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29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时间的决定。根据决定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开。那么今年全国两会有哪些热点提案呢,一起来了解最近几年全国两会关于高考政策改革解读,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政策内容以官方发布为准。
两会热点提案关于高考政策改革解读
高考改革主要内容是什么
1.在“新高考”中将正式打破“文”“理”界限,采取“3+(6选3)”的科目考试模式,其中“3”代表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而“6选3”则代表考生将在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物理6们学科中任选3门进行参考。
2.考试时间发生变化,由每年六月的固定统考调整为两次进行,其中三门统考学科语数外依旧固定在每年六月进行统考,其余的选考科目将在高三的第二学期进行测试。
3.计分方式发生变化,“新高考”以后,高考成绩由过去每年统考成绩调整为,由语数外3个科目(必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选考科目)成绩组成。
4.外语考试的计分规则发生改变,由原来每位考试只能考一次外语,调整为可以参加两次考试,取最好一次成绩纳入总成绩。
对于学生来讲,“新高考”的来临无疑让高考变得更为人性化,自由化,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来选取自己所喜欢的学科,充分尊重每一名考生的意愿。
当然,“新高考”分为两次考试时间,也大大减轻了考生们的考试压力,有助于更好的发挥全部实力。
新高考有哪些变化
1、不分文理科,改为“3+3”模式
高考科目将由3门统一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自选3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选择)组成。PS:浙江采取的是“7选3”模式,除了上述6科,还增加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科目。
根据2017年上海的统计,在选考科目中,选择物理、化学、生物和政治、历史、地理这两种纯文或纯理组合的学生只有12%,88%的学生是跨文理选科。
2、录取模式改为“两参考、一依据”
之前的高考录取模式为“依据高考统考科目成绩”录取,新高考后录取模式改为“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3门统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成绩,再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
3、选考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度
大部分省的总分为750分,也就是语文、数学、外语每科满分150分,学生自选3门科目每门满分100分。选考的3门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度,考生按照自己所在的等级,来获得分数。
比如,第一等级是95分到100分,那么所有处于这个分数区间的同学,都记作满分,也就是说,每个科目,排名越高越占优势。
4、考试时间更改,英语可考2次
考试时间由原来的6月进行所有科目统一考试改为分两次进行,自选的3个科目一般在每年的10月和4月,英语也有两次考试机会,一次10月(也有的在4月),一次6月,只有语文和数学维持6月考试不变。
5、高一就要开始规划将来
由于大学里面设置的专业都是跟文理科目相关的,新高考虽然不区分文理,但是在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会做相应的限定。比如有些专业像天文学、工程类学科都要求选考物理。新高考实行后,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要考虑毕业后的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据了解,石家庄二中将实行双轨管理制。一方面有传统的行政班,学生管理工作由班主任负责,语数外等共同科目也通过行政班进行;另一方面,在选修科目教学上,实行导师制,任课教师不仅要负责教学,还要进行学生的管理工作。
“这种方式现已用到校本选修课程中,力争经过一到两年的探索,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邵喜珍说,除了学生管理,学校师资配置也需要适应“走班制”要求。
“由于学生选择学科人数差异,将出现学科教师相对紧张或富余现象,这需要学校对整个教师队伍进行动态调整。”全国人大代表、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认为,选课学生对科目教师教学也会提出更高要求。
这次改革还更加注重高中教育和大学的有效衔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大学副校长李小亭表示,“专业+院校”的录取方式,将会让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从单纯的分数对接,走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学习基础的双向连接。
“在基础教育阶段,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还要培养他们自主选择的能力。”翟志海代表建议,应加大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指导。
据介绍,石家庄二中已建立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中心,通过大学先修课程、学长带我逛专业、家长带我进职场等,让学生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对学生进行人生发展规划的指导,要充分发挥专职教师和学科教师的作用。”翟志海表示,除了开设有关职业指导的校本课程外,还应该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使职业规划指导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
这次改革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德智体全面发展不是一句空话,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李小亭建议,把中学生在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做义工等情况,纳入到素质评价体系中,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
邵喜珍还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做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工作,让这次改革真正成为促进基础教育链条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杠杆。
广东省教育厅长:高考改革必然会促进高中教育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作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两会访谈室。
全国两会上,教育依然是绕不开的热点话题。3月7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作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全国两会访谈室就高考改革、学位房、“多校划片”等网友关心的话题在线访谈。
【谈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将促进高中教育改革
在全国两会的第一天,广东省政府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广东版的高考改革方案终于正式向社会公布。罗伟其表示,高考改革是一项综合改革,需要中央统一批复,单项改革鼓励各个省分步推进。近几年,广东的单项改革逐步推出,直到年才正式实施综合改革,这是一个很好的平稳过渡期,不会产生动荡。
在谈及广东高考改革方案的广东特色时,罗伟其指出,多元录取方式最能体现广东高考改革方案的广东特色,一是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方式,即“631”录取模式是由广东最先试点;二是分类考试、分类招生的原则是把中央的要求和各个省的特点结合起来做的,这块也能体现广东特色。
“高考改革必然会对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带来影响。这让我们从原来不注重多样化发展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始转变”罗伟其认为,对于学校特别是高中来说,要适应这种变化,必然要促进高中教育改革。
【谈随迁子女教育】
广东今年有近1万人的异地高考生
“今年是广东第一年全面放开异地高考。到目前为止,总共有1万多人提出在广东高考的申请,经过审核,有9000多人符合条件来参加今年的高考。”罗伟其透露,随着高考放开,在广东读普通高中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在以后的几年里这个数会成倍地增加,很可能今年接近1万,明年会接近2万。
由于广东外来务工子女就读的地方80%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所以珠三角地区的教育资源压力非常大。像深圳、东莞都是非户籍的学生人数远远多于户籍的学生人数,深圳70%的学生是非户籍的,东莞也接近70%,完全让现有的公办学校去拓展空间,非常困难。广东是民办教育的大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的学生已经超过620万,占全省学生数的28.5%。像深圳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办学校没法就读的情况,用政府购买学位的办法,让他们到民办学校去就读。罗伟其表示,目前这些地市也在做努力,积极调整自己的规划,布局调整教育资源。但也呼吁进程务工人员能随着产业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能为孩子选择不同的就读地方,尽量不要挤到一个地方。
【谈高水平大学建设】
校内外体制机制衔接问题仍待解决
去年8月,国家正式公布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计划,广东下了先手棋,采取了系列措施,出台了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文件,在全国引起了反响。
在谈及建设效果时,罗伟其表示,目前广东高校在优化学校学科结构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以及跟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上,跟企业的产学研以及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但是,也碰到一些困难,比如学校校内的一些体制机制和校外、政府层面的一些体制机制跟高水平大学建设所要求的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急于解决的一大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回应热点问题。
【热点回应】
生均经费偏低?
