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那么阜新过年有什么风俗习惯??高考升学网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
一、阜新过年有什么风俗习惯
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二十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
燃放爆竹,是“大年三十”最普遍的习俗。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除夕的午夜,各家各户集中在一个时段燃放鞭炮,金花朵朵,万炮轰鸣,一浪高过一浪,惊天动地,飞虹迭现,预示着一个吉祥、美好的春天开始了。
请祖宗,又叫接家堂。这是阜新汉族人民最神圣最庄重的祭祖仪式。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缅怀祖先,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享受后人的祭祀,分享人间一年一度的欢乐。请祖宗不是家家都请,一般来说只有本族中持有家谱的或辈分较高的才有资格供家堂。其仪式:是从年三十的下午开始,吃完午饭后,把北墙掸扫干净,摆上供桌,把家谱挂上,在供桌上备好香炉、蜡台等物。到日落黄昏时,由一家之长领着男孩,带上表纸(即烧纸)和香,到祖坟或祖坟方向的村头,烧上3支香,一齐跪下,一边烧纸一边念叨:“请祖宗们回家过年了。”(或叫着“太爷太奶”等称谓),烧完纸后便起身回家。来到院门前,再烧表纸,并向门神跪下磕头,念道:“请祖宗回家过年,门神让路”。随后才进到院里屋里。把祖宗请回来之后,在供桌上摆上供品,放上筷子。供品是大馒头,每摞五个,底下放仨,上面放俩,馒头尖要点上个红点。还有果品、糕点、面炸的鱼、粉条、饭等物。然后烧上香,点上蜡烛,彻夜灯火通明,香烟缭绕。在祖宗家谱前还要贴上对联和挂签。祖宗请回之后,为了让祖先安静,这时还要禁止小孩高声喧哗。
没有家谱的人家,有的用祖宗的牌位来代替。还有一种就是用木板画俗称“神祃”来代替祖宗牌位(神祃,也称神灵祃,是木板印制的各种宗教神像的总称)。祭祖时不分贫富,都要烧香,这就是“继承香火”一词的意思。年五更吃饺子时,一定要先给祖宗供上一碗,然后自己才能吃。祖宗回家过年只呆两天,初二的晚上就要送回去。
除了祭祖,“大年三十”这天还要迎神、敬神和驱鬼。阜新地区供奉的神主要有灶王、天地、财神、喜神、张仙、眼光娘娘等。上述神仙都是道家创造出来的。供奉的佛主要是观世音。除此之外,有的人家还要供上自己的保家仙,常见的有常仙(蛇)、黄仙(黄鼠狼)和胡仙(狐狸),百姓们认为这3种动物有灵气,可以修炼成仙,保佑家人平安。
“大年三十”上午,人们要把家里供的神像或牌位清扫一遍,重新摆好供板和香炉碗,并开始准备供品。供品主要是馒头、饺子、水果和糕点,也有蔬菜。其中观音的供品要用素食(饺子也用素馅)。从中午开始摆上供品,一直到过了初五才撤下来。这期间,所有的神位面前每天的早午晚都要各烧一次香,特别是除夕夜每个神位都要烧3次香。
阜新农村一般冬季只吃两顿饭,“大年三十”的下午饭吃过之后,各家都要准备年夜饭,立灯笼杆。首先要打扫庭院,然后在院子里撒上谷草和芝麻杆,并准备好晚上发纸用的干柴。接着要在大门口旁立一个高约数米的灯笼杆,并把事先准备好的灯笼高高挂起来。灯笼上要贴上“吉星高照”,这之后每天晚上都要点亮,直到过了十五才撤掉。在灯笼杆上,有的挂上各种颜色的布条。有的在顶端用木头做一个小风车,风一吹哗哗响。为什么立灯笼杆呢?当然是要让灯笼高悬,院子亮堂。据说姜太公封神的时候,先人后己,最后没有给自己留下位子,除夕之夜只好坐在灯笼杆上。立完灯笼杆后,紧接着要在大门口放一个横木杆或撒一条灰线。这是因为除夕之夜各路神仙和祖宗都要到人间来过年,门神一时难以分清,为了防止小鬼们假冒神仙混进来而采取的一条措施。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是最隆重、最精美的团圆饭。开饭前要先放鞭炮,经过几天准备的菜肴,都要摆到桌子上,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鱼和丸子。鱼和“余”同音,表示新的一年里有余钱、余粮,一切都很宽裕。圆圆的丸子则表示合家团圆。阜新人过除夕,向来有守岁的习俗,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在守岁时,亲朋好友打牌娱乐。家庭主妇忙着包饺子,女孩子凑在一起玩“嘎拉哈”。男孩子提着灯笼到村头和街上放鞭炮,有的还到河里和井边去溜冰,分吃一些冰块。据说年五更溜冰,吃冰,在新的一年里腰不疼,腿不酸,牙也不疼,干活有劲。在守岁时,长辈要给孩子压岁钱。
