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辅导

2020年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 附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21 10:17:11

 1.我国地震工作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地震监测;(2)地震预报;(3)震害防御;(4)地震应急;(5)地震救灾与重建。

  2.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机构?

  答: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大致可分三个层次。中国地震局是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是辖区省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地、县地震局(办)是辖区基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3.我国地震工作方针是什么?

  答:我国地震工作方针是: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4.我国防震减灾工作重点是什么?

  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0〕14号)明确指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是切实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

  5.我国第一个防震减灾示范区在哪里?

  答:福建省闽南地区,包括福州、泉州和漳州等地。

  6.我国第一个进行防震减灾强化宣传的地区在哪里、什么时间?

  答:甘肃省临泽县。1995年,甘肃省委和省地震局根据中宣部和国家地震局的指示,在张掖行署的指导下由临泽县委和县政府实施的。

  7.我国地震救灾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答:(1)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救灾体制;

  (2)实行以行政区域为主的组指挥;

  (3)发挥军队、民兵和各专业救灾队伍作用。

  8.我国20世纪第5个地震活跃期开始于何年?

  答:1988年。

  9.在防震减灾方面,我国将采取什么对策?

  答:基本对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御。认真做好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和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

  10.防震减灾的涵义是什么?

  答:防震减灾是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的简称,是对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和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的高度概括。

  11.1994年联合国大会决议将国际减灾日定为哪一天?

  答: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

  12.我国农村防震减灾的长远目标是什么?

  答:(1)逐步改变农村建筑材料的构成;(2)逐步改变农村的建筑习惯,用抗震性能好的结构形式、构造措施和施工技术,代替传统的对抗震不利的结构形式、构造措施和施工方法;(3)加强地震和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使防震减灾成为农民的实际行动和自觉需要。

  13.各级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答: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

  14.什么是地震对策?

  答:地震对策是人类旨在减轻地震自然灾害、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最佳战略战术。

  15.我国2006-2020年的保障措施是?

  答:1)、加强法制建设。2)、健全防震减灾管理体制。3)、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4)、提高科技支撑能力。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6.全国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是由谁提出,具体内容有哪些?

  答:200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切实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努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17.抗震防灾对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包括生命线系统防灾措施、生产(科研、教学)系统防灾措施、防止地震直接灾害措施、防止地震次生灾害措施、防止地震人为灾害措施、避震疏散、震前应急准备、震时自救互救和震后抢险救灾等方面的内容。

  18.抗震防灾规划有哪几个层次?

  答:区域综合防御体系;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单位抗震防灾规划;单位抗震防灾对策;人流集中场所及特殊行业的抗震防灾应急预案。

  19.开展村镇抗震工作是第几次全国抗震工作会上提出来的?

  答:是1986年月28日在唐山召开的全国第八次抗震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

  20.抗震防灾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多少?

  答:以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21.抗震防灾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平震结合,全面规划,综合防御。

  法律法规知识

  22.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最高的法律性文件是什么,由哪个机关制定颁布,何时开始生效?

  答: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最高法律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1997年12月29日通过,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2008年12月27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09年5月1日施行。

  23.什么是《防震减灾法》规定的重大建设工程?

  答:重大建设工程,是指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工程。

  24.防震减灾规划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防震减灾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震情形势和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布局,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地震应急救援措施,以及防震减灾技术、信息、资金、物资等保障措施。

  25.《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规定,哪些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答:《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下列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一)国家重大建设工程;

  (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露或者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大坝、堤防和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三)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对本行政区域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建设工程。

  26.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分为几级,分别由哪些机关审批?

  答: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分为甲级、乙级、丙级。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是全国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的管理部门,负责甲级、乙级资质的审批。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是本行政区域内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的管理部门,负责丙级资质的审批,并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27.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那些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审定?

  答: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下列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审定:

  (一)国家重大建设工程;

  (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工程;

  (三)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

  28.《防震减灾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答:《防震减灾法》是一部规范全社会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的重要法律。它主要调整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和震后救灾与重建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明确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在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过程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29.我国地震预报的法规由哪一级领导批准,何时批准,国家地震局何时发布的?

  答:由国务院在1988年6月7日批准,1988年8月9日国家地震局发布。

  30.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的管理权限?

  答:省、设区的市(地)人民政府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31.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是怎样设防的?

  答:应当按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所标示的烈度值进行抗震设防。

  32.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内容是什么?

  答:大中城市和大型厂矿企业、经济开发区及有关工程建设场地的区域、进场区地震地质,活动性评价、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参数确定、厂址周围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内容。

  33.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涉及到的其他主管部门有哪些?

  答:有计划、建设、规划、土地等行政主管部门。

  34.省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由哪些人员组成?

  答:由省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

  35.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应在什么时间完成地震灾害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评定工作?

  答:在接到报告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

  36.《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颁布于何时.何时生效?

  答:1995年2月11日国务院令第172号颁布,1995年4月l日起施行。

  37.颁布《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为了加强对破坏性地震应急活动的管理,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国家财产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

  38.《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中对地震临震预报有何规定?

