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1
一、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政治意义
1、档案工作服务民生是稳固社会之基的需要。
在我国“民生”这一概念由来已久,“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就浅显的普遍认识而言,民生指的是涉及人民生活中吃饭、穿衣、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深层而言,从人权角度看,民生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法律角度来看,最大的民生就是老百姓的权利问题;从责任角度看,民生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
由此可见,民生问题涉及社会各个活动领域,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民生问题不仅其内涵在不断发展,而且其构成要素也在不断变化,既有政治的、又有经济的,既有精神的、又有物质的,既有文化的、又有生活的等等。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自从产生了人类,并经过长时间的繁衍出现了社会,便由于社会管理的需要而产生了国家机器等社会管理机构。这种国家机器等社会管理机构不论其采取何种管理形式,其整个管理行为的根本目的不外乎是为了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即总是为了将社会向前推进,只不过历史上不同的统治阶级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了不同的原则和手段。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民生问题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全过程的基本问题。民心民意不可违,这是历史的必然。民生稳定,则社会和国家稳定,民生不稳定,则国家机器等社会管理机构就无法将社会发展纳入正常的轨道,从而影响社会的向前发展。
同理,作为保存国家机器等社会管理机构形成的历史记录的档案工作,其服务的最终目标也势必是人民群众。只有当档案工作既为国家机器等社会管理机构的综合治理提供完整的依据,又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供有益的服务之际,才是档案工作的真正目的实现之时。
2、档案工作服务民生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明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对于我们党的宗旨及提出高度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号召,不能肤浅地认为只是为了强调一种姿态而提出的口号,这是一个以政治语言来表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命题,抓住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高度关注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民生问题解决得愈好,经济、社会就愈能顺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愈能如期实现。
档案工作作为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就必须在政治方向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围绕建设的需要,及时地、积极主动地将工作方向调整到服务民生上来。
3、档案工作服务民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中央又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党和国家加强民生建设服务,也是档案部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涉及民生的档案正是档案部门服务中心工作的结合点,档案工作只有围绕中心工作、贴近中心工作,才能够在发挥档案作用的同时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因此,档案工作要在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就必须适时调整我们工作的服务方向,牢牢树立起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二、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理论意义
1、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提出和实践,必然对档案学基础理论产生影响。
档案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制度和档案工作实践。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工作一直是文书工作的后缀部分并主要为机关行政管理服务,所以早期档案学著作一般把档案的作用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为“推进政务之工具”;二为“备修史之用”,认为“档案本身便是历史”。随着社会的演进,后期著作有所发展,特别是殷钟麒明确地提出了档案的第三种功用,即可“供各科学术之研究”,包括“政治、军事、财政各方面的利用”。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领导阶级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对档案工作的服务方向上也产生了变化,认为档案的作用是:行政管理的查考凭据;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政治斗争的必要工具;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的法律书证。
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档案界对自己的服务对象又有了新的认识,就目前而言,大致上可以将各种服务对象区分为领导和各种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各类学者、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社会大众三种类型。将社会大众列入档案工作的服务对象之一,确实具有进步意义。随着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提出,可以预计将对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档案工作服务民生对国家档案馆的馆藏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进馆的档案在两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范围过于狭窄。现在接收的都是本行政区域内的各一级立档单位形成的档案,并不接收这些机构下属的一些代行行政管理职能或直接从事社会管理职能的单位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而从档案的内容来看,涉及到民生的档案中很大一大部分又就是由这些部门形成的。二是时间上的滞后性。按照《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属于中央和省级国家档案馆接收的是自形成之日起满20年的档案,区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的是自形成之日起满10年的档案。这种在时间上明显滞后的馆藏,在档案主要作为存史作用之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就档案工作适应服务民生需要而言,则问题就明显地突现了出来。
