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外出人员即使再远都尽可能赶回家与家人过年。现在很多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总觉得过年并不怎么热闹,毕竟现在不少城市为了安全和保护环境,都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了。而一些比较传统的习俗也都逐渐被人遗忘了。但其实在各个地方的乡村里依然还保留着那些传统的年俗。那么贵阳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一、贵阳过年的风俗
打扬尘
腊月十五一过,贵阳街上就有农民打着“阳春帚”(带叶子的长竹竿)来卖,大家去买来“打扬尘”。也就是用长竹竿上的竹叶来扫除高处的灰尘,现代的房子已经没有土墙,而且都是装修过的(至少刮过瓷粉),所以,所谓的“打扬尘”就成了一种旧时的记忆。
赶场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年前,贵阳人家家户户都要去赶场,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买鸡杀鸡。因为“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在场上,十里八村的熟人们见了面都互相拜早年,相互送去新年的祝福。
拜年
在贵州贵阳,过去新年大人小孩出门拜年,常常要吃“闭门羹”。因为人家听到有人敲门,往往先要在门缝里望一下,除非是亲戚或是极为熟识的朋友,否则绝不开门,只在门内不断谦虚地说,拜年不敢当,不敢当。
二、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1
正月初一,不动扫帚
春节的习俗中一般都会有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的说法,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正月初一春节的习俗讲究的是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拜年,大年初一第一天,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或是打电话问候是必不可少的,说声“过年好”,祝福每个人全年都是大吉大利。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2
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
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饭住下,俗称“住娘家”;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3
年初三,老鼠娶亲
在春节的习俗中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民间风俗这日称为“穷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户户都会“扫穷鬼”,将初一至初二囤积了两天的垃圾扫出,意味着扫走污秽晦气和穷根的民间习俗。所以这一天不外出串门拜年,就是怕被人当“穷鬼”一样扫走。这一天又称“赤口日”忌串门,人们都不会外出拜年串门,外出遇到就会容易引起与人有口角之争执,故家中有长辈的对这日会很在意,自己足不出户同时不让晚辈外出拜年串门,留在家中免遇上口舌之争的凶煞。
4
年初四,恭迎灶神
这天,是灶王爷回民间的日子,他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北方有些农村风俗,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5
年初五,拜财神,发利市
年初五,称作“破五”,因为之前的禁忌过了这天便可破除,所以也谓“初五隔开”。这天垃圾变成了“穷气”,因此要清扫家里,将垃圾送出去,俗称“送穷出门”。“五忙日”,禁止动土,否则可能会有灾害发生。
6
年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7
年初七,安顿身心
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人胜节”或“七元日”,即“人类的生日”。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这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人日”,传说里若这日天晴,代表人身安适;若阴雨,则疾病瘟疫生。又称“七煞日”,许多事情都不宜在这天进行,尤其应避免外出远行。
三、过年吃什么
在贵阳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吃糍粑。吃糍粑是贵阳传承多年的民俗,也就是牛王爷过年。
相传在很久以前,人们种地是靠人拉犁,十分辛苦。这件事感动了上天,玉帝派牛神下凡。牛神来到人间后和人结成了最亲密的朋友,给人拉车、犁地,有时还让人骑在他的背上。人们的劳动强度减轻了,一年还能收获很多庄稼。人们为了感谢牛神,就每年过年都用糍粑来纪念牛神,并尊敬他为牛王爷,有的地方还为他修庙,每逢什么重要节日就给他供上人们最爱吃的东西糍粑。在上供时,先将糍粑用菜叶包着,然后递到牛的嘴里,有时候将糍粑贴在你的脑袋上表示人们对牛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