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变革”造就中国“大好局面”
林兆木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深层次的、开创性的、根本性的。这些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他尤其强调,这些变革所解决的问题是历史本身提出来的,“的党中央勇敢直面时代和实践发展所提出的历史性课题,以超凡魄力和顽强斗争精神力挽狂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动进入,并在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为这五年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从而也才有今天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这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对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发展史上,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永远会记住这个五年。
披荆斩棘的岁月
◆纵观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的大潮初起,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改革洪流打开历史“峡口”,再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国改革开放的浩荡大潮呈现出一浪高过一浪、一潮胜过一潮的壮阔景象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而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富强的中国。”接受《?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回顾过去40年,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2014年8月20日,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在讲话中说:“正是在邓小平同志倡导和支持下,改革大潮汇聚成时代洪流,使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他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如何巩固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的本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进入新阶段。”
“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满怀深情地说:“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纵观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的大潮初起,到1992年初小平南方谈话开启历史性突破的深化改革,再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直至2018年2月十九届三中全会适应发展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中国改革开放的浩荡大潮,在党中央集中部署改革大局的党的关键性重要会议推动下,呈现出一浪高过一浪、一潮胜过一潮的壮阔景象。
“浪逐浪、潮连潮”
第一波:开启历史大潮闸门
??从改革起步到全面改革。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扭转全党工作重心战略转移的重大决策,是这次全会最具标志性的重大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行放权让利的试点。对外开放方面开始迈出两大步,一是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二是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的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改革的全面推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1985年,又分别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外开放扩大到14个沿海城市。
第二波:开创
??从全面改革到深化改革。
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1993年举行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若干问题的决定》,我国围绕建立,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深入进行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投资等领域的改革,为中国经济建设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完善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完善,国务院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及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全面部署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推进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邮政体制改革,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改革;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等。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29年的历史进行总结,强调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008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农村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
第三波: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全面深化改革。
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新阶段。
这次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方案,再次实现了历史性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进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2018年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这些都是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适应发展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着眼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大制度安排,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着力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秘诀
今年3月下旬,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表演讲时说,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坚持了务实和渐进改革这两个关键因素。
在他看来,“务实”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走一边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口气解决所有问题。”比如,依靠基层创新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广大农民获益。再比如,乡镇企业的产权起初并不明晰,但大规模的兴起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形成了广泛的市场竞争,成为地方发展的创业和就业中心。
而“渐进改革”与西方倡导的“休克疗法”形成鲜明对比。斯蒂格利茨说,“一个市场行之有效,不仅是宏观经济问题,很多时候是微观经济问题。因此,变革总体来说是渐进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他认为,正是中国改革推动者们理性地学习和认识了这个动态过程,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激发出了广泛的创新活动,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呈现出连续不断、持续有效的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
“40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的改革道路。”接受《?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高尚全说,“实践充分证明,和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改革开放是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
这位一直从事经济改革研究的学者,介绍了对改革开放关键经验的看法: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十五大、十六大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一步做出创造性的理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推进到新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中国经济改革40年经验,其中一条就是要坚持市场化。坚持市场化,让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物质财富,同时国家的创新创业活力无限焕发,中国经济体量以几何级数增加。
三是灵活运用改革方法,既先行先试、先易后难,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立足于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有机结合起来,选择一定地区或改革领域开展试点,在对试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再对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这种由点而面、先易后难的改革推进方法,既控制了风险,又通过有效的推广机制使成功经验能够迅速普及,成为我国推进改革的重要经验,也是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重要途径。
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和稳定则为深化改革提供良好环境和基本条件。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适时有序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采访中,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田应奎对《?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以巨大的勇气与胆识,破立并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蹄疾步稳、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四梁八柱”基本确立。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在他看来,正是依靠的党中央的使命担当、“风卷红旗过大关”的力挽狂澜,坚决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让人民实实在在地看到并感受到了全面深化改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作用。也由此,在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使党中央的权威和执政党的公信力得到空前提高,让13亿多中国人民的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得到空前提高。
2014年2月7日,主席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至今已经三十五年多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还要继续前进。我们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他阐释说,“当前,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认为,中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从根本上还要靠改革开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到两个月,2014年4月1日,主席在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中再次向世界讲解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观,“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我们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
26年前的1992年早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曾经嘱托全党:“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责任重于泰山。”说,“全党一定要紧密团结起来,敢于担当、埋头苦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断夺取新胜利,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3亿多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正在用行动向改革开放开创者们践行誓言:
“在20世纪赢得了伟大历史性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21世纪赢得更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八个大字的改革金钥匙
◆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八个大字,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开创了,解决了发展道路上两大世界性历史难题,提出并不断破解科学的三个世纪性难题
“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
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号召全党,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
今年以来,多次在重要会议和重大场合阐述“解放思想”的关键作用: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他要求,“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他鼓励“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在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中,他强调,“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他指出,“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
在接受《?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田应奎说,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的优越性。”
“解放思想”
推动改革开放永不停息
1978年12月13日,在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里程碑式的讲话,不仅从拨乱反正的角度,而且更着重从开创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把解放思想鲜明地提到了突出位置。
邓小平明确强调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揭示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实质,“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这篇重要讲话不仅把思想解放的历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而且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田应奎说,这不仅标志着党的正确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重新确立,而且其科学内涵有了新的表述,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八个大字,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开创了。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副教授许如江对《?望》新闻周刊记者说,革命取得胜利之后,进行面临着“两大历史难题”:
难题之一,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而不是在经济文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建设,如何体现的优越性?
