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解读辽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2019年辽宁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规划分析

发布时间:2023-09-20 20:49:38

解读辽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辽宁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规划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对于制定符合中央要求和辽宁实际的重大发展战略举措,推动辽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

  (一)“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取得重要成果。“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振兴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省委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学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辽宁和在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在稳定经济增长、深化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创新驱动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全省“十二五”规划实施取得了重要成效,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2.9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开始启动,简政放权力度不断加大; 对外合作领域和深度逐步拓展。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较快发展;科技创新力度加大,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基础设施更趋完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区域发展进一步协调,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全面推进,大连金普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 沈阳经济区同城化一体化稳步实施,沈阳列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突破辽西北取得明显进展。社会事业全面加强,教育普及和公平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就业稳定,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日趋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序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碧水、青山、蓝天工程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民主政治建设迈出新步伐,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扎实推进,依法治省全面实施。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丰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正在形成。

  (二)“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变,新的更大发展机会和增长动力正在加速孕育。新一轮东北振兴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同步实施,必将使辽宁的发展动能和优势得到充分释放。我省产业基础较为雄厚,设施条件完备,为促进结构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就,为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和发展基础。特别是为党中央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新一轮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动力和坚实保障。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推动国际市场竞争空前激烈。新常态下,我国正经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面临多种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加大等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我省发展形势更为严峻复杂,经济增速下滑,有效供给不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体制机制弊端突出,市场发育不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欠佳,国企改革未迈出实质性步伐,发展理念落后,历史欠账较多,民营经济实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凸显,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人才支撑不足;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少数干部不适应新常态,责任意识不强,精神状态不佳,存在不作为、不担当现象。这些困难问题要在“十三五”期间着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全省必须清醒认识面临的形势,尽管当前经济数据不尽人意,但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依然坚固,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和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始终保持。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定信心,锐意进取,牢牢抓住发展机遇,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科学谋划、积极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谱写中国梦的辽宁新篇章。

  (三)“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辽宁“十三五”发展,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重大机遇,坚持以“四个着力”为根本遵循,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四个驱动”为引擎,培育壮大“六个新增长点”,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普遍提高城乡居民富裕程度,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局面。贯彻落实好“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切实做到“五个必须”的时代要求:

  必须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把辽宁全面振兴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思考谋划,主动适应新常态,科学把握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新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更新发展观念,切实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全过程。坚持创新发展,让创新贯穿全省一切工作;坚持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辽宁建设;坚持开放发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坚持共享发展,使全省人民共建共享振兴发展成果,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辽宁特色、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振兴发展新路。

  必须全面落实“四个着力”新要求。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的“四个着力”要求,是推进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的行动指南,是引领我们改革发展振兴大业不断前进的重要遵循。要把贯彻落实“四个着力”作为辽宁振兴发展的治本之策和关键之举,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大力改善城乡物质文化生活,加快欠发达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把发展的路子走对走实走好。

  必须激活“四个驱动”新动力。实施创新、改革、市场、开放驱动,是破解辽宁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根本途径。要把创新驱动作为推进振兴发展的引领动力,让创新在全省蔚然成风; 把改革驱动作为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的关键举措,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把市场驱动作为激发活力的决定性力量,科学配置发展资源;把开放驱动作为拓宽发展空间的强大支撑,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新机制。

  必须积极培育发展壮大经济新增长点。培育和发展“六个新增长点”,是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增后劲的必然选择。要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培育新增长点,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培育新增长点,形成市场竞争新优势; 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培育新增长点,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培育新增长点,形成城乡市场新需求;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培育新增长点,形成以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在发展民营经济上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新动能。

  (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速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保持全社会改革振兴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保持全省人民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努力把辽宁建成体制机制重点突破、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创新创业成效显著、民生社会全面进步的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先行区。

  面向未来发展,努力把辽宁建设成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先行区,是全面落实和扎实推进“四个着力”的具体实践,是闯出一条振兴发展新路的必然选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是建设振兴发展先行区的重要前提;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型,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是建设振兴发展先行区的核心支撑; 推进创新创业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模式,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环境,是建设振兴发展先行区的关键动力;推进民生改善社会进步,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美好期待,是建设振兴发展先行区的根本目的。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辽宁都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开拓辽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新境界。

  二、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重点改革

  坚持改革方向,立足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改革精准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积极发现和培育市场,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监管,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规范财政公开透明预算制度,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积极化解政府性债务,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推动金融创新,发展产业金融,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完善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分类差异化考核。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利益。

  (二)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经济活力为中心,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强化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根据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加快企业内部机制创新。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资产证券化比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分类别、多渠道、一企一策解决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处置壳企业和僵尸企业。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三)营造公平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探索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加快形成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完善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打造企业集聚效应凸显、创业激情充分释放的投资热土。加快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完善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完善市场监管执法保障。

