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按照“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体系在前三轮的基础上进行诸多创新;评估数据以“公共数据和单位填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具体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科评估结果排名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907 | 林学 | A- |
2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710 | 生物学 | B+ |
3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713 | 生态学 | B+ |
4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828 | 农业工程 | B+ |
5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832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B+ |
6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901 | 作物学 | B+ |
7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902 | 园艺学 | B+ |
8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903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B+ |
9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904 | 植物保护 | B+ |
10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905 | 畜牧学 | B+ |
11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906 | 兽医学 | B+ |
12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909 | 草学 | B+ |
13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1203 | 农林经济管理 | B+ |
14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834 | 风景园林学 | B |
15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815 | 水利工程 | B- |
16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B- |
17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303 | 社会学 | C |
18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C |
19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C- |
20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822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C- |
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资力量介绍
学校设有27个学院(部、所)和研究生院,共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4个本科专业。现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地球科学等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ESI前1‰之列。目前,已发展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
早在1934年建校之初,学校即开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总体思路,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学校高度重视一流本科教育,积极参与“新农科”建设,25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拥有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农学专业通过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入选国家级“十一五” “十二五”规划教材52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有综合素质教育学院。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和支撑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与实践,三次获全国“互联网+”大赛金奖,位居全国农林高校首位。建校以来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各类人才20万余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有19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