为了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民生,我们必须对馆藏建设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要积极调整馆藏收集范围,根据档案形成和发挥作用的特点,将有些档案按时或提前接收进馆,通过扩大接收范围,丰富档案馆藏。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丰富档案资源为手段,不断整合各类档案资源,建立面向民生、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为此,我们一要对档案法律法规作出适当的修改,为档案更好地服务民生提供有效的保障;二要深入有关行业和部门,做好调查和登记工作,界定各行业和部门形成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档案的种类,并加以积极指导和有效监管;三要严格归档制度,使文件材料得到及时收集与归档,确保及时建档,有效管理,不流失、不散失,保证各个行业或部门形成的档案齐全完整,为服务民生提供真实可靠的档案信息来源。
3、档案工作服务民生需要对档案利用理论作出新的构建。
一是在对档案利用者的研究上,要突出研究人民群众的利用。如上所说,目前档案学界认为,档案利用者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对于这一点从总体而言还是基本如此,但对于这三个部分的先后顺序值得研究。就机关档案室而言,这种排序还仍有其合理性,但对于更具有社会性的档案馆来说就有些不太恰当了,应当把为人民群众服务放到首位。因为不管从在的前提下服务民生的政治意义,还是从目前档案提供利用中各类利用对象的绝对数量来看,为民生服务的利用都是占居首位的。作出这种程序上的调整,不只是一种咬文嚼字式的文字游戏,而是随着顺序的调整,会对我们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产生重大影响,会对我们的工作实践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要求。
二是在对档案利用内容的研究上,要着重研究机关及有关单位档案室的利用。为了更好地为民生服务,各行政机关下属单位的档案室要在利用档案为民生服务方面下大力气,做出新贡献。如形成于各医院的出生档案和病史档案、形成于收养登记管理所的收养登记档案、形成于殡仪馆的殡葬档案、形成于就业促进中心的失业和无业人员档案、形成于职工培训学校的职工培训档案、形成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心的农保档案、形成于房地产交易中心的房产登记档案等内容。要认真研究如何及时、充分地发挥这些档案的作用。
三是在对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研究上,要着重研究档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首先,我们要从强调档案保管者的社会责任入手。我们现在是利用以前几代档案人积累的档案信息为民服务,那么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又拿什么来为后人服务呢?我们这些档案人一定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的责任感,努力为党和国家也为人民群众积累更多的宝贵财富。其次,我们要从档案保管机构上做出调整。目前在档案利用中已经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问题说明档案长期有形成单位保存不利于为民服务。由于档案形成者和保管者两位一体,所以在提供利用时往往为了尽可能维护自身权益而以《档案法》并没有对机关档案室提出开放档案的要求,给利用者设置诸多门坎;或是以维护本部门的利益为底线,有限制地提供利用;或是有的在矛盾明显时干脆就以没有为由拒绝利用。为此,我们要通过修改有关法律法规,并通过各种途径,使这些档案在形成机关保存一定时间后即向综合档案馆移交,使形成单位与保管单位相分离,在档案形成者和档案利用者之间由档案馆作为第三方来集中保存,代行国家所有权,这样就会在保护人民群众根本权益上产生很好的效果,可以防止档案形成单位在涉及纠纷时极力维护本已属于强势的行政机关利益而使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的现象。
四是在对档案提供利用方式的研究上,要加快档案信息化的进程。首先是要深入挖掘现有馆藏各类涉及民生的档案资源,结合档案利用工作的实际情况,本着“先用先整、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快馆藏中这部分档案的划控和数字化工作。其次是要在接收新的档案进馆的同时,接收档案电子信息进馆。
三、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实践意义
1、档案工作服务民生顺应了人民群众的需要。
“民生档案”这一概念首先产生于业外。“民生档案”一词较早出现在2005年6月1日由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冷暖人生二十一世纪中国民生档案》,作者是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此书收录了曾在该栏目中出现过的“离婚七年”、“苦力大军”、“修锁匠老林”等一批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为民众提供一定帮助的节目内容。随后,汕头市电视台也自2006年12月起,就在每周周六和周日开设名为“民生档案”的新闻栏目,该栏目侧重于一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成为具有汕头市地方特色的新闻栏目之一。
从业外人士提出“民生档案”来看,笔者以为主要是出于一种对档案的虚拟性理解,即主要是受立此存照,空口无凭、立字为据等影响,于是关于民生的事情的报道就称之为“民生档案”,并以此为栏目名称,就其本意而言,与档案的本质特性其实本无多大关系。但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社会各界意识到了档案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或者说人民大众已经产生了得到来自档案的帮助的需要。
为此,在2008年10月26日召开的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学习十七大报告精神座谈会上,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指出:档案工作必须以人为本,与普通百姓结合,进入草根阶层,进入百姓视野。档案部门要秉承“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促进和谐,造福社会”的原则,切实开展好民生档案工作,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民生档案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2、档案工作服务民生是档案工作走向社会的有效途径。
就目前而言,档案工作走向社会的程度还不足,档案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在人们心目中的知晓度还不高,这种状况给档案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与它的社会性具有很大的关系,社会性越强就越能够得到来自于当地政府和各级领导的重视,也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捧,这项事业的发展就越快。
可喜的是随着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提出,行动快的档案部门已经出现了可喜的成绩。据《中国档案报》2008年10月20日第三版载,“随着民生档案利用的不断增长,上海市黄浦区档案馆充分挖掘民生档案资源,以优化窗口服务为重点,突破传统接待模式,更快、更准、更有效地做好服务工作。近几年来,档案利用的人次逐年创新高,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日,黄浦区档案馆迎来了今年第10000个查档者,为此,该馆举行了隆重的庆贺仪式。馆领导亲自接待了这位查档者,并向其赠送了《外滩150年完全影录》一书。”一个区档案馆于10月份就迎来了当年度第一万位利用者,这不能不说与档案馆正确服务方向的确立有关。这个利用人次对于一个区级档案馆来说,在前几年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即使在编史修志利用档案的高潮时期也是高不可攀的。
档案工作服务民生就是要在实现档案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及时、更为全面、更为有效的服务,从而为档案事业的健康有序、持续高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范文2
民生档案与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因此加强民生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意义重大。但是当前民生档案建设和管理却存在民生档案管理权不集中、民生档案管理水平低下、民生档案建设与管理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集中民生档案管理权、提高民生档案管理水平、统一民生档案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和标准等措施。所以,必须加强并创新民生档案管理,促进民生工作的有效开展。下文将对民生档案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民生档案工作的概述