  (四)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村土地、林地、草原等产权制度,保障农民占有、使用、收益权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在试点基础上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财政支农新机制,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有效途径,健全涉农保险制度。深化水利、林业改革,加快推进供销社和农垦系统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全国性农村改革试点示范作用,发挥其溢出效应。

  (五)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沿海经济带为抓手,构建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推进开放平台载体建设,加快建设大连金普新区,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大连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提高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提升投资领域开放水平,推进外商投资审批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外商投资服务和监管水平。加快开发区及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推进中韩自由贸易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强与德国装备制造业合作,推动沈阳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建设。完善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

  三、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切实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加减乘除一起做,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多点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发展格局。

  (一)优化需求结构。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扩大有效投资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科学把握投资方向。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从注重投资规模速度增长向注重投资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转变。构建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投资环境,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投资,重视教育、文化、卫生、城乡社会保障工程等重大民生投资。加大对传统产业调整改造、新兴特色产业等实体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节能减排等重大环境工程投资。创新投融资模式和体制,拓展民间资本进入渠道,促进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促进消费潜力释放。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大幅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激活消费需求热点,扩大消费规模。促进信息消费、电商消费产业持续稳定增长,加快发展与互联网消费相适应的现代流通体系。着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消费领域。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和运用PPP模式,加快建立现代基础设施体系。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以互联网、智能物流网、综合运输网、智能电网等为主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统筹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空港等交通运输方式,优化大型综合运输枢纽布局,强化城市间的快速高效连接,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促进能源绿色增效和转型升级,加快徐大堡核电一期等重点项目实施,强化城乡电网建设,提高电力外送汇集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点输供水工程,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快宽带网络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公交、防洪防涝、消防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改造工程。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中国制造二?二五》发展目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积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动传统工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低中端生产向中高端制造转变。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推进高端装备和重大成套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建设国家高端装备、智能装备制造业战略基地和核心集聚区。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向高加工度、延伸产业链方向发展。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使“互联网+”成为撬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积极发展消费品工业,增强品牌创建能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化解产能过剩,化解房地产库存,化解金融风险,促进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实施智能制造、智能服务工程,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等重点产业,培育和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集成电路、储能、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支柱。充分发挥辽宁优势,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区,增强先进技术、产业产品等军民共用的协调性。充分发挥我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领效应,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发展新兴产业项目。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业发展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快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推进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强化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鼓励支持金融服务业发展,丰富金融机构、产品和工具,推动沈阳、大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运用现代经营理念、科技手段和组织形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进农业重点工程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做强做优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积极推进渔业、畜牧业健康养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集聚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促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和丰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三)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三大区域”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地区差距,构筑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城乡区域发展格局。

  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高水平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推动港口资源整合,基本建成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加快建成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积极推动沈阳经济区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先导示范进程,以沈抚同城为重点推进同周边城镇及产业园区的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支持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着力突破辽西北,加大对辽西北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和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活力迸发的新增长区。推动辽中南城市群建设,加快东北东部经济带建设。支持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发展。加强全省协同发展机制建设。坚持陆海统筹,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积极推进阜新、抚顺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子。

  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核心宗旨,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内涵为重点,统筹规划建设以中部城市群、沿海城镇带和沈大城镇轴等为主体,带动新区、县城、重点镇和特色镇建设发展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转让上述权益。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城区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深入推进盘锦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引领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建设水平,打造农民幸福家园。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发展特色县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四)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战略,促进市场深度融合和资源高效配置,推进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对外对内开放。

  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统筹推进企业、产品“走出去”,将我省建设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着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由装备产品输出为主向技术、产品、标准、服务输出转变。加强国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重点,以沿海港口为支点,参与布局通往欧洲的三条国际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稳步推进丹东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主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构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推动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学习借鉴先进地区体制机制创新成熟经验。

  提高外贸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发展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坚持优化结构、稳步开放市场,完善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领域,参与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强重要招商平台建设,发挥各类商会、协会作用。

  四、着力鼓励创新创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创新创业文化,使创新成为引领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一)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驻辽国家实验室建设,实施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资金分配、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等制度,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建立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培育和发展创新风险投资,壮大创新引导基金,发展多层次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二)大力推进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质量、高水平推进沈阳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国企改革、人才支撑、对外开放、行政改革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出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加快向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对外开放新高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创新制造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目标迈进,引领、示范和带动全省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三)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创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大连区域性创新创业中心。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共性、专业、综合服务三类创新平台建设,组建若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强对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大力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促进国家级科研机构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与中科院的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沈阳材料国家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建设。做好中关村有关试点政策推广的政策衔接和落实工作,不断完善区域创新政策支持体系。

