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实施十年之际大山深处的青春之歌

发布时间:2023-09-18 20:39:08

编者按:今年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实施十周年。为充分反映各地特岗教师扎根基层的感人事迹,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人民网联合组织“播种希望与未来——乡村特岗教师巡回报告团”,展示特岗教师群体的青春之美、奉献之美。本报同时推出通讯,报道特岗教师群体的感人事迹。

曾经,当大别山南麓一个小山村里的高中生郭勇面对矿场塌方、父亲重伤的家庭变故而消极迷茫时,班主任的倾心相助为他本已灰暗的心灵播撒了一片光亮。那时候,郭勇还不知道,几年后,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会让一批批和他一样的青年学子,有机会给更多大山深处的孩子带去人生的亮色。

自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至今,已有十年。

十年间,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特岗计划”公开招募50.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覆盖中西部22个省(区)的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村小、教学点)。一批批青年学子用他们坚实的臂膀扛起农村教育发展的责任。

  村校来了大学生

如果写一部我国农村教师成长的历史,2006年注定是其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因为这一年“特岗计划”启动实施,每年几万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告别大学校园,走进一所所偏远的农村中小学校。

2008年,当土生土长的湖南安化籍毕业生刘习聪选择到贵州省威宁自治县新发民族小学担任特岗教师时,他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建国后第一个到新发布依族乡这个地处贵州省海拔最高的石漠化高寒山区工作的外省人。

不通班车,没有固定电话,外出办事全凭徒步走山路。初来乍到,恶劣的环境便给了刘习聪一个下马威。

用最短的时间融入当地群众的生活,是刘习聪备的第一课。于是,遇到乡亲们不识字,他会把农药化肥的说明书念给他们听;有村民收到汇款单后不知道怎样取款,他会帮村民代取;平日走在路上,遇到背庄稼或者肥料的老人,他也会热情帮忙。

家访,是刘习聪的另一个法宝。在新发民族小学工作的6年里,他累计家访学生1168人,行程超过3万里。校长何顺发说,他用6年时间完成了至少8年的工作量!

付出之后,便是收获。

刘习聪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特长,积极通过互联网为学校寻求支持,让学校有了操场、围墙、学生宿舍,让学生们第一次踢上了足球、玩上了排球、打起了羽毛球。6年间,村里有56名学生考上了高中,数量超过他来之前的总和。每到新生入学季,村民们总是乐呵呵地把孩子送到学校去。

因为父母身体原因,在经过了两个聘期后,刘习聪不得不告别布依族乡亲回家乡任教,但那些乡亲们的信任与真情,早已成为他生命中无法忘怀的一段经历。家访时,住在石头房中的乡亲会拿出过年时留下的肉招待他;村民办喜事时,也要等到“文化人”刘习聪到了才会开席。

如今,“特岗教师”被称为农村教师队伍“换血的一代”。因为他们的到来,有效化解了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教师队伍总量不足、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学科短缺等结构性问题。

很多农村学校通过“特岗计划”历史上首次引进了大学生,特岗教师的到来,让农村学校的面貌为之一新。招聘到岗的67372名特岗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52629人,占78.12%,较2013年增加4个多百分点。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