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曾于底公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迅速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新意识、开放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等均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严格规范的学习环境中,心理素质有时表现为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能力。
大量青少年成长案例表明,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绝大多数存在青春期危机行为。这一行为出现时,常常伴随着恐惧、愤怒、悲伤、厌烦、焦虑、郁闷等消极情绪,使学习和生活逐渐偏离正常轨道,严重的时候有时会酿成自杀行为。青少年有时候对自己的生命毫无意识、毫无尊重,采取轻率冲动的行为,以致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由于心理偏激逆反,遇事冲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青少年也容易结交不良朋友,相互之间消极影响,最终不计后果。青春期的危机行为是一定需要干预的,若采用一个积极的、恰当干预的方式,必须通过教师、家长或同伴之间积极的、适当的干预,才可以制止危机行为的发生,心理辅导、心理预防、心理干预可能是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唯一途径。而孩子一旦战胜危机行为,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学生就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成熟,真正长大成人。
而今,我们亟需从一次又一次的青少年自杀事件中惊醒,深入反思当今的孩子教育问题,吸取教训,督促政府反思教育政策,进而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质量评价政策,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为关键的是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体系,关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心理问题,切实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