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4日在北京闭幕。会议客观评价了经济工作的成果,深度分析了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确定了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和总体要求、政策基调和主要任务。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几篇关于学习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后的心得体会范文。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感想1
我们要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就要努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笔者以为,统筹“三生空间”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宜居宜业。城市的本义就是人类生活、生产集聚之地,如果失去了宜居性、宜业性,也就失去了城市最根本的生命之源。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患上了“城市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房价虚高、管理粗放以及入学难、就医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给市民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也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因此,我们要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第二,精明增长,集约高效。“精明增长”是2000年由美国规划协会提出的一种全新城市发展理念,就是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控制城市扩张、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实现集约高效的精明增长,就必须要适当减少生产空间,适当增加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将不适宜在中心城区的生产性企业搬迁到城市外围的卫星城,让有限的城市空间发挥更大效益。
第三,尊重自然,绿色低碳。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的理念,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要将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确定城市生态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要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理念和模式,充分利用节水、节电、节能、节地和循环利用技术,最大限度减少排放和污染。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感想2
城市发展为了市民,城市发展依靠市民,城市发展成果由全体市民共建共享。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体,应当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主导性作用。要把城市规划作为主要抓手,增强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融合”,科学谋划和引导城市发展方向。要把公共服务作为主要职责,推进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要把依法行政作为主要准则,按照法定程序规划、建设、治理城市,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把深化改革作为主要动力,创新城市工作体制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市场作为利益调节的主体,应当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城市各类资源要素既具有公共属性,又具有稀缺特点,必须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利用市场的竞争性,提高城市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比如城市土地是高度稀缺的资源要素,必须通过市场公开出让,以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要充分利用市场的杠杆性,为城市建设发展聚集资金聚合力量。比如,水、电、气、暖等公共服务领域应当逐步放开,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要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一些大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应当引入PPP模式。
市民作为监督参与的主体,应当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主人翁作用。全体市民才是城市真正的主人,要积极主动地发挥主人翁精神,参与和监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比如,在城市规划环节,要积极吸引公众参与,广泛开展专家论证,让城市规划更合民心、更顺民意。要加强城市文明建设,热爱自己的城市,维护自己的城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努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城市增光添彩。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感想3
一座城市要紧跟历史的步伐和时代的潮流,就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改革让城市发展持续向前。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城市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各个方面的改革正在深入开展。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将为1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创造了条件,青岛等城市已经启动实施积分落户政策。广大市民更加关注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也在不同城市开展试点,相信这些改革举措的落地将让更多市民感受到城市不断发展的红利。
科技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动力和依托自然离不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科技所带来的便捷在城市生活中可谓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利用卫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起了的城市数据平台,利用清洁能源和循环利用技术建造的新型摩天大厦,利用互联网+应用技术技术建立起来的通讯、金融、物流、信息、教育平台,都会让我们为未来城市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和憧憬。
文化让城市精神深入民心。城市的生命不在于人口的多寡,不在于大楼的高低,不在于资源的优劣,最核心的是城市文化。巴黎的浪漫,香港的自由,维也纳的音乐,米兰的艺术,都是这些城市长久以来积淀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我们的每个城市都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和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文化、城市符号和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让城市文化成为体现城市精神、延续历史脉络的最重要因子。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感想4
一座城市之所以有序运行,就在于城市的各部门、各要素、各功能系统周密的运转。其中最紧要的就是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
规划是龙头,要有严肃权威。规划水平的高低最能反映一座城市的品位和档次。城市规划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地域环境、发展定位、文化特色等多个因素,从整体上把握其特有的文化符号、建筑风格等“城市基因”,最大限度地尊重广大市民的意见建议。城市规划必须树立权威性、严肃性,规划经过批准后就要严格地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坚决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
建设是关键,要有百年大计。我们的城市到处都是工地,新城区需要搞建设,老城区需要稿“更新”,很多建筑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于非命”,像欧洲那样的“百年老街”、“百年老楼”屈指可数,甚至就连首都北京也拆掉了很多有名的历史建筑。这不仅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难以留住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建一座楼、修一条路,都应该树立“百年大计”,让城市生命延续下去。
管理是重点,要有人文关怀。城市管理与广大群众最是息息相关,而城管工作则是最为广大群众所诟病。症结就在于目前的城市管理普遍缺乏人文关怀。城市管理要让市民生活的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就应该把服务群众和人文关怀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动辄采取罚款、强拆、扣押、驱逐等粗放甚至粗暴的工作方式。目前对城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声音很多,希望早日付诸行动。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感想5
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城镇化率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总体上还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必须从四化同步、五位一体的高度,统筹把握城市工作的全局意义。
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截止到2013年,全国城市数量达到了658个,建制镇数量超过2万个。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5大国家级城市群以及9大区域性城市群和6大地区性城市群,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下一步要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各大城市群以及各主要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形成一个“城市群??核心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驻地??中心镇”六级城镇体系。
二是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一些城市“摊大饼”式地无序扩张,过度设立开发区、工业园,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资源。下一步要在合理测算人口规模和承载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尽快确定各级各类城市的总体规模,坚决遏制一些城市“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引导城市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布局,努力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
三是大力推动产城融合。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城市作为载体,必须要加快推动产城融合,实现人口、产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各个城市都要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尽量拉长产业链条,强化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特别是对于一些城市新区和开发园区,必须要以产业为依托,防止“有园没有厂、有楼没有人、有路没有车”式的空城出现。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感想6
时隔37年之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意义不可谓不重大。这次会议针对当前城市工作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诸多针对性的举措,要求尊重城市发展自身规律,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提高各方面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早期,人类居无定所,随遇而栖,三五成群,渔猎而食。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形成了早期的村落。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倡导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建国之初,我国城市化率还不到10%。到2012年,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随之而来的,也包括一系列城市问题。比如,基础设施不足、流动人口过多、公共服务不够、城市管理不善等等。究其原因,就是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城市发展规律、尊重城市发展规律、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统筹把握城市发展各个要素,提高城市的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宜居性,真正做到“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