难题之二,长期处于实力强大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如何建设?
她说,十月革命一百年来,世界开创者们为破解历史难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在邓小平同志推动下,中国改革开放开创的,第一次系统地破解了这两大世界发展的历史性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掀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大潮。”田应奎说,这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发展了,通过理论和实践上的思想大解放,具体而系统解答了科学不断发展的世纪性难题,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集大成者。”
新考验开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标志着我们面临新的考验,的党中央推出一系列重大措施全面应对各种考验。以党的十九大为全新的历史坐标,中国进入了应对时代考验的新阶段。
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说,“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
经过长期努力,进入了。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国发展迎来了第六次大考验。这既与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一脉相承,又有很大不同,面临诸多新情况新变化:
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起点需要新气象新作为;
二是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乱局中保持定力、在变局中抓住机遇,对我们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我们党执政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发展理念和方式有重大转变,发展水平和要求更高;
四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仍然是中心任务,但需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五是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田应奎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开新局、谱新篇,其根本就在于,在的科学指引下,在全党全军全国全社会推动大规模深刻的思想解放。
接受《?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郑必坚说,只有这样,在坚定而又有耐心的清醒方针指引下一步一步做起来,方能真正击中要害、统领全局,方能有力排除干扰、凝聚人心,方能使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觉醒,并从而在改革开放40年的各个阶段上一以贯之和旗帜鲜明地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在他看来,这样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思想解放不断上台阶,有力带动了改革开放和生产力解放不断上台阶;反过来,改革开放和生产力解放又有力促进了思想再解放。在这样的进程中,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二者结合如此之紧密,党的理论如此之管用、之直接见效于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实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未有。也正是在这样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得以不断迈进新境界。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坚持和发展的基本方略,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对推进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
田应奎认为,这一系统化的思想解放最新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强国新征程,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实践和认识道路。
“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实事求是。”一个多月前,寄语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又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敢闯敢干,大胆实践,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全国改革步伐。”
“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逻辑
◆改革开放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奇迹”的逻辑,是治国理政的逻辑,是改革开放的逻辑
1977年11月,履新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第一站就到金寨县调查。金寨,地处大别山腹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革命战争年代有10万金寨儿女为国捐躯。但当时农村延续的“文革”“左”的政策,将安徽农村经济逼到了崩溃边缘。
据时任省农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周曰礼记述,在金寨燕子河山区,天很冷,走进一户低矮残破的茅屋,万里见锅灶旁一位老人坐在草堆里一动不动,不肯起身握手,最后才知是因为“没裤子穿。天太冷,招架不住,只好蹲在灶台边取暖”。
这一幕顿时让万里泪流满面,“老区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多大的牺牲和贡献啊,可解放后搞了这么多年,老百姓竟家徒四壁,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我们有何颜面对江东父老,问心有愧啊!”随后,安徽全省义无反顾率先进行了包产到户试验。
在接受《?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高尚全说,“在改革的初始动机上,小平同志和当时的改革先行者们首先考虑到的是人民的福祉。”
正如所指出的,“邓小平同志孜孜以求的是增进人民福祉。他多次讲:‘贫穷不是,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要求的。’他领导改革开放和,心中想着的就是最广大人民。”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高尚全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逻辑和辩证法,“改革的目标是人民的福祉,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改革为了人民,人民就有了无限的动力和创造力,就能够调动各方面参与和推动改革的积极性。”
梁家河“山乡之变”的改革“密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段很不平凡的历程,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
2015年9月22日,主席访美期间,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造福中国人民既平凡而又伟大的经历:
“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7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
2015年的春节,他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主席告诉台下的美国朋友,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我们用了30多年时间,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13亿多人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
今年3月24日,在2018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发表演讲,向中国人民和中国改革开放致敬:“中国人民的精神创造力和辛勤工作,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帮助亿万人民脱贫致富,也使得中国的中产阶层快速发展和增长……全球商业界在这里向这些成就致敬,这些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