  答:地震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照国务院有关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统一发布,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发布地震预报。

  39.《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规定的临震应急期为多长时间?

  答:一般为10日,必要时,可延长10日。

  40.发布地震预报法规的意义是什么?

  答: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管理,规范发布地震预报行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地震基本知识

  41.地球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答: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和碰撞。

  42.地震是什么?

  答: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43.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答: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44.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45.什么是构造地震?

  答: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46.什么是火山地震?

  答: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47.什么是塌陷地震?

  答: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8.什么是诱发地震?

  答: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49.什么是人工地震?

  答: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50.什么是烈度?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

  答: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们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只一个,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

  51.什么是地震波?分为哪几种?

  答:当地壳内岩石产生断裂发生地震时,有一部分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称为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

  52.地震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从震原发出的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53.哪种地震波可以警告人们尽快做好准备?

  答:纵波先到达地表,人们感到颠簸,随后才感到晃动,纵波的到达警告人们应尽快做出防备。

  54.什么叫极震区?

  答: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

  55.什么是震级?

  答:震级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它是用“级”来表示的。

  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56.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

  答: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等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57.什么叫破坏性地震?

  答: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一般震级大于5级,会造成不同程度地震灾害,通常称为破坏性地震。

  58.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烈度是表示地面受到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用“度”来表示。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一般情况下,震中地区受破坏的程度最高,其烈度值称为震中烈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坏逐渐减轻)。烈度的大小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岩石等因素有关。

  59.世界上震源最深的地震有多深?

  答: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34年6月29日发生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720公里,震级为6.9级。

  60.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最主要的是哪两大地震带?

  答: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世界上两个最主要的地震带是: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简称欧亚地震带)。

  61.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地震是哪一次?

  答:中国尧舜时代(公元前23世纪),发生在蒲州(现称)的地震。

  62.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答: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公元132年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并于公元138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

  63.什么是震源、震源区、震中、震中区?

  答:地球内部地震的发源地叫做震源。震源通常指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也是地球内部大量释放地震能的部位。理论上常将震源看成一个点,而实际上它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一个区域,称为震源区。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叫震中。与震源的概念相类似,实际上震中也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

  64.确定震中位置的方法有哪两种?

  答:确定震中位置的方法有:一是把破坏最严重的极震区定为震中,‘称为宏观震中;二是用仪器测定的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微观震中或仪器震中。由于受震源区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宏观震中并不一定与微观震中重合。

  65.表示地震基本性质的三大要素。

  答:表示地震基本性质的数据,称为震源参数或地震要素,包括地震的震中位置(用经纬度表示)、发震时刻(常用世界时或地方时间表示,我国用北京时间)、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常用千米表示)、地震能量和表示地震受力情况的震源机制等。前三要素是地震的三大要素。

  66.地球内部结构如何?哪一层常发生地震?

  答: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90%以上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67.什么是震源深度?何为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答: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通常根据震源的深浅,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全世界9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

  68.何谓地方震、近震、远震?

  答: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为近震,震中距在1000公里以上的为远震。

  69.何谓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大地震、微震?

  答:震级:对地震大小的相对量度。一般小于1级的为极微震;大于1级小于3级的为微震;大于3级小于5级的为小(地)震;大于5级小于7级的为中(等)地震;大于7级的为大(地)震;震级小于3级称微震,震级在3级以上的称有感地震,震级在5级以上的称破坏性地震,震级超过7级的称大地震。

  70.常用的震级标度有?

  答:常用的震级标度有: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在计算上略有差别,我国对境内发生的地震多采用ML。

  71.目前,世界上用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震级的地震是多少?

  答:目前,世界上用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震级的地震是智利境内1960年5月29日19时11分14秒(国际时),南纬38.2度西经72.6度发生的8.9级地震。

  72.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有几种类型?

  答: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由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正是造成人们有感和房屋破坏的直接原因。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面波等。

  73.什么是纵波?

  答:纵波就是纵振动的传播。纵振动的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纵波传播速度约5��6公里/秒。在震中区,人们对纵波的感觉是上下颠动。

  74.什么是横波?

  答:横波就是横振动的传播。横振动的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横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一5公里/秒。在震中区,人们对横波的感觉是前后左右晃动。因横波速度比纵波速度小,故横波跟在纵波后面。

  75.凭感觉如何判别近震和远震?

  答:地震波到来时,若先上下颠动明显,尔后摇晃。即为近震;远震上下颠动不明显,而以左右摇晃为主。

  地震前兆

  76.地震前可发生哪些宏观现象?

  答:可发生的宏观现象有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地下水异常、井孔变形,动物行为异常、植物异常、气象异常等。

 77.地震之前穴居动物有什么异常反应?

  答:穴居动物如鼠、蛇、蚯蚓等其异常表现为冬眠期间大量出洞。有的冻死在地面,活动规律反常;有的成群结队、携幼搬辽;有的惊叫、惊慌、烦燥;有的反应迟钝、呆痴、不怕人等。

  78.地震之前鱼类有哪些异常反应?