问:省两会时有不少代表委员呼吁,目前我省10000元的本科生均经费仍较低,即便是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生均经费12000元也低于部属高校和一些地方高校;此外高职和本科生均拨款目前差异较大,呼吁进一步提高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对此,目前省里有没有规划?
答:“十二五”期间广东2011年用于生均定额拨款的标准资金是40.5个亿,到去年底是79.5个亿,差不多翻了一倍。这里说的生均定额标准1万块,实际上年全省生均拨款水平17300块,远远高于国家12000的拨款水平,所以广东已经连续几年获得了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对我们达到综合拨款水平的奖励。特别是去年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之后,像省内的几所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学校,它的拨款水平已经达到24000多,这证明他们的拨款水平不低的。
“多校划片”改变小学地段招生方式?
问:前不久教育部在做好入学工作的通知中重申“多校划片”,许多家长担心学位房白买。“多校划片”是否会改变小学地段招生方式?请您做一个正面的回应。
答:教育部的这个政策不是一刀切的,各地的政策可以是单校,也可以是多校,广东根据各地市的情况去制定,省里面也像教育部一样,各地市根据自身的情况再制定划片的原则。多校区的划片比单校区的划片可能会减少一些矛盾。比如说以前单校区,在一个街上门牌号单号的划给这个学校,双号的划给那个学校,现在多校区的话,这种情况会少一点,这从数学和逻辑上来说它是有好处的,减少了一些矛盾,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要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学前教育能否纳入义务教育?
问:今年两会上有很多代表关注到了学前教育的问题,他们呼吁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体系,对于这个观点,您怎么看?
答:政府工作报告“鼓励普惠型幼儿园发展”,其实中央已经定了一个调子。至于学前教育能不能纳入义务教育,这里涉及到《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国家要对义务教育年限的延伸,国家会在非常慎重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大家关注了义务教育的免费性质,但是义务教育还有其他性质大家要留意,比如说义务教育还有强迫性,你不上学,家长和孩子都违法。
【议案大曝光】
问: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今年您带来了什么样的建议或者议案?
答:我的其中一个议案是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里面增加一大块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多有选择性的优质教育资源。民办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它的办学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跟公办学校一致,他们都遵循党的教育方针,都为国家培养人才,它的性质是一样的。但是,现在舆论在民办教育的公益性、盈利性中间打转。在民办教育上我们要算大帐,不要算小帐。第一,民办教育跟公办教育既然是一样为国家培养人才,本来教育的公益性就是政府的责任,现在政府提供的学位不足,让社会力量去办了,如果社会力量不办,全部由政府来办,政府将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而且都还不一定达到这样的要求。如果政府投入不足,还影响很多人没书读,最后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的是一个国家的未来。现在民办教育已经把政府的缺位帐已经补上去了,你给政府财政上的支持有什么不可,它有一定盈利为什么不可。我们现在应该管住的是他的办学方向,这个要符合我们的方针;二是要保证它的质量,要使得学生不管是在公办教育接受教育,还是在民办学校接受教育,都能够接收到有质量的教育;三是防范风险。剩下的我觉得都应该放开,都应该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我特别注意到总理的这次讲话里讲到“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以前只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这次把“支持”两个字放在前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现在有很多政策我认为还是不到位的,所以我这次带来的建议就希望国家在修改和完善有关支持民办教育法规政策的过程当中要解放思想,要算大帐,要处理好理想和当前的关系,处理好公益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我们制定的政策才能到位。
我还有一个建议是除了特大城市之外,大学毕业生的户籍可以自由迁徙,这有利于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现在的情况是中小微企业一方面缺少大学生,一方面大学生又受着户口的限制,因为现在的正式户口承载着很多的福利在里面。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大学生会不愿意到基层去。我觉得在我们国家现在人才短缺和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情况下,应该首先从大学毕业生当中解决户籍自由迁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