1.民生档案工作的内涵
民生档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以及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状况的档案。民生档案是社会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是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解决民生问题不可缺少的原始凭证和重要依据,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档案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民生档案工作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大局,是关注民生、体现民生、改善民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做好民生档案工作,服务人民群众是档案工作者在新时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认认真真做好事关民生的档案工作。
2.民生档案的重点工作
民生档案的工作内容众多,涉及到很多方面,但在工作中要抓重点、分清主次、有先后、有计划地进行,各地要因地制宜,先将与群众最直接、最紧密、最现实的问题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然后再推而广之,覆盖全面。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档案,它涉及农村每个农户和每个农民;二是林权档案,林权制度是我国继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在土地使用制度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林权档案是全面的记录和反映;三是婚姻登记档案,它涉及到每个人的家庭婚姻大事;四是房屋产权登记档案,它事关家庭重要财产关系;五是农村农民、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社会保险档案,是老有所养的有力证明;六是低保及保障房档案,是体现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等等。
二、民生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1.创新能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档案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档案工作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档案基础业务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得到加强;档案部门进一步适应了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拓宽,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意识逐步增强。但是档案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档案管理部门收藏与管理上的矛盾,服务对象的局限性,服务项目的单一性,服务手段的滞后性等。要解决这些新问题,真正使档案工作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开创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2.创新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档案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需要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这也是档案管理所面临的社会性、开放性的必然要求。
3.创新促进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其社会功能的改善和提高,与经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的同时,重点把人的发展摆到档案事业发展的中心位置上来。这就需要我们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把握档案事业发展的规模及方向,着力于提高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最终使档案事业与社会建立起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紧密关系。要实现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目前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创新民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民生档案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改善民生,所以,要高度重视民生档案工作,并且其做好其创新管理工作,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1.实施民生资源的分类管理和规范化管理
对分散在各镇及有关单位的退役士兵、婚姻、独生子女、建房批复、工商歇业、二胎审批等民生档案提前接收进入档案馆集中保管;对交通、社保、水利、教育、土地、城建、民政、教育等系统下属单位民生档案开展规范化建设指导;对动迁安置等暂时不适合进馆的档案实行“数字资源集中共享、档案实体分散存放”的管理模式。目前全市民生档案资源已全面纳入规范化管理。
2.实现民生档案的数字化、电子化查档
根据群众利用需求,优先对利用率高的民生档案开展全文数字化工作,加快了民生档案数字化进程,以便让老百姓在家上网查档案。档案馆馆藏档案和全市进馆单位档案实现全文数字化工作,档案纳入到档案馆智能化查档系统,实现电子登记、身份证识别、原文打印、指纹确认等全程电子化查档。同时整合资源,建立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有效提高了民生档案的利用效率。
3.民生系统的网络共建,实现资源的共同利用
针对老百姓“查档1分钟、路上两小时”的情况,档案部门利用数字资源的网络共享,将档案查阅窗口延伸至各镇便民服务中心,老百姓只要通过身份证就能在“家门口”查阅到自己的相关档案。目前有些乡镇正式启用民生档案基层查阅系统,至年底将实现民生档案基层查阅窗口的全覆盖。同时与民政部门开展合作共建,针对婚姻档案进馆与实时数据更新的矛盾,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开展婚姻档案资源的实时联动,建立起“两个窗口、同一资源”的利用模式,并逐步推广至独生子女、退伍士兵、动迁安置等民生档案领域。
4.创新信息管理
通过采用设置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在计算机硬件环节上阻隔不安全隐患,保证系统运行安全;同时,还要加强对工作流程、文件信息以及信息保管方式的管理,确保信息运转流畅、安全可靠。流程管理是对整个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控和对系统的每一项目或任务的流转、执行情况的跟踪和监控。通常系统管理员负责流程的监控管理,这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的重要保证,因此,档案管理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关注流程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在信息时代,文件信息管理除文件内容之外,更多的是梳理、提炼出机构文件处理流程,将文件处理过程的具体工作环节、内容,纳入工作流程,并对产生的文件信息实施统一管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生档案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民生档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