“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也正是因为造福了人民。”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田应奎向《?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在当代中国,人民是最大的政治,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从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一直到走向2049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就是践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一切由人民来评判”的改革发展观。
人民是改革开放的活力源泉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已经表明,一系列影响重大的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是以基层单位的人民群众创造的具体改革经验为基础的。邓小平曾说过,“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
高尚全认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最关键启示之一,“中国的改革始终注重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党的科学指引、积极推动与充分发挥群众改革创新的自主性、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也因此,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的发展奇迹,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面貌。
2018年2月初,《?望》新闻周刊记者来到万里同志1977年走访过的安徽省金寨县,采访中获悉一组数据,令人感慨难忘:2017年金寨县GDP108亿元,是1978年0.47亿元的230倍;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0098元,是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2元的194倍。
2015年4月24日,踏访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距离燕子河镇一个多小时车程的花石乡大湾村,他和村民们共商脱贫攻坚大计。数据显示,2017年金寨县7318户、26275名贫困人口和17个贫困村实现了脱贫,贫困发生率首次降到个位数。县里的干部告知,预计全县可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中国经济历史性的高增长,成就了史无前例的减贫速度和规模。”今年2月14日,世界银行发布《中国系统性国别诊断》报告说,“从1978年到2014年,以每人每天生活费1.9美元国际购买力平价计,中国的极端贫困发生率由1981年的88.3%大幅降至2013年的1.9%,超过8.5亿中国人摆脱贫困。”
高尚全说,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改善,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持续激发着人民群众投身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无穷的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出大幅度增长态势。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16年的29.3%和32.2%,人民生活从满足于吃饱穿暖转变到更加注重个性和享受的多层次消费。文盲率从1982年的22.8%下降到目前的4.1%,每年有数百万高等院校毕业生跨进伟业。
田应奎说,改革开放40年的启示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要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田应奎向《?望》新闻周刊记者特别强调,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鲜明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践行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坚定不移地践行的历史使命。这犹如黄钟大吕,在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关头,极大地激发着亿万人民的奋进热情。
2015年2月13日,回自己插队时的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在那里,他深情地说,“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我在这里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他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心中始终牵挂着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十八大以来,他的足迹遍及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他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话语掷地有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他告诫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他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逻辑指引下,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棚户区住房改造2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700多万户,上亿人喜迁新居……
同时,强调,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美国的七分之一,排在世界80位左右。中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城乡有7000多万低保人口,还有8500多万残疾人。
这些情况表明,中国人民要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还要继续付出艰苦努力。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是集中力量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为此,在党的十九大上,的党中央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具体部署的同时,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国家的新目标。这一目标描绘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强国的宏伟蓝图,对发展作出战略安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和战略谋划,展现出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兴旺的光明前景。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中国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毫无疑问,“就是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坚定方向不懈求索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主席发表主旨演讲: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坚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既坚持又坚持改革方向,既‘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成功开辟出一条。”
在随后与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中,他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的核心要义:“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现在的大方向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走的道路是,是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走。1982年,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说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出了一条道路。”采访中,中国社科院全国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立胜对《?望》新闻周刊记者说,改革开放之初,“建设有”命题的提出,就明确了当代中国的方向,至今初心不改。
