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2019年全国两会关于中国外交新提案解读

发布时间:2023-09-16 16:53:00

全国两会关于中国外交心提案解读

  自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中国领导层创新外交理念和实践,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积极发挥建设性的引领作用。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料将成为热点话题之一。

  日前访美的外交部长王毅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演讲中说,“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中国外交的目标之一是为中国实现发展目标提供更加稳定、良好、友善的外部环境。

  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认为,中国外交理念包括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文明互鉴、亲诚惠容、全球治理、命运共同体等关键词。

  两会上,总理见记者,外长见记者,这都是观察中国外交的窗口。国际社会从中了解“十三五”中国将有哪些动作、如何布局。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国外交将更加积极有为地为中国自身的发展服务,而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也将给亚欧大陆国家的发展带来机遇。

  9月,中国还将主办二十国集团(G20)第十一次峰会,预计中国领导人将着力倡导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提升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

  如今,中国已经深入参与了现有国际经济和金融机制。中国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成员,并倡议成立了亚投行,57个创始成员国一半以上是亚洲以外的国家。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分析,中国推动全球治理将以联合国为轴心,强调发展优先和全球伙伴关系。

  王毅在美国演讲中说:“我们绝不会‘另搞一套’。”

  中美关系自然是观察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视角。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将牵动国际政治格局。中美两个“大块头”“难免会存在一些分歧”,去年9月在华盛顿州的演讲中说:“正是因为有了分歧,才需要聚同化异、有效管控。”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牛军认为,今年值美国总统大选,中美关系备受关注,南海、东北亚、网络安全等议题都会进入视野,而两国经济和社会联系惊人密切,因此分歧可以得到管控。

  牛军认为,这反映中国旨在推动两国间深化战略信任、消除战略误判,为3月底即将在华盛顿举行的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做铺垫。

  去年,有四十多天在国外出访。今年,中国领导人还会安排密集出访及开展更多主场外交。1月份首访中东,国际政坛将其看做观察今年中国外交的一个出发点。

  中东之行及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发挥的积极作用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中国正在建设性地参与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

  专家分析,及其执政团队借鉴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结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义利相兼,义重于利”,这将成为中国处理国际事务、参与国际制度建设的准则。

  全球经济荣损一体、难民危机牵涉欧亚非大陆、恐怖主义全球渗透、寨卡病毒肆虐,这都从反面说明在多个外交场合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前瞻性思考。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必须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但中国并不主张共同的命运要推行“一刀切”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

  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引用古代思想家孟子的话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在伦敦金融城引用近代思想家魏源的话说: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在埃及《金字塔报》署名文章解释说:“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也没有普世皆准的发展模式。”

  在不同的外交场合指出,不同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包容,不同发展模式可以相互合作,不同价值文化可以相互交流。我们要坚持开放包容,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他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要构建以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科斯有句名言:“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两会虽不是一个“国际论坛”,但值得世界期待,因为它有望为解决世界问题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