  答:鱼类如鲶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泥鳅、金鱼。鲨鱼及某些深海里的鱼均有反应。其表现为翻腾跳跃、打漩、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时深海的鱼游到浅海.有的发出叫声,有的呈昏迷状态,鱼肚朝天,甚至死亡。

  79.为什么动物在强震前会有异常反应?

  答:动物的某些器官特别灵敏,地震前,由于大地物理场、化学场发生改变,导致产生一系列的振动,电、磁、气象、地温等变化,使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使其发生行为异常。

  80.地震有前兆吗?

  答:有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应力应变在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在70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记录到1000多条前兆异常。

  81.地震前兆异常分几大类?

  答:可归为10大类,分别是:地震学前兆、地壳形变、重力、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异常。

  82.什么是微观前兆?

  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83.什么是宏观前兆?

  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观测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

  84.震前地下水为什么会有异常变化?

  答:地震前地下岩层受力变形时,埋藏在含水岩层里的地下水的状况也会跟着改变。有时,含水层像饱含水的海绵一样,在受力时把水挤出来;有时,隔水层破裂,使原来分层流动的水掺和在一起;等等。这些变化都有可能通过井水、泉水等反映出来;这时,井或泉就成为人们观察地震前兆的“窗口”。

  85.震前地下水有哪些异常变化?

  答:①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③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④其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86.地下水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

  答:不一定。由于地下水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它的异常变化并非一定与地震有关。影响地下水变化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如干旱、降雨、气压变化等;地质因素,如非震的地质原因,改变了地下含水层的状态;人为因素,如用水量变化、地下工程活动、环境污染等。因此,发现异常后,要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去查明原因,做出判断。

  87.动物行为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

  答:不一定。因为引起动物反常现象的因素很多,例如天气变化、环境污染、饲养不当以及动物自身不适,如生病、怀孕等等。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另外,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以后),人们情绪过分紧张,也可能在观察动物行为时出现错觉。因此,发现异常后不要惊慌,应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

  88.地震前可发生哪些宏观现象?

  答:可发生的宏观现象有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地下水异常、井孔变形、动物行为异常、植物异常、气象异常等。

  89.地震之前穴居动物有什么异常反应?

  答:穴居动物如鼠、蛇、蚯蚓等.其异常表现为冬眠期间大量出洞,有的冻死在地面,活动规律反常;有的成群结队、携幼搬迁;有的惊叫、惊慌、烦燥;有的反应迟钝、呆痴、不怕人等。

  90.地震之前哪些飞行动物有异常反应?

  答:鸽、观赏鸟类、家禽、雉等均有异常反应。表现为惊飞、惊叫、不进巢(窝架等)、不进食、鸡活动频繁、乱闹、乱叫、像有黄鼠狼侵扰一样;鸟类则撞笼、改变栖息方式、或呆滞无神。

  91.为什么动物在强震前会有异常反应?

  答:动物的某些器官特别灵敏,地震前,由于大地震物理场、化学场发生改变,导致产生一系列的振动,电、磁、气象、地温等变化,使动物的某种感觉器会受到刺激而使其发生行为异常。

  92.如何识别震前动物异常反应?

  答:震前动物异常种类不是少数几种,一般常见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异常的反应量大,在时间上具有相对集中出现的高潮期,在地区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对密集分布区。

  93.“井水是个宝,前兆来的早”,你知道井水在震前的哪些异常现象?

  答:(l)水位变化;(2)变味;(3)发挥;(4)冒泡;(5)翻花等。

  94.什么是地震前兆?

  答:人们把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前兆。目前我国地震学家将地震前兆异常分为十大类,即地震学前兆、地壳形变、重力、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现象。

  95.地震前鱼类有哪些异常反应?

  答:鱼类如鲶鱼、鲫鱼、青鱼、草鱼、链鱼、镛鱼、泥鳅、金鱼、鲨鱼及某些深海里的鱼均有反应。其表现为翻腾跳跃、打漩、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的发出叫声,有的呈昏迷状态,鱼肚朝天,甚至死亡。

  监测预报

  96.目前世界上地震预报工作开展比较好的有哪几个国家?

  答:有日本、美国、前苏联和中国。

  97.观测地壳应变、地壳应力能预报地震吗?

  答:地震就是地壳岩石受力变形,最终发生破裂的一种力学过程。因此连续监测地壳应力、应变场的变化特征对地震预报研究,尤其是进行短期和临震预报,无疑也是一条重要途径。

  98.我国当前地震预报的水平如何?

  答: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一大难题,是现代高科技的前沿课题。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现状,大体可这样概括: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我们做出的较大时间尺度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特别是临震预报。

  99.什么是地震观测环境?

  答:地震观测环境,是指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划定的保障地震监测设施不受干扰、能够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空间范围。

  100.什么是地震预报?

  答: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三要素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