尿尿。”小雅再一次进步了,离改掉这个不良习惯又前进了一步。
观察分析:
小雅的憋尿现象不是一两天就能改变得了,作为老师不能着急,要有耐心,不能着急。她的每一次进步,老师都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同时,老师应利用幼儿的心理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取得实效。
取得的效果:经过这几天的时间老师的耐心引导和家长的配合支持,尽管小雅还不能自己主动的去入厕,但是已经能在老师的提醒下,陪同着去入厕了。孩子取得的进步和家长的配合,老师的耐心,细致的观察是离不开的。
幼儿园小班观察笔记2
小班孩子喜欢玩水,又喜欢涂涂画画。因此,我设计了今天的美工区活动是首次创作水彩画。
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作画的一种绘画方法,简称水彩。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一看见美工区桌子上摆满了各色颜料,水,画笔、画纸,一下子吸引力孩子们的眼球,都兴奋地涌向美工区。可没办法,只有八张卡,只得按先来后到顺序去了八个。
明哲一拿到画笔就沾了点水在红色颜料上摸了几下然后在画纸上像转圈似的涂了几下,"哇,看我的画像水花"。这一喊吸引了区角内其他几个小朋友。一旁的浩铭争辩说:"不,像旋涡。"随即一场沾水作画比赛开始了。美工区一改往日的嘀咕声,安静的出奇。只听见细细碎碎的绘画声。有几个孩子很快一张纸就画满了。金城画的可认真了,她先沾尿尿的颜料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沾了绿色的颜料在三角形的下边画了几条线。我走过去问她:"你画的是什么呀?"她说:"我画的是房子,给妈妈住的。""画的真漂亮,假如房前有小花,小草什么的就更漂亮了。"她眼珠一转,又接着作画了。"老师,看我画的花。""看我的,这是我画的大树,还有小虫子……"
音乐响起,区域活动结束了,只有美工区的小朋友还在品头论足,争论不休,喜形于色溢于言表。他们的画虽然不是很精美,很规范,但孩子的笔追随着他们的眼睛,都是孩子喜闻乐见的。造型简单,生动有趣。孩子的创造就在他们的手指间。虽然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但远远超乎了我的想想。
这次作画,启发了儿童学习绘画的兴趣,初步掌握了简单的绘画知识和技能。达到了预期。
幼儿园小班观察笔记3
观察事件:
1.早晨入园时,我拉住睿睿的手与他交谈几句后,发现睿睿的小手特别脏,当时的我还以为睿睿是在来的路上摸到脏东西,询问后得知没有洗手。再接下来的几天中,每天都看到睿睿的一双小手,和前面入园时一样脏,我才知道睿睿没有洗手的习惯。
2.喝牛奶前,我请每名小朋友小便之后把手洗干净,只见睿睿没有盥洗就来到我的小火车上。一名火车头连忙拉住我:“老师,睿睿没有洗手就来排队了。”
3.餐前准备时,每名小朋友都在安静坐好放好小手,睿睿也在座位上坐好,只是小手一直在桌子旁边摸来摸手,经过我提醒后,睿睿才意识到要把小手洗干净。
4.每次洗手时,睿睿总是需要教师督促提醒才能去盥洗,这让我深深地陷入深思,我决定帮助他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分析原因:
1.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家长未能认真关注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多数时间都是父母帮助孩子盥洗。
2.我的激励表扬只是让孩子暂时性去做事,并未让孩子懂得良好卫生习惯的意义,导致效果并不明显。
采取措施:
1.给家长提要求,请家长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并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可为孩子作榜样,以榜样带动,关心爱护,带有一定游戏性的方式,逐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
2.幼儿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积累,渐进的过程。对于个别孩子,我决定放慢培养的速度,降低常规要求。关注孩子自身的进步,而不是横向比较去评价幼儿。
3.为孩子建立一个成长档案,不断记载着孩子的发展与进步。将孩子的点滴进步回馈给家长,共同鼓励孩子成长,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
4.让孩子真正懂得好习惯的意义与价值。物质奖励总是促进幼儿养成习惯的一种外在形式或方式,而真正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得以内化,才能自觉维持好习惯的长久。我在适当的时机,给孩子讲一讲盥洗的好处的小故事、道理故事,孩子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才会主动去盥洗,我也建议家长为幼儿选择一些与好习惯有关的图画书,帮助孩子了解讲卫生的好处。
幼儿园小班观察笔记4
星期一下午,区域活动即将开始。老师让孩子们围坐成一个半圆,给他们分配区域活动的项目。当老师正在讲述"我们今天的活动有娃娃家、美工区、建筑区、操作区……"时,周浩宁忽然按捺不住兴奋高声喊起来:"我要喂娃娃!我要喂娃娃!"喂娃娃是班级新开设的一个活动项目,在前几次分配游戏时一直都没有安排到他,这一次一听到老师说到操作区,周浩宁就立即叫了起来。老师的话被周浩宁的喊声打断,脸上平静的表情转为微怒。老师朝周浩宁看过去,发现周浩宁的目光并不在老师这边,而是盯着角落里的操作区。老师便提高了音量对周浩宁说:"周浩宁,老师看你今天是不想喂娃娃了!"周浩宁听了老师的话吃了一惊,快速转过头来,瞪大眼睛,大声问道:"为什么?"老师听了周浩宁的反问,显然也有些吃惊,进而,表情中的怒气有所加重,语气更加强了几分。"你说为什么?!你还会问老师为什么!"周浩宁的嘴巴微张着,盯着教师看了一会儿,忽然间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似的低下了头。老师接着分配活动,周浩宁显示出紧张、焦虑的神情,抬起头偷偷瞥了一下教师,不再讲话。
案例分析:
这是我们在学期初刚设立区域活动时,教师给幼儿分配区角活动项目时所发生的一次事件。从这个师幼互动的事件中我们发现,教师是主动的,幼儿是被动的。教师的身份是管理者、制约者,而不是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教师给他们分配区域活动的项目……教师的话被周浩宁打断……愣了一下……脸上的表情转为微怒……"教师始终以管理者、制约者的身份出现,依次给全班幼儿分配活动项目。她对幼儿的行为期待是:幼儿应该安静、认真地坐在那儿听教师的安排,否则就是不守纪律,并且是不能被允许的。周浩宁高喊"喂娃娃!喂娃娃!"的行为显然与教师对他的行为期待发生了冲突,与教师期待的行为相差太远。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从区域活动中,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没能把握好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的行为让周浩宁由积极地主动参与变成了消极被动的状态。原因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强调纪律。无情的纪律控制了幼儿对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并没有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心中只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全然不顾幼儿的体验,没有将幼儿发过来的球接发出去,而是将球丢到一边,按自己的思路发球,并且以自己的行为无情地扼杀了孩子玩喂娃娃游戏的兴趣,从而也可能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