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进入正题。研究怎么填自己的高考志愿,第一步是做什么?是计算“等效分”。
什么是等效分?等效分就是在不同的年份,能够取得相同录取结果的分数。例如,北大数学系2014年录取最低分是680,2015年录取最低分是690,2016年是685分,那么680、690、685就是这三年上北大数学系的等效分。
为什么要计算等效分?因为我们必须参考往年录取结果来填报今年的志愿(也因为其他考生是参考往年录取结果来填报志愿的)。就需要找到往年能和今年取得相同录取结果的分数。计算出了等效分,就知道了我今年的分数“相当于”去年多少分、前年多少分,我们才能“看懂”《报考指南》中往年的录取结果。顾名思义,既为“等效”,那么以往年等效分数可以上的学校和专业,基本就是你今年能上的学校和专业的大致范围。
等效分是高考填报志愿最重要的“基准”,关乎报考中的自我定位。准确定位是一切策略和技巧的基石。我们的研究发现,每年高考录取中“滑档”的那么多考生,其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故意要冲高冒险,而是因为自我定位错误(过高)。
那么,如何计算等效分呢?
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有的可能很复杂,甚至很“玄乎”,不光你们会觉得玄乎,我都觉得玄乎。但我们的研究认为:近年由于平行志愿录取规则的实行,以及高校招生录取总体规模变化不大,理论上来说,相对正确的计算等效分的方法就是以“等位分”作为等效分。(注意这两个修饰词:“理论上来说”和“相对正确”。)
什么是“等位分”?等位分又叫“同位分”,就是不同年份取得相同位次(省排名)的考生所对应的分数。比如我今年打了500分,在全省排10000名,去年(2017年)的第10000名是510分,前年(2016年)的第10000名是490分,那么510分和490分就是我今年的分数(500分)分别在去年和前年的等位分。这几个分数,在不同年份能上大致相同档级的学校和专业,因此是“等效”的。
为什么等位分是近年来相对正确的计算等效分的方法?这就要理解“基本原理”中的决定因素“1”。在前面提到了两个“条件”:一是平行志愿录取——“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实际是将考生按分数排序,从最高分到最低分逐个录取。分数比你高的考生,如果和你填报了同一个学校志愿,即使他/她填的是最后一个志愿,你填的是第一志愿,只要前面的志愿没有提档,他/她一定优先于你被录取到这所学校。注意这是平行志愿区别于顺序志愿(又叫梯度志愿)的地方:顺序志愿是“院校优先”,第一志愿非常重要,如果某所学校你填的是第一志愿,比你分高的考生填的是第二志愿,那么绝大多数情况下你会被优先录取。第二个因素是“招生录取总体规模变化不大”,在这种情况下,相同名次在不同年份的定位肯定应该相同。
等效分的问题,不光要知道“正确”的,还必须得知道错误的,才能更好理解后面的文章。什么是错误的等效分计算方法呢?
有很多,常见的有两种。在高考前的咨询中,家长最常见的问题通常都包含下面这两个:
“丁教授,我儿子平时大约ⅹⅹⅹ分,您看上什么学校合适?”
“丁老师,我女儿大概一本线上ⅹⅹ分,您能不能给推荐适合她学的专业?”
第一种是用“裸分”(即原始分/绝对分数)作为等效分。这种实际上根本没有等效分概念。实际填报中仍然有不少考生犯这种错误,但已经不是很多(低于10%)。
更常见的是第二种——所谓“分线差”方法,就是把本年对批次线的分数距离移植到往年,以这个距离加上批次线,作为自己的等效分。例如我今年550,超过一本线40分,去年的一本线是500,前年的一本线是520,就把540和560(前两年一本线分别加40分)当作今年550的等效分。犯这种错误者有等效分意识,但缺乏教育测量学常识。注意这种错误方法很常见很常见,市面上有很多志愿填报的“系统”,用的还是分线差方法,这是不具备基本的“教育专业性”的表现。这种方法从原理上就是错的,虽然比裸分定位好一点,但也会产生严重的定位错误。
下面试举一例来说明这两种错误方法。例子信手拈来就有的是,碰巧昨天在一个家长群有人咨询中山大学在广西的录取,问今年多少分能上,我随手搜了一下,是2013-15年中山大学在广西理科的录取情况,见下表(注:数据来自网络,并非来自我们的智能高考志愿系统:北京大学“魁伟”(Quick Wit)系统,我看着应该靠谱,没有核对就用了,如有错误请留言指出):
从上表可以看到:最近五年,录取的裸分即绝对分数最低的是2013年,最低分580分,最高是2014年的624。如果同是620分,2013年可以上中大非常好的专业,2014年则根本录取不了。这是裸分定位,根本不是等效的,分线差方法也差不多:2013年录取最低分超过批次线70分,2014年超过批次线104分,同是超过批次线100分,在2013年能上中大很好的专业,2014年也是根本上不了。细心的读者还可能看出来,实际上2013年是中大的“大年”,生源超好:招生160人(比其他两年多),平均的录取位次还是达到了第806名。如果像另两年一样录取的平均位次也是950名左右,录取最低分还要更低,分线差还要更小,裸分定位和分线差方法的谬误会暴露得更鲜明。
刚才讲等位分的时候,忘了说一个问题,就是计算等位分要知道全省排名,这个名次从哪来?
目前很多省在考生查询高考成绩时都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在全省的排名,不提供排名的省份,也会公布一个全省考生高考成绩的“一分一段表”,或者叫“分段统计表”,可用此表查到自己的排名(或大致排名——多数情况知道大致排名即可)。一分一段表和分段统计表显示的是某分数或分数段人数,及这个分数或分数段以上的累计人数。一分一段表是一目了然的,举个分段统计表的例子:某省501-505累计9000人,496-500累计10000人,本人若是498分,则可知自己的排名是在9000-10000之间,而496-500之间5分共有1000人,每分200人,就可估算出自己498分的大致排名是9600名。注意这个名次是一个保守估计。更准确的估计是9401名。但我们推荐大家用比较保守的估计)。知道自己排名大致9600名之后,再查询往年的一分一段表(多数省的《报考指南》上都有往年的),看9600名对应的分数大致是多少,就可得到往年的等位分。
“啥?你们省不提供排名,也不提供一分一段表?!”
“嗯,这个真没有”。
“那你知不知道那些管事的都是哪个小学肄业的?”
一笑。都应该有。
最后总结一下并预告:
近年相对正确的计算等效分的方法就是以等位分作为等效分。但这是“一阶等效分”,可用,但也不够精准,有时也有很大问题。我们提供高考志愿咨询的时候,以及我们的“魁伟”系统在计算等效分的时候,用的都是“二阶等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