改革开放“淬炼”中国道路
1983年6月18日,邓小平会见参加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在谈到中国建设道路时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是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
经过改革开放持续探索,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的概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建设、政治、先进文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
说:“坚持和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立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并将其提升到全新高度,推进到新境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提出,“经过长期努力,进入了”,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怎样坚持和发展的问题。
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作出了深刻回答;对怎样坚持和发展,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
正是围绕回答这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最新理论成果??得以形成,为坚持和发展、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是实现、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句论断,更受世界瞩目。
“别无选择”
改革开放的40年,经风经雨经波浪,直到今天,中国社会舆论中仍然有一种观点时隐时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完全是市场经济的成功。”言外之意,中国走“另外一条道路”也是可能的。
事实上,二战后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不计其数,但真正保持持续高速发展的国家寥寥无几。在接受《?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分析说,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社会过度消费、资源过度消耗、污染过度排放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的人了。
2010年4月15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就气候问题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采访时非常直白地说,“如果超过十亿的中国公民都采取澳大利亚和美国当前的生活模式,那我们所有人情况都会十分糟糕,地球承担不了。”其背后的含义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走不通,也不会被容许走。
自15世纪末葡萄牙海上帝国崛起以来的500多年里,西方资本主义所追求的生活模式决定了其生存模式,就是通过火炮和资本,一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无限制地抢占更多资源财富,另一方面利用霸权制定一系列规则和制度,保障其能够永远占有“蛋糕”的绝大部分,而不会让资本主义“富国俱乐部”以外的任何国家染指。美国总统特朗普直截了当地将“美国优先”作为国策在全世界推广可视为一个明证。
仅从这个意义上讲,走资本主义生活模式的发展道路,受地球资源条件限制,发展中国家走不通;受既得利益者扼杀,别人也不许走。西方发达国家最多只允许发展中国家以倾销市场和“打工仔”的身份,走附庸式资本主义道路,而不会允许发展中国家分割占有其既得利益而走向发达资本主义道路。
至于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源于后发国家难以从资本主义体系中跨过发达国家预设的发展“高墙”;“修昔底德陷阱”,正是资本主义大国竞争的必然遭遇。这些“陷阱”,无一例外都是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所无法逃避的“历史阴沟”。
胡鞍钢告诉《?望》新闻周刊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句话进一步完善了“”的定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而构成了更加完整的中国道路的深刻内涵,更加彰显了中国道路的重大创新,也显示出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道路不同,尤其是“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规避的是西方文明在掠夺式发展、人的单向度物化和99%与1%的贫富对立等等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关键发展方向上,那些难以克服的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
“在全世界几千个政党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敢于向全世界宣示共同富裕的主张、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胡鞍钢看来,正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坚定不移地走,大大减少了绝对贫困人口,已经使得世界首次逆转了两个世纪“南北大趋异”。
“只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党的十九大上,讲述了改革开放实践得出的重要经验,“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人类文明“大体量”发展样本
4月28日,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参加了由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主办的“2018中国与世界思想对话会”。通过与中方学者、商界人士和高级官员“最为坦诚”的交流,他说:
“一些中国与会者提到了西方国家在投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方面的失败表现。还有中国学者指出,很多西方国家选出的领导人其经验和个人素质并不足以使其担当领导国家的重任,而且许多西方国家的经济也一直难以稳定下来。一位与会者说,苏联解体之后新出现的西式民主国家中有九成已经失败。”
这位西方主流媒体观察家承认,“西方在众多领域的表现的确是难以令人满意的,这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独特模式的信心。”
王立胜说,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开创的,体现了与现代化的普遍性,为人类对更好的现代化道路及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超越传统,道路让人类社会多了一种充满生机和光明的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投以羡慕的眼光,纷纷表示要向中国学习治国理政经验。人们从中国改革开放开创出的越走越宽广的事实中,看到了正成为21世纪科学发展的旗帜。
“中国是人类文明社会的一个‘大体量’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富强、中国道路的成功,直接增强了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丰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选择。”接受《?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学明谈到,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选择了,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大发展的同时,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作出了积极示范。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说,他对中国过去五年改革开放的“成绩单”印象尤其深刻。“中国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一方面证明了自身发展方式的正确性,同时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参考,中国为整个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资借鉴的方式。”
