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生防灾减灾教育专题入口:https://zhuanti.xueanquan.com/special/earthquake2018/school.html
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记者从应急管理部获悉,5月6日至12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这期间,应急管理部将组织举办全国首届社会应急力量技能竞赛、第十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和网络直播的防震减灾公开课、第五届“中国减灾杯”减灾救灾摄影大赛、防灾减灾综合演练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广泛动员全社会重视参与防灾减灾事业,推动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一)防灾减灾日的由来?
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日的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的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的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我国为何要设立“防灾减灾日”,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设立的?
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
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如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韩国政府自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防灾日”;印度洋海啸以后,泰国和马来西亚将每年的12月26日确定为“国家防灾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6级地震后,巴基斯坦政府将每年10月8日定为“地震纪念日”等。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 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2009年3月2日起,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通过设立 “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二)我国都有哪些典型的自然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那么,都有哪些典型的自然灾害?人们在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手段?
海洋灾害??
是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灾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啸和风暴潮,等等。
其中,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以及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海啸在外海时由于水深,波浪起伏较小,不易引起注意,但到达岸边浅水区时,巨大的能量使波浪骤然升高,形成内含极大能量,高达十几米甚至数十米的“水墙”,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
遇到海啸,怎么办?
地震是海啸最明显的前兆。如果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公里远的地方。
海冰指直接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咸水冰,亦包括进入海洋中的大陆冰川(冰山和冰岛)、河冰及湖冰。海冰是极地和高纬度海域所特有的海洋灾害。在北半球,海冰覆盖面积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以3~4月最大,8~9月最小。漂浮在海洋上的巨大冰块和冰山,会对海上的石油平台和船只产生灾难性的影响。据计算一块6公里见方,高度为1.5米的大冰块,在流速不太大的情况下,其推力可达4000吨。
风暴潮是发生在海洋沿岸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来自高纬度地带的冷空气与来自海上的热带气旋通过交互影响,使沿海大风与巨浪接连发生,因此形成风暴潮。
防御风暴潮灾的主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以及监测预报和紧急疏散计划等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指在可能遭受风暴潮灾的沿海地区修筑防潮工程。
洪涝灾害??
洪灾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水流入境而造成的灾害。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人民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混浊,有悬浮物等。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洪涝灾害还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可造成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洪水来了该准备什么?
1、接到洪水预报时,应备足食品、衣物、饮用水、生活日用品和必要的医疗用品,妥善安置家庭贵重物品,也可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做好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2、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信设备。收集手电、口哨、镜子、打火机、色彩艳丽的衣服等可作为信号用的物品,做好被救援的准备。
3、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河流、沿海地带以及低洼地带。如果住在这些地方,当有连续暴雨或大暴雨时,必须格外小心,应注意收听气象台的洪水警报,要时刻观察房屋周围的溪河水位变化和山体有无异常。特别是晚上,更应十分警觉,随时做好安全转移的准备,选择最佳路线和目的地撤离。
4、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地质灾害??
指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
其中,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带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如何预防?
1. 外出前关注提起预报预警,适度调整出行安排。
2. 到山区旅游前,根据天气预报考虑适当调整日程,进山前做好准备。
一旦遇到危险,如何自救?
跑:切勿贪恋财物,切勿沿沟谷往下跑,应向两侧高处躲避。
躲:避免强行渡河,防止被冲走。远离高压线。
快:立即爬上屋顶、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救援。
稳:如时间充裕,要稳定情绪,有组织地向高地转移。
警:警惕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
地震灾害??
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避震三大原则:因地制宜,正确抉择。行动果断,切忌犹豫。伏而待定,不可疾出。
避震四大常识:大地震时不要急、人多先找藏身处、避震远离危险区、被埋切记保体力。
森林灾害??
森林防火工作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公共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是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事关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民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森林火灾的征兆有以下几种:1、有烟出现。2、有一股焦糊味道。3、辟哩啪啦的声音。4、电气产品突然断电、损坏等。
怎么预防森林火灾?
