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高考2月25日: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谁来守护学生的阅读阵地?向明中学在新学期推出“强制阅读”的新举措,将教师随意挤占阅读课列为教学事故,写入教职工管理条例中。此外,学校还将午休时间延长,为学生阅读“加时”。
深层次提升阅读素养
在新学期的教工大会上,向明中学校长芮仁杰宣布了一条新规,推出“强制阅读”,将教师随意挤占阅读课列为教学事故,写入该校教职工管理条例《教学事故分类及处罚标准》中,守护学生的阅读阵地,一时间引发热议。
从上学期开始,向明中学就将阅读正式写入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课表,每两周安排一次,每次两课时。说起开设阅读课的初衷,芮仁杰表示,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最大的痛苦是没有时间去拓展知识面,快餐式、碎片式阅读盛行,学生长久沉浸在“浅阅读”的习惯之中,离经典愈行愈远。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校此前将阅读与书院课程相结合,开放震旦书院所有阅览室,为学生阅读提供时间和空间的双重保障。
但阅读课究竟落实得怎样?芮仁杰观察发现,课程开设后,震旦书院的人气并未达到预期,阅读课时间甚至常被主课老师挤占。对此,新学期他再出“强制阅读”举措,明确教师若挤占阅读课,将被认定为教学事故。
除了每两周一次的阅读课外,这学期,他又大方地给学生阅读“加时”,将原本45分钟的学生午休时间延长至1.5小时。“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到书院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芮仁杰告诉记者,不久后,学校还将通过团委、学生会、政教处、语文教研组和震旦书院等多部门协作,围绕阅读开展读书讲座、书评活动等,深层次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学生阅读量明显增加
20日上午,向明中学震旦书院的综合阅览室,高一(2)班学生曹天辰手边放着一本《达·芬奇密码》,正在写读书笔记。阅读课上,她与其他两位“推理迷”一道,沉浸在不同国家小说家营造的“推理世界”里。他们还打算组成阅读小组,完成一项关于推理小说的研究报告。
有了阅读课的时间保障,小曹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以前,即使每天有空余时间,也会分配到其他学科,基本一个多月才能读完一本书。”小曹告诉记者,现在,仅仅两次阅读课,她就能完成20万字的阅读量,一个月轻松读完两本书。“而且震旦书院的书籍涵盖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中外文学、中外名人传记等多门类,选择面很广。”
采访中,多位语文老师均表示,尽管强制阅读时间,但不强制阅读内容。在高二语文老师董晓蕾的阅读课上,除了积极倡导深度阅读、读经典、读大家作品外,她也鼓励学生读“时尚书”,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书。“如今,有些学生阅读的书目已超越教师的眼界,他们正在读的书很可能成为将来的经典。”董老师说。
阅读课采取怎样的考评反馈方式?向明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彭娟介绍,学生可拟定阅读计划,自定专题,申报阅读课研究项目,学期结束后汇报阅读成果。还有些班级则通过举办“读书立品”阅读论坛,分享阅读体会。
需建立检测反馈机制
记者采访了解到,沪上一些高中也开设了阅读课,可是缺乏有效的推行机制,因此,实际达成率不高,而且随意性较强。加之现在漫画卡通、网络游戏等占据了学生的闲暇时间,想让学生自觉阅读简直难上加难。如何实现阅读的达成,成为难题。
从语文教学课时中分一杯羹,并从教工管理制度上保障阅读达成,芮仁杰坦言,起初,学校这样的规定并不被部分教师理解。个别老师私下抱怨,语文课都来不及上,哪有时间搞阅读。“这确实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上课要精讲,提高课堂有效性。”芮仁杰说。
如今,“强制阅读”的理念逐渐被老师们接受。在高二语文老师潘跃进看来,语文教学到最后阶段,已基本异化为做题模式,人文的积累、经典的熏陶与感染,几乎无从谈起。所谓读“一缸水”,写“一杯水”,但是不读书,不读经典,怎么写有思考有积淀的文章?而且,阅读客观上对高考有帮助,而不是与高考“抢时间”。
他曾经组织过专题阅读,结果,在阅读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高考语文均考出120以上的高分。“这么说,虽有些功利,但事实证明,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点燃了他们语文学习的热情。”潘老师说。
不过,也有老师提出,除了保障学生阅读时间外,学生自觉阅读问题,也需要有效的检测反馈机制。令人意外的是,当需要阅读的书籍与学分、考试密切挂钩之后,考试也成了敦促学生进行自觉阅读积极思考的最有效的手段。今年南开大学自主招生语文考试,考前一个月发布了两本阅读书《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国种族简史》,考试中有一半分值涉及到对两书的比较分析。平时若无大量阅读经验,难以在短时间内读完两书并有所思考感悟。
对此,黄浦区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杨勇认为,考试并不是检测阅读的唯一手段,除了呼吁社会阅读氛围的营造、保障学生阅读时间外,还应该设置多元化的阅读评价机制,如丰富学校的语文活动,邀请作家与学生面对面分享阅读体悟,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