“中国让我们深感钦佩的是,他们探索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今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在北京举行。肯尼亚执政党朱比利党拉斐尔?图朱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的发展揭示了一条基本经验,这就是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肯尼亚需要借鉴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2017年12月12日,美国《华尔街日报》以《西方要面对的现实:中国不会变得“更像我们”》为题刊文称,数十年来,西方政客们总喜欢说,中国最终会像他们一样。这种虚幻的设想,阻碍了西方对于中国问题的真实讨论。现在,“中国正进入一个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西方政客们终于开始以中国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他们希望的样子来看待中国。”
闯关夺隘关键在党
◆ 事实充分证明,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有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才以这样的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201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
10年前的这一天,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重创四川。但中华民族在巨大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和力量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10年过去了,今日的汶川,街道整洁、道路畅通、新房林立,残垣断壁早已被美丽宜居的新景象彻底改变。新西兰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孔思达曾多次到汶川、北川考察灾区重建情况,他说,“如果你不知道那段历史,可能你去汶川、北川都不会觉得十年前这里曾发生过大地震。”
灾难也是检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一个政党的治理能力的“试金石”。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的严峻考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18个省市、10多万建设大军入川援建,创造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重建奇迹。这是彪炳人类救灾史册的罕有范例,更是今日中国砥砺奋进的一个生动见证。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汶川灾后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不断打开新局面。2013~2017年,汶川地震灾区39个重灾县GDP年均增长9.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2%、11%;汶川地震受灾严重的6个市州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从2012年的49.63%提升至2017年的52.88%,提高3.25个百分点。
2018年2月12日,临近春节,来到汶川大地震震中所在地映秀镇,看到1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出了“中国为什么能”的发展真谛:“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的优越性。”
“党是领导一切的”
“,第一个精神实质和内涵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既是在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最深刻的实践总结。”
采访中,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田应奎向《?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40年来,类似汶川大地震这样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关头的诸多案例反复证明,“这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所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在他看来,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旧时的中国,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80年前的1938年,《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首版在上海问世。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书中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作出了20世纪最成功的预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70多年后的2009年,又一位美国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CEO瓦格纳,同样在上海,向时任上海市委常委杨晓渡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敬意,“我这个公司里,工作最好的是共产党员,秩序最好的是有党组织的车间。”他说,“希望公司里共产党员多一点,希望党组织能够多一点。”
中国共产党97年不平凡的历程,充满着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付出与收获,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充分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无比正确的抉择。
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有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才以这样的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高度自觉、坚定不移,决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田应奎说。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明确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让我们做一天中国”
3月1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发表一份报告说,尽管要达到国际空气质量标准,中国还要走很长一段路,但研究表明“中国正在打赢空气污染治理战”。对2013~2017年中国200多个监测站的每日数据分析显示,短短四年间,中国城市PM2.5的平均水平下降了32%。“这样的削减持续下去可以使中国公民平均寿命增加2.4年。”
其中,北京市下降了35%,而作为2015年中国污染最严重的保定市则下降了38%。该研究所经济学家迈克尔?格林斯通说,“历史上我们还没有发现过其他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期内这样大幅减少污染的案例。这太了不起了。”
美国彭博新闻社发出的一则报道给出了另一个全球视角:“中国对太阳能的旺盛需求,促使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接近历史最高纪录。”彭博能源财经的数据显示,2017年约3335亿美元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和尖端电力技术领域,其中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投入了1330亿美元,占全球的44%。短短五年间,中国从全球最主要的化石能源消费国转型成为全球清洁能源的“领跑者”。
十年前,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与通用电气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弗里?伊梅尔特进行过一场对话。伊梅尔特说他准备把通用电气的生产线导向清洁能源技术,顺便聊起政府怎样才能建立一套理想的机制来刺激市场和提高能源效率,并感叹道:“为什么美国就没有一个实施合理政策来规范能源市场的政府呢?”
伊梅尔特认为,一旦商业组织得到了明确、持久、长期的价格信号,清楚了解清洁能源在国内市场上的发展方向,以及国家将实施的一系列鼓励节约能源的制度和激励政策,商机便会清晰地浮现。“作为投资者,归根结底,他们就是想要这样一个持久明确的政策,以便下大赌注。”听到此处,弗里德曼突然“脑中闪出一个古怪的想法:要是……要是美国能做一天中国有多好!”
