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

2024年世界预防自杀日宣传活动资料

发布时间:2023-09-16 12:09:31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特征】

  从自杀方式来看

  自杀方式取决于方式选择的致死性、易得性和可接受性。近年案例显示,大学生自杀以跳楼、服毒(或服药)方式为主。一方面是大学生生活的环境高楼林立,高空坠落自杀是容易的选择,另一方面现在农药、安眠药等致死药物的管理不到位,个人可以很方便地购买或取得。

  从自杀的诱因来看

  流行病学及研究资料表明,自杀的原因复杂。中国人的自杀诱因以家庭关系、婚恋纠纷、人际不和以及精神障碍为主。在考察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杀诱因突出表现在学业压力、情感纠葛、人际危机、就业压力、悲观厌世等方面,其中男生因学业压力、女生因恋爱问题自杀比例偏高。在这里,负性生活事件往往成为引爆自杀的导火索,尤其是连续的负性生活事件的累加,会骤然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当这种压力超过一定的阀值,必然带来严重的后果。当大学生出现了"行为方式忽然而显着的改变、语言表达、人际关系变化、情绪变化与心境变化、反复在危险区逗留、身体与神态的变化等"异常时,应予以高度关注。

  从自杀的动力来看

  境遇、意动、情感、认知、人际关系以及连续性特征为自杀的六个维度。境遇表现在不能忍受的心理痛苦,心理需求遇到挫折;意动表现为自杀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中断意识;情感表现在绝望无助,对自杀内在的态度是矛盾的;认知表现在对自杀的认知态度是扭曲的;人际关系表现在想要与人交流,寻找出路;连续性特征表现在终生的应付方式。从六个维度来看,个体的自杀是可以感知的。正因为此,给自杀危机干预提供了一个可资利用的空间。大学生的自杀行为的内在动力同样体现出上述这些特征。

  从自杀的动机来看

  大学生自杀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一般自杀的动机有冲动型、抑郁型、失望型和颓废型。实际上,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思想波动大,情绪起伏,有的感性冲动,有的孤僻郁闷,有的悲观失望,有的精神颓废,各种心理冲突往往交织在一起,不仅仅是单一的动机表现类型,而是表现出综合的类型。

  那么大学生为什么要自杀呢?自杀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任何的自杀都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与心理问题有关系,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三大独特的自杀特征】

  面对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压力,任何人都有可能因不堪重负而选择自杀这种方式来结束生命。然而中国几个独特的自杀特征,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1998年全国卫生统计年报资料显示,在15~44岁青壮年中,我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的自杀率分别为20.51/10万和6.22/10万。而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更高,城乡老年人自杀率的差异高达5倍。据专家分析,中国绝大多数农民家中存放着烈性杀虫剂,因此服用农药自杀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这种方式致死性强,并且农村地区缺乏受过良好培训、能有效抢救农药中毒的医务人员,致使许多冲动服毒的人自杀成功。

  ◆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中国是报告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极少数国家之一。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我国每年有15.7万妇女死于自杀,另有150万妇女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我国农村女青年的首要死因,约占总死亡的30%多。全国妇联妇女权益保护部主任徐维华指出,包办婚姻和低下的社会地位,常常使农村妇女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而走上绝路。妇女自杀往往使儿童成为受害者,每年我国因自杀成为单亲家庭而因此受影响的儿童达1.35万。

  ◆中国1/3的自杀死亡者和2/3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时没有精神障碍。而相比之下,几乎其他所有国家的90%以上的自杀者是有精神疾病的。我国一项自杀未遂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仅有38%的自杀未遂者有精神障碍,在我国,急性生活事件造成的严重应激更易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加拿大学者费立鹏认为,由于中国没有强大的反对自杀的法律禁令,因此当人们长期存在不良生活刺激时,可能会将自杀视为解脱痛苦、减轻家庭负担的一种可接受的方法。在这种“宽容”的大环境下,那些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的群体,在急性应激状态下就会出现冲动性的自杀行为。

  【自杀原因的深层分析】

  从更深的层次去看,自杀原因也可以如下分类:

  1、没有安全感

  陷入极度的恐惧。这种恐惧比对死的恐惧还要强烈。有时是为了逃避惩罚。这种恐惧一般来说都是短暂现象。如果自杀未遂,自杀者往往会后悔自杀行为,并希望自杀冲动能够及时抑制。

