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形势,中国可动用调控政策空间还有不少。今年第四季中国经济企稳反弹,达到全年GDP7%左右增长目标的概率依然很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63.65万亿元,gdp被低估,因为很多小企业没有被计算进去。让我们看看有关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gpd的发展。
推荐阅读:中国新经济悄然而来,很多小企业没被算入gdp被低估
中国经济三季报10月19日“出炉”,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回落至6.9%,虽然创金融危机6年以来最低水平,但好于普遍预计的6.8%。
当一些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产生忧虑时,另一些人却因为某些行业呈现出的亮点而惊叹,甚至有人认为,中国GDP还在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核算,而近年结构转型效应明显,一些新经济形态和大量兴起的小微企业没有统计进去,GDP很可能被低估。
业界人士认为,面对中国经济的新动能、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光用一个GDP的涨跌,恐怕很难反映全貌。
三产超半壁江山民生数据亮眼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单一数据已经难以准确把脉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变化,不少机构分析认为,6.9%的增速相较过去,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其总体特征是新旧产业分化继续加大。
从总体来看,服务业增长比较快,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的趋势更加明显。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1.4%,比上半年的49.5%高出近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
从传统龙头产业来看,钢铁、水泥、建材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增速都出现了下滑,短期来讲对工业下行产生压力。另外,前期增长较快的汽车、手机等行业市场容量也进入了调整期。与之相对应的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经济、新动力发展继续加快。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透露,1~9月份,网上零售额增长接近40%,此外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都在翻倍增长。
在工业结构中,1~9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仍然达到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高出4.2个百分点。
尽管新兴产业接棒“龙头”的态势逐步显现,但传统产业的顺利落地依旧值得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昨日对本报表示,新兴产业的成长固然值得关注,但是决不能因此就高枕无忧,而应该只争朝夕地处理传统产业中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
尽管“重数据”表现疲软,但一些“轻数据”却表现亮眼,也是这些数据,更能体现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
盛来运在会上表示,今年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收入总体的增速是超过GDP的。
根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7元,同比名义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7%,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超过同期GDP增速。
收入增加的同时,价格却稳定在可控范围。数据显示,1~9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4%。虽然三季度CPI涨幅比上半年扩大了0.1个百分点,但仍处于年初制定的3%左右的调控目标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