1.将农事用火管理规定纳入乡规民约,用村规来约束用火陋习。村民之间相互监督,互相提醒,共同遵守。
2.建立健全野外用火巡逻制度,乡、村两级成立巡逻队,专门进行野外用火的巡查打击和监督工作。
3.建立举报、奖惩制度。举报野外用火,情况属实的,给予一定的奖励;违反农事用火造成森林火警、火灾的,对挂村领导、工作队长、村支书、村主任以及林业站包村人员、山场业主以处罚,火灾肇事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4.加强野外火源的管理。火险等级4级以上,严禁林区一切野外用火。因特殊情况需要用火的,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授权单位的批准,领取生产用火许可证。
5.森林防火期内,禁止在林区内进行机械狩猎、实弹演习、爆破、勘察和施工等活动。因特殊需要的,必须由有关部门批准,并采取防火措施,做好灭火准备工作。
(三)自组建以来,应急管理部都做了哪些工作?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孙华山表示,自组建以来,应急管理部坚持边组建、边应急、边防范,有力有序有效应对了一系列重大灾害事故,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稳步推进机构改革。先后整合11个部门的13项职责,其中包括5个国家指挥协调机构的职责,顺利完成了机构改革、人员转隶和公安消防、武警森林2支部队近20万人的转制,新组建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31个省级应急管理厅局全面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制初步形成。
二是全力做好抢险救灾。时刻保持应急状态,部党组同志带头24小时在岗值班值守,探索建立了应急响应专题会商机制,形成了救援扁平化组织指挥模式、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运作模式等。
三是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基本盘”。部长办公会每周分析研判安全生产形势,建立常抓严管的长效机制,加强约谈考核,推进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对生产经营单位实施分类分级严管,严格监管执法,深化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行为。
四是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研究制定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逐步推进自然灾害风险管控、城乡抗灾能力和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五是建强应急救援力量。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组建27支专业救援队、一批跨区域机动救援力量和7支国际救援队,着力打造应急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表示,去年成立了应急管理部,统筹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地方有序防灾减灾救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应急管理部在成立之后就承担起统筹、协调、组织全国防灾减灾救灾的职责,立即组织制定了各个灾种的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全体人员进入了应急状态,每一次重大自然灾害都是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派出应急救援队伍,同时我们把每一次应急响应作为实战演练,逐步磨合、完善应急处置方案和措施。
二是很快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发挥国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指挥部的作用,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
三是探索建立完善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根据灾情预判,提前在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工程预置救援力量,一旦有事,第一时间应急救援,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四)如何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
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表示,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动员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非常重要。应急管理部准备从几个方面着力抓好工作:
第一,将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依托气象、地震、水利、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监测设施,发挥全国70多万灾害信息员的作用,及时搜集、监测灾害信息,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针对重特大的灾害事故,除发布灾害信息以外,应急管理部还将发布安全提示、救援进展,让社会公众能够及时了解防灾避险知识和现场救援情况。
第二,将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动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网格化管理,建设基层应急救援中心,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鼓励支持社会救援力量、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参与应急救援和基层减灾工作。
第三,将广泛开展应急避险知识的科普宣传。将整合地震、消防、安全生产、防汛抗旱等方面的科普资源,汇集应急专家,围绕重大灾害事故及时开展科普和警示教育。开设科普专栏,举办大型公益活动,打造防灾避险全民公开课,不断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今年我国自然灾害情况如何?
记者从应急管理部获悉,今年一季度,我国自然灾害以风雹、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地震和雪灾为主。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39.6万人次受灾,87人死亡,1.3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900余间房屋倒塌,1.1万间严重损坏,8.6万间一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71.1千公顷,其中绝收13.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7.9亿元。总的看,一季度全国灾情较近5年同期均值偏轻,其中,受灾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85%、82%和73%。
一季度,全国自然灾害主要有以下特点:
1.强对流天气引发的风雹灾害较常年偏早,影响持平。
2.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突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3.地震活动总体水平不高,四川、青海地震造成一定损失。
4.低温冷冻和雪灾年初集中发生,青海玉树等地受灾较重。
5.南方地区降雨偏多,江西、湖南、云南3省洪涝灾情相对突出。
今年4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风雹灾害为主,地震、滑坡、低温冷冻、雪灾和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70.1万人次受灾,47人死亡,3人失踪,1.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200余间房屋倒塌,近3000间严重损坏,3.8万间一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52.9千公顷,其中绝收17.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2.3亿元。总的看,4月份全国灾情较近5年同期均值偏轻,其中,受灾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82%、76%和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