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现拥有艺术学理论和音乐与舞蹈学2个一级学科,均为省级优势学科,其中“音乐与舞蹈学”所辖“长安乐派研究”为省级特色学科。开设的10个本科专业中,有5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学校全部57个专业方向。课程建设方面现有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个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25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陕西省“”专家1人、“”艺术人才1人、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三五人才”5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2人被遴选为教育部音乐与舞蹈学科、艺术学理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160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254人。
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威尔第国际声乐比赛金奖;意大利中提琴比赛特等奖;国际双簧管乐器协会比赛一等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唱法金奖、合唱金奖;中国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音乐金唱片奖;CCTV电视歌手大奖赛美声唱法金奖、合唱银奖;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钢琴金奖;CCTV电视舞蹈大奖赛铜奖;文化部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一、二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近5年,通过学校参加社会业余音乐培训考级人数达12万人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十分重视艺术实践及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创刊于1982年的学报《交响》,是面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音乐学术季刊,现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六版)”入编期刊。
学校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民主管理先进单位”“重点学科建设先进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级文明校园”。
学校一贯秉承立足陕西、服务西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服务和发展路径。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特色发展、高地建设、国际视野,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办学道路。坚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形成了以周秦汉唐音乐文化、陕北红色音乐文化、西北区域音乐文化和秦派风格音乐文化为代表的办学传统。一是立足历史文化研究,在“西安鼓乐”“汉唐音乐史”“丝绸之路音乐文化”“陕北音乐文化研究”“唐乐舞”“中国琴学”等方面培育出了一批特色研究成果和高水平专家;立足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在“西安鼓乐”“陕北民歌”“秦派民乐”等方面培育出了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成果和创造性科研力量。二是立足区域文化传播,在音乐创作与表演方面打造了“赵季平音乐工作室”“乔建中音乐地理暨中国音乐地理研究工作室”;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
68年来,学校为西北、为全国乃至世界输送了2万余名高素质的音乐艺术工作者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涌现出了赵季平、鲁日融、乔建中、和慧、闫慧昌、吕继宏等一大批活跃于国内外乐坛的著名作曲家、教育家、歌唱家和指挥家,为陕西和西北地区建立完整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为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普及世界优秀音乐作品、繁荣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面对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学校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和文艺方针,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深化综合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政治保障,聚焦“十三五”和“追赶超越”目标,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音乐学院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