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志愿填报中依然存在服从调剂的情况,但与传统高考的调剂方式有所不同。
一、新高考模式下的调剂相关情况
新高考改革主要有 “3+3” 和 “3+1+2” 两种模式。
“3+3” 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在除语数外之外的其他六门或七门科目中任选三门进行考试。志愿填报时,很多省份是按照 “专业(类)+ 院校” 的方式。
当考生填报了某院校的某个专业(类),如果该专业(类)录取满额,但考生又符合该院校在该省的投档条件(比如达到了该院校在该省的最低投档分数线),那么就可能会被调剂到该院校在该省招生的其他未录满的专业(类)中。例如,考生报考了某大学的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录取满了,而该大学在考生所在省份还有工商管理类、法学类等专业未录满,考生就有可能被调剂到这些未录满的专业类中。
“3+1+2” 模式
在此模式下,“3” 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1” 是指从物理和历史中选择一门;“2” 是指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中选择两门。
志愿填报一般采用 “院校专业组” 的方式。一个院校专业组可以是一个专业,也可以是多个专业的组合,这些专业对选考科目要求相同。如果考生填报了某个院校专业组,投档到该院校专业组后,由于分数不够所报专业且选择了服从调剂,就有可能被调剂到该院校专业组内其他未录满的专业。比如某院校专业组内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三个专业,考生报考了会计学专业但未被录取,而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还有剩余招生计划,那么考生可能会被调剂到这两个专业中。
二、新高考调剂与传统高考调剂的区别
传统高考主要是在院校内进行专业调剂,新高考的调剂范围则与所选科目以及相应的专业(类)或院校专业组相关。
调剂范围的确定性
新高考模式下,由于是按照专业(类)或院校专业组进行投档,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可能被调剂的范围。例如在 “3 + 1 + 2” 模式中,考生选择了物理 + 化学 + 生物的组合,那么他只会被调剂到要求选考物理且化学、生物符合要求的院校专业组内的其他专业。
而传统高考中,考生只知道报考的院校,对于调剂到该院校内哪些专业并不明确,调剂范围相对模糊。
调剂的针对性
新高考的调剂更具针对性,因为它是基于考生的选考科目和所报的专业(类)或院校专业组来进行的。这样可以使考生被调剂到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考生选考了地理相关科目,那么被调剂到与地理相关的专业领域的可能性更大。
传统高考的调剂可能会出现考生被调剂到与自己所选科目相关性不大甚至毫无关联的专业的情况。
三、是否选择服从调剂的考虑因素
考生和家长在决定是否选择服从调剂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录取概率
如果考生的分数在录取边缘,选择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该院校或专业(类)、院校专业组录取的机会。例如,某考生的成绩刚刚达到某大学的投档线,如果不服从调剂,一旦他所报专业录取满额,就很可能会被退档,从而失去在该批次被该大学录取的机会;而选择服从调剂,即使不能进入所报专业,也还有可能被其他专业录取。
但如果考生的分数较高,对所报专业有较大把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服从调剂,以避免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
专业接受程度
考生需要考虑自己对不同专业的接受程度。如果考生对某一专业领域有浓厚的兴趣,不愿意被调剂到其他专业领域,那么可以选择不服从调剂。比如有些考生一心只想学习医学相关专业,对其他专业都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谨慎选择是否服从调剂。
反之,如果考生对专业的选择比较灵活,或者没有特别明确的专业偏好,那么选择服从调剂可以降低退档风险,提高被录取的几率。
职业规划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如果考生已经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且该职业与特定专业相关度较高,那么在填报志愿时应谨慎考虑是否服从调剂。例如,考生的职业目标是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那么他可能会优先选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如果被调剂到其他专业,可能会对其职业规划产生影响。
然而,如果考生的职业规划相对灵活,或者还处于探索阶段,那么服从调剂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也可以在大学期间通过转专业等方式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