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题

2019年全国两会提案关于脱贫的相关话题新闻政策

发布时间:2023-09-15 14:02:48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脱贫的相关话题新闻政策

全国两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于3月5日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3月3日在北京召开。两会涉及社会发展各个层面的议题,是广大选民表达意见要求的好机会。每年两会,政府都要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再报告下一年的重点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对老百姓姓产生重大影响。那么全国两会都有哪些热点提案呢?本文小编整理了脱贫信息,仅供参考!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养老金上调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减税降费
全国两会关提案:于房产税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退休涨工资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国企下岗职工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乡村医生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教师工资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房价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退役军人士兵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教育话题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降低社保费率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社会抚养费

“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迎着全世界惊奇的目光,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政府庄严承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脱贫攻坚首战告捷,但越往后难度越大、挑战愈多,如何啃下“硬骨头”、补齐最大的短板?如何久久为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确保脱贫真正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连日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聚焦精准施策脱贫攻坚,积极贡献真知灼见。

精准脱贫要因地制宜因贫施策

“要在今年减少1000万以上的贫困人口,比2016年减少1240万贫困人口需要克服的困难要多得多。”不少代表委员们深有同感。

“越往后减贫难度会越大。”国务院扶贫办原主任范小建委员解释,因为越往后因病致贫人口、老年人的比重越高,缺乏劳动力的比重越高,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比重也在上升,再加上生态条件恶劣、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脱贫难度增大。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面对更为艰巨的挑战,代表委员们不约而同地打出了“精准牌”,他们认为脱贫就要紧扣“精准”二字,扶到点上、扶在根上,才能挖掉穷根。

3月8日,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要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这番话,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深刻共鸣。

精准扶贫,首先要摸清底数。“我对数字脱贫有亲身体会。以前参加扶贫时发现,如果只从某年收入看,一些农民不算贫困户,但没有稳定收入来源,要负担孩子教育,家里还有病人。一些农民可能吃穿不愁,但还住在危房里,这样都不能算真正脱贫。如何让扶贫对象精准化,需要下功夫。”来自广西的全国人大代表向惠玲说。

全国人大代表王勇认为,精准识别致贫原因是打通扶贫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对于因重大疾病、无劳动力等不可抗因素致贫的贫困户,要舍得投入资金、用足政策帮助其改善生活;对于因懒惰、认识不足、思想落后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要改变其观念,教给技术、指明路子,鼓励他们通过勤劳双手摆脱贫困。

精准扶贫,还要因地制宜、因贫施策。来自海南省的黄月芳代表反映,在海南中部山区,仍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村落的基础设施跟不上脱贫脚步:护田堤、水利设施、生产经营道路等建设状况堪忧,“没有水,再好的农作物也养不活;没有路,再好的农产品也送不出深山。”她认为,要让当地百姓脱贫,首先要把这些历史欠账还清。

“精准扶贫的精髓就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范小建委员的话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包满达的高度认同。他说,内蒙古去年24万人脱贫,目前还有50多万贫困人口。现在的贫困人口大多是老弱病残,还有一些重病的病人。为了让他们稳定脱贫,当地政府在下力气研究产业扶贫,通过土地托管、种植、养殖等产业,把贫困人口纳入产业链。现在内蒙古的扶贫工作队已进驻每个贫困村,每村有5~10名驻村扶贫干部,了解每一户的贫困情况,谋划脱贫办法,力争不落一户、不落一人,扎扎实实脱贫。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位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不少贫困村“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武威市因地制宜实施“下山入川”易地扶贫搬迁致富工程,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发展逐步驶入了“快车道”。古浪县县长杨东代表总结,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脱贫攻坚必须始终把最难的问题抓在手上”。

产业扶贫是永久脱贫的基础

产业兴、农民富。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可靠的脱贫方式之一。今年两会上,不少身为民营企业家的委员带来了产业扶贫的喜讯。

2015年以前,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秀水村还是一个“遍地石头房,坡坡苞谷地”的二类贫困村。如今该村已经摘掉了“贫困帽”,年人均收入过万元。变化源于贵州兴伟集团“不留一份股份,不拿一分效益”的扶贫开发。全国政协委员、兴伟集团董事长王伟告诉记者,2015年以来,集团投入3亿余元在秀水村打造了旅游、易地扶贫搬迁、经果林种植等30多个项目,并通过人头股、土地股、效益股、孝亲股、发展股等利益分配模式实现了民富村强。

恒大集团从2015年12月开始结对帮扶贵州省大方县,计划三年内无偿投入扶贫资金30亿元,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吸纳就业扶贫、发展教育扶贫等综合措施,到2018年底实现大方县18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来自恒大集团的许家印委员说,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是实现永久脱贫的基础。特别是易地搬迁扶贫,必须有产业依托,才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

不少代表委员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完善鼓励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吸纳就业、捐资助贫,参与扶贫开发,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对农村产业构建的科学指导,可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设产业项目,防止扶贫产业规划出现“千村一面、千户一面”,忽略了产能过剩隐患和后端销路问题,在“最后一公分”影响了精准扶贫的整体效果。

“扶贫的根本出路是发展产业,发展产业首先要从村里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山东省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党委书记刘嘉坤代表深有感触。过去,九间棚村办过花岗石厂、工程机械配件厂、塑料厂等,但业务少、效益差,村民还是找不到致富的路子。后来,九间棚村抓住盛产金银花这个优势,集中发展金银花产业,培育新优品种,打造产业链,又成立了电子商务中转站,打开了销路,村民收入快速提高。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工商联副主席谢强介绍,2016年,贵州省有近1400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700余个贫困村,其中参与产业扶贫的企业500余个,投入资金30亿元,帮扶10.8万贫困人口。他认为,农民的稳定增收、长效脱贫离不开产业支撑,而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也正是农村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以改革创新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能

安徽省金寨县12万农户自愿参与宅基地改革,显化了贫困农户的宅基地财产权;甘肃省陇西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试点,实现建设用地出让收益4343万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引擎致富效应,引起了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建言,要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创新动能,千方百计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

民革中央建议,以当前正在进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契机,切实做好盘活农村土地这篇大文章,推动脱贫攻坚向脱贫致富转变。他们建议,在有地缘优势的贫困地区,实施资产盘活工程。废弃村庄要适时复垦,融入农业园区;腾出的建设用地首先用于农村社区建设,结余部分纳入集体储备,折股分配给农民,让农民变股东。集体储备的土地既可以入市流转用于城镇建设,也可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如建集体工业园区,所得收益按股分红。

如何让科技创新助力精准扶贫?贵州省科协主席谢庆生委员开出了加大科技供给、开展“智富行动”的良方。在谢庆生看来,科技扶贫重在“三个着力”:一是要发挥科技专家优势,加强技术攻关,助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扶贫行动,为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要搭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平台,普及先进技术,加快成果应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发展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三是要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对贫困户开展“定点、定向、订单”式培训,培养懂技术、善经营、能带动的新型职业农民、乡土技术人才。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