  (四)推动大众创业。充分激发调动全社会创业激情,强化创业扶持,推进创业便利化,促进便捷融资,构建支持创业的制度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创业投资。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充分带动青年就业创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积极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把创办民营企业作为大众创业主战场,把创建中小微企业作为大众创业的重要模式。拓展民间资本发展空间,完善民营资本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和国企改造重组。加快民营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五)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以重大人才工程为依托,努力培育一批在关键领域掌握前沿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着重发现和培养精通专业、擅长经营、勇于开拓的创业人才。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创新,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机制,完善各类人才政策体系,营造惜才爱才、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积极引进海外研发团队,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辽创新创业。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打造生态优美宜居环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一)坚持民生优先发展。大力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大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和风险管控,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公共投入促进就业机制,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

  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多元化发展。提高普通高等教育质量,推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推进全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

  推进健康辽宁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流向基层。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健全新型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健康科普教育和疾病防控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公益属性,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价格和广告的监管,加强药品供应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计划生育综合服务体系,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发展残疾人事业。

  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成覆盖城乡居民、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省级养老保险风险基金,确保全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制度。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和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落实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城乡一体专项社会救助制度,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积极开展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加强保障性住房供给和建设。

  促进收入分配合理有序。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长效机制,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发展壮大志愿者服务组织。

  (二)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分类扶持贫困家庭,突出抓好到户扶贫、产业化扶贫、技能培训等专项扶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建工作力度。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人群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坚持项目到户、帮扶到户、资金到人、责任到人的“四到”工作机制,落实脱贫工作责任制,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确保我省81?4万国家扶贫标准线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梦和凝聚力量,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着力建设文化强省,为新一轮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净化网络环境。建立健全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培育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广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积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辽宁。发展体育事业,增强全民体质。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以群众基本文化需要为导向,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着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并免费向社会开放,完善基层文化设施。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大和改进公共财政投入,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和工业文化遗存。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进文化“名牌、名品、名人”工程。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出版、网络文艺、动漫游戏和文化会展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代表辽宁形象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四)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山青的美好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美丽辽宁建设。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发展绿色金融,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加快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推动形成崇尚勤俭节约、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深入推进蓝天工程,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大力治理雾霾,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对火电、钢铁、水泥行业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碧水工程,推进大伙房水库上游污染治理,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深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建设辽河、凌河生态廊道,严守近岸海域自然岸线生态红线。着力抓好青山工程,加强造林绿化、封山育林和草原沙化治理,推进辽东生态功能区和辽西生态屏障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强化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推进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和复垦利用,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施森林、湿地、河流、海洋等重要生态系统及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脆弱地区保护修复。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工程,健全完善农村环境治理和管护体系。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坚持节约优先,加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利益导向制度体系。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形成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健全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建设,推行和完善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制度以及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健全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凝聚“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强大力量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发展政治,推进法治辽宁建设,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为“十三五”规划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增强党领导改革振兴发展的能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保障“十三五”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稳定性。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决贯彻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标准,认真落实“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和“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要求,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从严要求、从严教育、从严约束、从严监督,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坚持做实经济数据,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加大对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的问责力度,切实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激发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营造健康的从政环境和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促进党校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党史研究资政育人作用。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在推进“十三五”规划中加以检验。

  (二)稳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完善人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和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等工作机制。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密切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智库建设,完善决策咨询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关系和睦。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做好侨务和对台工作。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坚持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地方立法工作体制机制,突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健全政府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推进综合执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公安改革,确保法院、检察院、公安等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完善对执法司法活动的监督机制。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弘扬精神,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的自觉行动。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辽宁建设,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和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健全基层综治服务管理平台,推进基层管理网格化、基层服务社会化,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大对基层组织建设投入。依托大数据、大信息建设智慧城市。强化信息安全和密码保密等能力建设,以信息化为支撑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网和信息网络防控网建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全面打造“阳光信访”。及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完善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等纠纷解决制度,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企业生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的隐患排查、专项整治制度和监管机制,完善突发事件预防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严密防范、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省广大党员要强化宗旨意识,牢记历史使命,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推动辽宁振兴发展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领导干部要主动做到“八个带头、八个自觉”,率先垂范、勇于担当,坚决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精心组织“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坚决把“十三五”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驰而不息地纠正“四风”,树立务实、高效、廉洁的良好形象,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持之以恒推动经济社会向好发展,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定必胜信念,久久为功,形成推进辽宁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切实增强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更加紧密地同志为,锐意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实干,为圆满完成“十三五”发展目标,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