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那么鸡西过年有什么风俗习惯??高考升学网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
一、鸡西过年有什么风俗习惯
春节期间是亲朋好友相聚的日子,每个人都要穿新衣、戴新帽,以示辞旧迎新充满喜庆之意。
在民间,相传太古时期,有一种被称作“年”的怪兽,凶恶无比,每到寒冬将会出来一次。四处噬人,毁坏田园,人们到时只好熄灯灭火,以此躲避灾难。有一次,“年”来到一户人家门口,正巧这家人都穿着大红色的衣服,在屋子当中燃烧竹堆用以取暖。这时有人不小心将铜盆翻落在地上并发出“啷”的声响,把“年”吓了一跳,紧接着燃烧的竹子又“劈里啪啦”地爆响起来,“年”因惧怕红衣、响声和火焰吓得掉头逃跑。于是,人们因为终于找到了制服“年”的办法,而相互道贺。以后,每到年末岁首,人们就穿上红色衣服,敲锣打鼓,燃放爆竹,以此驱邪消灾。
再后来,人们用贴红对联,穿新衣,戴新帽,取代了穿红衣;用放鞭炮替代了燃放爆竹等。吴白牧在《梦粱录》中描述当时宋朝临安(今杭州)过春节时着装情景:“正月朔日,谓之元旦……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皆鲜衣,往来拜节。”春节除了穿上新衣服,换上新帽子外,姑娘们还要在发顶插上红绒花或扯上二尺红头绳扎于辫梢,以“一点红”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民谣说:“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孩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听老人说,春节着装有禁忌。如大年初一,忌将新衣弄坏。因此大人们总是对孩子多加叮嘱,在燃放鞭炮时要小心新衣,以防犯禁。另外,正月姑娘媳妇忌动剪刀、针线,忌裁衣缝衣,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人们的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尤其人们的衣着有了很大的跨越,穿新衣是很平常的事,过去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盼望过年穿新衣的年代,已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1)鸡西鄂伦春族过去一般在每年正月里要供太阳神,这一是由于冬季寒冷,二是由于日照时间短,他们把对温暖和光明的渴望,化作对太阳的崇拜,认为它是光明、正义之神。最后,他们还形成了以太阳的名义起誓或向太阳述苦的习惯。
(2)鸡西鄂伦春族在每年正月十五,要拜月亮神。在腊月前后,是狩猎的季节。而月亮可在夜晚指出猎物的所在。为了祈求神保佑他们多打猎、多获得食物,尤其在冬天里,他们就形成了祭月的民俗。
(3)鸡西鄂伦春人还有在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晚上用7根香祭北极星神。他们认为星神在夜间可以指明方向,这也是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的历史遗留。由于星神长久存在,一些老人还发展出拜星神以祈求长寿的风俗来。
二、鸡西城市简介
鸡西,别称煤城,黑龙江省辖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黑龙江省东南部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全市共辖6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22500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鸡西市常住人口为1502060人。
鸡西地处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东南部,东、东南以乌苏里江和松阿察河为界与俄罗斯隔水相望,边境线长641千米,西、南与牡丹江市接壤,北与七台河市相连。鸡西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丘陵、平原为主体。
鸡西是中国东北边陲开发较早的地区,早在六千年前,鸡西地区的先民——肃慎人就开始生息繁衍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渔猎文明——新开流文化。以后,肃慎人的后裔——挹娄、勿吉、女真人的足迹又遍及了鸡西大地。唐朝时,鸡西正式和中原地区有了交往,渤海国在此设立了东平府。1957年建市。
2021年,鸡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3.7亿元,同比增长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