  这类自杀的预防可以从两方面着手:①消除不必要的恐惧,但是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如心理专家是否及时赶到、恐惧事物能否及时消除等;②行为限制,不让他有自杀的可能,在他冷静下来以后就可以消除自杀念头,这是最有效也是gopla推荐的做法。

  2、失去社会归属感

  这常常是因为:

  ①感觉到被抛弃,被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抛弃、被恋人抛弃/遗弃、被伴侣抛弃(包括丧偶)、被亲人抛弃(包括丧父母、丧子)等,有时社会角色扮演失败也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情绪极端时可能感觉到被整个社会所抛弃;

  ②受到反对和限制,如丧失自由等;

  ③要求遭到拒绝;

  ④行为、心情、想法等等得不到理解;

  ⑤社会定位模糊或不定,如失业,发展需求异化等。

  失去社会归属感往往使人失去在社会的坐标和参照系,引发绝望。有时担心失去社会归属,或者预计自己将失去社会定位也可能诱发自杀。

  这类自杀的预防主要是:

  ①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这是最简单实施也是gopla推荐的做法;

  ②强化他们的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社会归属和社会关系,父母、子女等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是最佳的选择,这也是gopla推荐的做法;

  ③认可他们的成绩,帮助他们恢复自信;

  ④帮助他们进行人生规划,对自我重新适当定位;

  ⑤将外部现象合理化,比如被抛弃是特定条件下不可避免的现实结果,再如抛弃感觉仅仅是一种错觉和假象。后三种方法应该在专家指导下进行。

  3、痛苦的煎熬

  痛苦的折磨可能来自生理的和心理的,有时也可能两方面都有。为了缓解甚至终止痛苦,就有可能选择自杀。

  心理的痛苦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缓解、消除。但是对于生理的痛苦,例如疾病的煎熬,目前除了疾病治疗、止痛药(甚至毒品)、痛觉神经阻断等方法,目前无其他对付良方。特别是再受到治疗费用、或绝症诊断的困扰,问题会变得相当复杂。社会上目前安乐死呼声增大也是针对这些患者。

  4、生活单调、无挑战性

  许多了无生趣的人都是陷入到单调、重复日常生活,而无法发现生活的人。他们有的是的的确确生活单调,但是各方面条件(特别是自己的心灵)的限制,让他们不敢面对竞争的挑战,年复一年逐渐消磨了对生活的新鲜感。他们有的生活其实已经很丰富,但是由于不善于体验而无法获得丰富生活的感受。

  这类自杀的预防就是让他们学会生活。

  5、环境和药物因素

  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内外环境中的。一些不利于生理健康的环境,以及药物、营养问题造成的体液环境往往会造成生理心理的失常,比如神经异常亢奋、幻觉、消沉等等。这些也是某些自杀的直接原因。这类自杀的预防是环境优化,营养均衡以及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甚至避免服用药物。

  6、特定动机

  特定动机是意志的产物。这往往是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的产物。这些特定动机主要有:①利益的交换,自杀会为社会组织的其他成员带来好处,这包括求神赐福、平息神怒等集体或供奉性自杀行为,也包括大多数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原因造成的自杀行为;②期望的另一种生活的转换,如自杀升天、解脱等;③报复性自杀,自杀对其他社会组织的成员造成更大的伤害或利益损失,比如反社会的自爆事件;④在死亡随机性中的自愿选择行为,如打赌谁先死(左轮枪、安眠药等),决斗,求死游戏(主要是丛林游戏)等;⑤世界观价值观异化,如认为自杀是一种自由,自杀崇高等。

  这类自杀往往是洗脑的结果,其预防从反洗脑着手,帮助他们重建合理的动机。

  7、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都可能导致自杀。对这些心理疾病的治疗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8、假性自杀

  行为本质上属于事故。许多自杀者没有自杀动机,本意并非自杀,但是由于操作不当,使得某些危险行为(致死概率很高)成为事实自杀。这些行为主要有:①追求濒死经验;②以自杀相威胁达到特定目的;③窒息性性快感;④速度冲动、高处兴奋体验、冒险刺激等往往吸引人们进行极限运动,如疯狂赛车、极限攀岩等。对这些危险行为应该用认知疗法充分揭示风险,得失分析后再让他们重新选择。gopla不认可这些行为。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