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题

2020年全国两会关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3-09-17 06:54:44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29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时间的决定。根据决定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开。那么今年全国两会有哪些热点提案呢,一起来了解最近几年全国两会关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提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政策内容以官方发布为准。2020年全国两会关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提案

全国两会关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提案

中小学生的教育涉及到人类未来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所以,中小学教育如果不能实现教育改革的创新,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也始终只能是一个梦想。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所以,没有教育的持续创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都会有问题。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为受教育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使中小学生形成自我追求、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自趋动效应,摆脱工具主义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实现教育的三重价值:潜能激活价值、知识传授价值、个性偏好价值,以保留孩子的童心、韧性和自然心。

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在符合儿童成长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系统有效而有序地传授给下一代,成为他们自己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人类具有独特的生存逻辑、规则意识、团队精神、团队创新能力和环境改变能力,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并且必须通过教育得以实现,这就是现代教育必须创新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教育的根本使命,必须从教育的三大逻辑角度进行把握。

教育的三大逻辑:文明进化逻辑;知识积累逻辑;个体成长逻辑。

教育的三重价值:潜能激活价值、知识传授价值、个性偏好价值。

教育的三大矛盾: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存、发展逻辑与以基因密码形式留存于子代之间的矛盾;人类知识结构和系统的完整性与受教育者智商高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社会现有的价值趋向、文化传统与受教育者个性偏好与特性之间的矛盾。正是在解决这三大矛盾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教育理论、教育使命和实践。

中小学生教育关注的是知识传授,但目前知识传授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三个偏差:1)功利主义的教学特征,只要目标不要过程,以考试和升学为唯一的目标,而把过程尽量压缩;2)排斥能力教育的内容、环节和过程,把记忆力当成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与功能,学生成为记忆的工具;3)把学生当成书本知识接受的同质化载体,完全否定了学生的个体价值。

中小学生教育忽略了教育的生存价值和个体价值,教育的知识传授仅仅被保留了记忆、背诵和考试的功能。在此方式下培养的中小学生,只能适应工具经济对工具型人才的需要,这样人才没有创新能力。有些家长在中小学生的幼儿期,就尝试给幼儿传授小学知识;在中小学期,实施题海战略和记忆力竞争;进入大学后,由于使命完成、目标实现,个别学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导致社会和家庭耗费了大量时间资本、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却使教育达不到既定的目标和使命,导致中国的大学虽然规模世界第一,却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

建议:

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工具主义的教育逻辑,形式主义的教育内容,实用主义的教育目标。它舍弃的是教育内涵、教育宗旨和教育必须具备的自然价值和文化内涵。再加上中国特定的思维逻辑:顿悟。把教育过程简化成一种实用理性的工具,变成一种简单的升学和获取文凭的工具,所有的关系都被颠倒了。所以,必须从根本关系上研究中国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1、改变成者为王、工具主义的教育逻辑。在只追求成功率,而不考虑制度、规则、道德和逻辑的经济模式中,教育本身也已经被彻底工具化了;教育已经成为考试、升学、就业、满足家长虚荣心、以及个人名利追求的代名词。由此可见不改变中国教育工具主义的逻辑、程序和特征,中国教育的任何变革和创新都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2、克服“三中心”教育模式,激活学生的自驱动效应。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考试中心,是当前中国教育的基本特征,其结果是学生仅仅成为书本知识,或者是工具知识接受的载体,人格被彻底工具化了;而作为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程序性却没有了。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探索事物兴趣的能力,实现自我学习的热情和能力,即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驱动效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唯如此,中国的教育变革才会有价值;

3、实施人才培育的国际效应和未来效应。由于中国文化的传承特性和差异,中国教育改革的使命一旦实现,就必定具有东西文化互补效应和特征。因为是在东方文化基础上接受现代西方文化的知识、逻辑、技术和公理系统,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定具有东西文化互补效应和特征,具有未来人才的特征和国际化人才的特性;

4、实现教育目标的双重效应。教育目标的多重性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不论是对于家长还是社会,这个教育改革的目标,都应该是国际化运行(进入国际教育系统)和国内升学率双重目标的统一;是人才培养和道德修养的统一;是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和创意创新能力的统一。所有这一切,在根本关系上服从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全方位需要。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小学生教育改革必须实现一系列基本原则:

1、自然法则而非工具法则。人类文明在其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早就形成了特定的生存法则和逻辑,这是人类工具性教育、知识和逻辑远远不能达到的层次。所以,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激活人类天生而又潜在的生存逻辑和法则,它构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尊重自然构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原则;教育的工具主义特征则是严重地破坏这种逻辑,把人变成一种工具,一种知识接受的载体,从而违背了教育逻辑和人类个体成长的规律,这样的教育以迷失人的本性为特征。这就是中小学生教育必须改革的根本原因;

2、生存法则而非考试法则。考试当然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但是,考试本身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把考试当成教育的全部内容,正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可悲之处。教育的根本目的实际上是由人类文明的生存法则所决定的,这个决定具有三方面的内容:1)它必须满足中小学生应付各种生存环境以掌握知识的需要;2)它必须满足中小学生应付各种生存环境以形成多种专业能力的需要;3)它必须满足中小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育和成长的需要。所以,最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就是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发挥和过剩精力发泄之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3、创新法则而非模仿逻辑。学习实际上是对人类已经形成的知识系统进行学习、体会、感知、认识和掌握的过程,即所谓的工具知识变成自我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绝对不是简单的记忆、模仿、背诵和考试所能凑效的,而是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过程、消化过程和内化过程,以把外在知识变成内在知识的过程;在这里,受教育者的创新逻辑和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价值,所以,创新法则而非模仿逻辑是教育的基本原则;

4、整合法则而非单一逻辑。国际舞台华籍人才的作用,充分说明东方人的勤劳、自律、耐心、目标追求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要素;英国教育部专门到中国学习数理化教学模本,说明中国的体制教育有其内在合理的价值要素。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在说明未来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东西方思维模式和思维逻辑的结合。所以,更新的教育模式,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结合,东西方教育模式的结合,东西方教育逻辑和内容的结合;甚至在时间安排上,也必须实现课程教学和能力教学的结合;

5、爱因斯坦法则。爱因斯坦的成功,充分说明东西方思维逻辑的结合,是未来人才培养和思维模式的基本特征。中国人的“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仅仅是一种猜想,爱因斯坦却用洛伦兹变换建立了数学模型,猜想变成了科学,思想变成了理论。对于微观和宏观领域规律的把握,必须借助于东方人的顿悟思维和逻辑,因为它是从整体出发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但是,顿悟思维缺乏公理系统,缺乏数理逻辑,缺乏规则意识,由此,必须依靠西方演绎逻辑和公理系统,这就是两者必须有机结合的原因。中小学生的教育,如果使我们的孩子都能具有两种思维逻辑和模式,即具有把握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和逻辑演绎推进的能力,那么,这就是未来人类的教育模式。由此,中国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系统就能直接地面向整个世界,面向未来世界!

由此可见,中小学生教育改革的根本路径,是实现东西方优质教育资源、教育逻辑、思维模式、理论模型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的三重价值;而整合社会各种有价值的资源,是实现中小学生教育体制更新的基本路径。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