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2·13”临近,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沉痛记忆,再次成为这座城市的背景色。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接连展开,提醒人们不忘79年前这座城市发生的人间惨剧。 2月底,我国立法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两年多来,近2000万人次参观者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万人坑”遗址上的累累白骨和一件件诉说伤痛的历史铁证,让参观者感到悲痛与震惊,由此不断强化的警醒意识,是公祭日设立效应的有力体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京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简报,一起来看看吧。
南京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简报一
11月12日凌晨,89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宝珠老人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她去了天国,终于和她那阴阳相隔了79年的家人团聚了。她是当月离开我们的第3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她之前的李钟和任静萍也和她一样,是这段黑暗历史的受害者。读着他们生前和其他幸存者们口述成文的“回忆录”时,真的很难想象老人这一生是怎样艰难地、一步一步地捱过来的——家族灭门性的屠杀、失去父母妻儿孩子的苦痛挣扎、常年袭扰的梦魇、无数次在凌晨的惊醒和泪流满面……
不仅是陈宝珠老人,其实在所有幸存者的脑海中,都深藏着他们曾经看到的、抹也抹不掉的“屠杀画面”:日本兵屠城的每一个凶狠残暴的眼神、每一次挥舞又落下的刺刀、一个个用于活埋的麻袋……只有你想不到,绝没有他们做不到的杀人方法……直到现在,想起这些来还是让人瑟瑟发抖。
“尸体像漂流的木头被浪冲了过来;在岸边,重叠地堆积着的尸体一望无际。这些尸体可能有几千、几万,数目大得很。”
“哭喊着的支那(中国)人被装进邮袋中,西本(日本兵)点着了火,汽油一下子燃烧起来。就在这时袋子里发出了一种无法言状的可怕的喊叫声。袋中人用浑身的力气使袋子跳了起来,自己滚动……手榴弹在水中爆炸了,水面一下子鼓了起来,然后平静下去。”
读着这些当时日本军官自己书写下的日记,我全身的血液仿佛因为恐惧而凝结了。实在无法想象,这些暴行在79年前随处可见。在民族危亡旦夕之际,是军人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最后的钢铁城墙!
面对那隐藏在中华民族骨髓深处的伤痛,我们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对这场无人道屠杀的漠视和遗忘。回想着每年的屠杀纪念日南京城内外不绝于耳的防空警报声,我想,这是历史正在用30余万的死难者呼唤着我们,让我们反省,让我们深思,让我们铭记这不能愈合的伤疤。
其实,呼吁大家去铭记79年前的“金陵之殇”,并不是让我们带着民族主义情怀去做一些不理智的举动。就像在南京大屠杀中曾无私救助过中国平民的德国人约翰·拉贝所说的那样:“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不能忘却,就是让我们选择铭记。我们的铭记,应该是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责任下进行的,目的在于唤醒更多人,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变得坚如磐石。
2009年2月5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诉日本右翼侵害名誉权案在日本终审胜诉,她也是拉贝在日记中提到的幸存者之一。夏淑琴老人的律师曾在胜诉后这样说道:“一路走来,能胜诉并不是为了得到多少赔偿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一种心安,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名律师肩上的责任、道义和正义感让我们坚持到了最后。”
曾经的南京大屠杀,和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关系。不忘记,才是对这些亡魂的最好祭奠。
南京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简报二
为隆重纪念“12.9”学生爱国运动81周年和第三个国家公祭日,使广大青年学生牢记历史使命,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12月8日,由校团委主办、历史文化学院团委和政法学院团委承办的“青年智慧则国强——中国梦下的我们”主题系列活动举行。
本次系列活动分为四个部分:青年智慧——热爱祖国书法篆刻,我的心得——阅读历史书写感言,中华记忆——“铭记历史弘扬爱国之魂”专题讲座,我的心声——纪念一二九运动81周年合唱比赛等活动,学校青年学子积极参与,通过活动表达了当代青年不忘历史、心系祖国、勇于担当的家国智慧,爱国、爱校的理性智慧和立足专业、敢于创造的创新智慧。
校长蔡文浩参观了“青年智慧——热爱祖国书法篆刻”和“我的心得——阅读历史,书写感言”活动,他在详细观看了同学们的篆刻作品和阅读感言后指出,在学习历史,铭记历史之时,广大青年学生还应该以史为鉴,奋发图强,以我智慧强我祖国。同学们的手工技艺展示就很好地诠释了青年智慧,这样的智慧我们还可以用在学习和创新创业中,希望同学们以我智慧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南京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简报三
今年12月13日是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两个决定,将9月3日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年7月6日,“国家公祭网”正式上线。对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将永远铭记,那些刽子手也将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国家公祭日”就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声音,同时,它也是生动而深刻的一堂课,能从多种角度使我们受到一次有益的教育。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对中国同胞实施了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多万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经二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设立国家公祭日就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对民众的警醒,体现了全国上下对逝去生命的尊重,同时又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既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宪法精神。记得住过去,才能看得见未来。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二战后,主要参战国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人们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的卫国战争纪念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爆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还是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以国家名义进行纪念与公祭,其世界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从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互惠发展和时代进步。国家公祭日是体现的是对人性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而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相相融。由此,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的文明进步。
国家公祭日,将我们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缅怀逝者,但这绝不是宣泄情绪,或倡导民族复仇,而是提醒我们要超越个体,超越血缘,我们是共同在悲痛,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公祭日也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体会到国家统一强大的重要性,以让民族精神提升,让人们更加爱国。
国人常以“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的名言告诫自己。用立法形式确立国家公祭日,还全面体现了我国宪法人民主体性的根本精神。我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正是基于宪法的这一基本原则。在人类享有的所有基本权利中,没有一项权利比生命权更重要;它是其他一切权利的和人权的基础。日本军国主义者当年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对包括生命权在内的各项人权的粗暴践踏。铭记这段历史,就是为了坚定地捍卫人的尊严和价值。
总之,国家公祭日就是生动而深刻的一堂课,它是历史课、法律课、人权课、政治课……有助于我们莫忘历史,珍惜当下和平与发展的来之不易。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愿。每个中国人都该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到国家公祭日这个生动而深刻的大课堂中来。
南京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简报四
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至今第三个国家公祭日。近日,文登区各小学开展不同形式的纪念“国家公祭日”的活动,让学生们铭记历史、振兴中华。
12月12日,文登实验小学开展“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主题教育活动,整个活动分为看板解读和视频解读,让同学们通过图片和视频更加直观的了解南京大屠杀,回顾历史,反思现在。
文登实验小学学生荣瑢说,看了这些图片,让我了解到了中国那些年的屈辱历史,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让祖国更强大、更和平。
12月9日,文登第二实验小学组织部分学生,到文登区博展中心参观红色胶东展厅。活动中,同学们一边参观展厅,一边认真聆听讲解员老师的生动介绍,全面了解日军侵华的种种暴行,深刻感受胶东人民的抗战精神。
文登第二实验小学学生王艺璇说,红色胶东有辉煌的革命历史,胶东人民也有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我要继承这种红色精神,让这种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但不是用来仇恨,而是用来警醒,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