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高考选科3+1+2组合分析,“3+1+2”模式是一种高考模式,“3”为全国统一高考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1”为“首选科目”要求从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确定1门,“2”为“再选科目”要求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确定2门。其中,语文、数学、外语3门使用全国卷;物理、历史、化学、地理、思想政治、生物6门由各省市组织命题。
一、青海高考选科3+1+2组合分析
青海新高考启动时间:2022年,执行时间:2025年,3+1+2模式。
2022年启动,2025年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
“3”即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1”和“2”为选择性考试科目,其中“1”指从物理或历史科目中选择1门首选科目,“2”指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再选科目。
考生总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其中,3门统一高考科目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50分;选择性考试中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再选科目按等级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
二、青海新高考政策方案解读
青海高考综合改革采取“3+1+2”考试模式详细解读
从青海省高考综合改革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青海省高考综合改革基础条件进行了评估,确定青海省作为全国第五批改革省份,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高考综合改革是推动青海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
青海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申红兴针对青海省高考综合改革采用“3+1+2”考试模式与现行高考模式的区别做了详细解答。
一是科目组合不同。现行高考的文理分科,仅有两种固定组合供考生选择。改革后实行“3+1+2”模式,有12种考试科目组合,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兴趣、特长和拟报考高校专业选考要求,在12种组合中自主选择,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二是内容难度不同。“3+1+2”模式不分文理科,学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考试时,所有考生的考试试卷内容完全一致。而现行高考文理分科,数学科目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考试内容和难度不同。
三是目标导向不同。“3+1+2”模式既体现了物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才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高考综合改革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学生该如何科学选择考试科目?
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钟泽海介绍,学生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和优势及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来合理确定选考科目。
一要了解国家需求。学生应当把国家的需求作为个人奋斗的目标,只有个人的目标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相结合,个人才会有更加长远地发展。
二要了解自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能最有效地激发学习动力。学生应该在全面学好各科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学科兴趣和思维特点,找准自己最擅长的学科。
三要了解职业发展。青海省教育厅将建设学生发展指导平台,普通高中学校也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和家长了解专业人才必备基本素质和职业发展要求,找准职业发展方向。
四要了解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按照教育部要求,在青招生高校要提前公布每个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学生要结合职业理想,及时了解高校相关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稳妥确定自己的选科组合,为广大学生提供多次选择机会。
3.改革后普通高校如何招生?青海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宁栋表示,这次高考综合改革高校招生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
第一个依据,是依据国家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即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成绩。
第二个依据,是指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高考综合改革后,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要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选择性考试科目包括历史、思想政治、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考生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首先在历史、物理2科中自主选择1科作为首选考试科目,然后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科中自主选择2科作为再选考试科目。
国家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3科和学生首选的历史或物理1科成绩以原始分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再次选择的2科成绩以等级赋分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
“一参考”,是指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我省将通过建设全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强化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的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对学生成长过程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新的招生录取模式更有利于全面促进素质教育,更有利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利于促进高校科学选才。
除此之外,高考综合改革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对教师数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青海省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方面,青海省委编办副主任贾薇介绍道,强化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保障、优化教职工编制资源配置、满足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需求,是推动高考综合改革的有力支撑。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谋划教育发展、优先配置教育资源、优先保障重大改革。
一是总量保障方面。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专项管理,不得随意调至其他领域。在事业编制连年总量严控的情况下,通过盘活存量、统筹调剂、周转使用等方式,将其他行业和领域核减下来的编制优先用于中小学教育领域,近年核增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000余名,占全省事业编制增量的绝大部分。目前,高中教师总量符合国家标准。
二是管理机制方面。针对我省地域之间、学校之间编制配备不均的问题,加大编制动态调整力度,保障各地高中学段编制需求。省级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蓄水池”,用于急需周转;授权市州根据学校布局、学生数量和学段变化等,对县域间编制一年一调;推进县管校聘,放权教育部门在各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根据工作需要调编,使区域间、学段间、学科间、学校间的编制调整更加灵活、及时。
三是优化结构方面。与教育部门紧密配合,把好入门关,重点优化初高中教师队伍结构,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加强特岗教师、国家公费师范生、省级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纳编工作,实现培养与使用“无缝衔接”。向青南地区下达500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由东部地区开展团队式、集中式支教,加强教研和行业领军力量。同时,压缩非教学人员用编,空编最大程度用于专任教师。
下一步,将持续跟进高考综合改革的用编需求,创新编制管理方式,加大编制常态化调整力度,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高考综合改革需要相应的办学条件保障,青海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赵立英在经费保障方面做了相关情况介绍。
高考综合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重大教育改革工程,青海省财政始终坚持将保重点、提质量、促提升作为保障高考综合改革的基本原则,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为全省高考综合改革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地支撑。近年来,青海省财政深刻把握高考综合改革方向,统筹安排,提前谋划,实施普通高中普及攻坚行动计划,实现了5万以上人口县普通高中全覆盖,全省107所普通高中学校生均校舍面积、生均仪器设备值等指标基本达到改革要求,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支持34个县建成94个标准化考点,3750个标准化考场,实现标准化考场的全覆盖,为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下一步,青海省财政厅将对标全省高考综合改革部署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督促各地科学核定普通高中生均培养成本,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支持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优化功能教室、教学仪器设备等教育资源配置,持续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支撑保障作用,满足高考综合改革选课走班、综合实践等教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