“大年三十”之夜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是接财神。临近半夜各家各户房门洞开,男主人提着灯笼出大门,按当年财神的方位去接财神。具体做法是朝财神的方向走一段路,放下灯笼,点燃供香跪拜,迎请财神。回到家里后,要把院子里供桌上的香烛一起点燃,放鞭炮。进屋之后,屋里的人齐声问:“财神接回来了吗?”男人回答说:“接回来了!”
经过大半夜的企盼,到丑时(半夜一点到三点)家家户户开始“发纸”,即人们焚香烧纸祭天祭祖。这时女主人要烧火煮饺子,屋子里开始给祖宗和各路神仙烧香上供。男人和孩子们一齐到院子里的供桌前,点起一堆火,把供品摆好,把一叠叠烧纸点燃,然后开始放鞭炮和礼花,全家人要对供桌跪拜磕头。这是对社稷神、对天地诸神的祭祀,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感谢和祈求新的一年里获得丰收。此时,夜空中礼花绽放,鞭炮声震天动地,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拜完神之后,要拜祖先,家里的晚辈给长辈拜年。然后,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完饺子之后,孩子们就开始兴高采烈地提着灯笼去给左邻右舍的亲属拜年,男人们则到院子里观察风向和夜空中哪边明亮些,以预测年景的丰欠。
在阜新农村,有些信佛的老年人还有吃素的习俗,即从“大年三十”到初二要连吃3天素食,直到初二送走了家堂才开斋吃荤。在“大年三十”乃至正月里,民俗中还有很多禁忌。比如在“大年三十”夜里要把剪子藏起来,不说不吉利的话,正月里妇女不做针线活等等。
正月初一,现在叫 “春节”,为了在新的一年里能万事如意,人们争相起早,首先要拜神、祭祖,然后到院子里放三个高升炮(双响),以求发达、大吉大利。接着要迎喜神,根据历书指示的方向走一段路,烧上香,放几个双响,跪拜迎喜神。回家吃完早饭之后,要到亲属家和邻里之间拜年。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初二要祭财神,送家堂,也就是送祖宗。各家都要准备一桌同年夜饭一样的丰盛晚餐。
初三晚上,民间传说为老鼠的结婚日,在这一天的半夜要避免点灯,每个人都要早点入睡,撒一些食物在家中角落,表示一年的收成与老鼠共享。旧时,农民相信这一天与老鼠结缘可减少鼠害造成的损失。
二、阜新城市简介
阜新,辽宁省辖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辽宁西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和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阜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西北部的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的中间过渡带,全境呈现长矩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高,东北低,全市总面积10355平方千米,辖5个区和2个县。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阜新市常住人口为1647280人。
阜新历史文化悠久,因出土世界第一玉和华夏第一龙,被誉为“玉龙故乡,文明发端”。阜新是契丹民族的摇篮、武当宗师张三丰的故里、藏传佛教的东方传播中心。阜新是全国首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也是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全国篮球城和省级园林城市。
2021年,阜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