他说,这样的议题若换在西方国家讨论和执行,恐怕要花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这就是我希望美国能做一天中国的原因。在这一天里,我们可以制定所有正确的法律规章,以及一切有利于建立清洁能源系统的标准,克服西方制度最差的部分??难以迅速作出重大的正确决策。”
十年过去了,伊梅尔特和弗里德曼看到的结果是:今年2月初,国际能源署发布石油月报,2018年美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其日产量将超过1000万桶,反超位居首位的俄罗斯。也就是说,时隔40多年,美国再次成了全球最大的产油国。
采访中,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朱云汉对《?望》新闻周刊记者说,现在,西方学者发现不能再轻易否认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成果,中国在承办北京奥运会、处理汶川大地震灾难、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所展现的统筹兼顾能力,已经举世公认。相反,西方国家政府已无法那么快速有效地应对危机、迎接挑战了。
“这让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体制感到困惑,中国改革开放如何用那么短时间完成欧美社会数百年的工业化过程?”朱云汉说,“让美国做一天中国”,虽然是弗里德曼半认真半开玩笑的话,但也已经透露出他认识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
“中国发展成就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长期跟踪研究中国政治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在我做研究时,会考察不同国家的经验。我发现如果中国做不到的话,其他任何国家都做不到。人们在观察中国时往往忽略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党,拥有八千多万党员,遍布整个国家。中国共产党就像是一部大型机器,尤其是中国领导层非常高效,可以制定、部署、调动以及执行各项政策。”他说,在欧洲国家以及美国,那里当然也有许多聪明睿智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国家发生了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加以应对,但问题在于,他们没有高效的政府。“就像福山先生所说的那样,他们国内有反对党,各个政党相互否决对方的提议,无法做出高效的决定,更不要说贯彻执行了。”
接受《?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倪宁灵(Nele Noesselt)则从十九大报告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所在,“这像一份宣言书。中共会根据国际国内新环境、新形势作出正确的调整。”
她说,自己特别留意到,十九大报告提到的“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向执政党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怎么坚持和发展。”在她看来,这表明“中共在自觉地实现自身现代化,对中国社会的期待做出反应,对人民的需求做出反应。这是非常重要的。”
意大利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费尔迪南多?费罗奇同样对这份报告充满兴趣。“我认为,十九大报告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很强大、很坚定,同时获得了人民广泛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对于党中央权威的强调,在过去、当前乃至将来都是中国在稳定环境下获得发展的关键前提。事实上,确立这样的领导地位,对于中国在稳定的环境下获得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中国实现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并在政策实施上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为中国追求和实现远大目标提供了巨大的力量和能量。”同样身处发展中大国的印度观察家基金会主席苏廷德拉?库尔卡尼看得更清楚:“现在许多西方国家,他们都在与自己内部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作斗争。因此,他们的国家精力是分崩离析的。在中国,由于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国家精力得到了引导,用于实现远大目标。这就是制度性区别。”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为此,他号召全党,“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前不久,美国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公布的一份2018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在其调查的28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民众最信任的是政府,信任度高达84%,在高学历和中高收入群体中更高达89%。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最本质的特征”与“”共同载入宪法。这是在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选择。
发展的跃升
◆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引领和指导发展实践。每一次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创新和完善,都推动了的新跨越
“如果从2018年的角度回看中国,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可持续发展的范例,多年以来一直在不断地向前发展。”2018年4月24日,西班牙前首相费利佩?冈萨雷斯在《参考消息》上撰文回忆说:
“1985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国。当时见到了邓小平,在交谈中他给我讲了他构想中的改革。七八年后,我亲眼见到,邓小平预想的中国改革实现了……(现在)中国不仅成了一个工业社会,同时在技术方面也成了技术强国和一个技术社会。中国国内的社会得到了发展,而且在国际社会也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
采访中,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田应奎向《?望》新闻周刊记者阐释了这背后的中国智慧,“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引领和指导发展实践。”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每一次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创新和完善,都推动了的新跨越。”
“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深化
1992年1月29日,邓小平南方之行途经广东顺德视察并发表谈话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中国改革开放著名论断随即响彻大江南北,至今被亿万中国人民铭记。
受此激励的顺德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实现着跨越式发展,从当初创立了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到率先探索出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顺德模式”,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享誉中外的“广东四小虎”。
然而,采访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GDP高速发展也曾给顺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烦恼。尤其是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顺德村级工业园,呈现“规模大、布局散、产出低、污染重、隐患多、利益杂、改造难”的顽症,靓丽的GDP增长数据已经难掩顺德发展“小、散、乱”的局促、踉跄和难以为继。
顺德发展中的困境,事实上折射出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探索开辟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
2012年12月初,十八大之后第一次地方考察调研,就来到了得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在深圳莲花山公园,他向伫立在山顶的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并发表讲话说,“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沿着二十年前小平南方视察的路线,一路上反复强调,“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提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要求“坚定不移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推动科学发展增添新动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发展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引领新一轮改革开放
在田应奎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着眼新的发展实践,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特别是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鲜明地提出了五大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共享是的本质要求。坚持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2015年11月,在关于《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阐释说,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他强调,这五大发展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中国正在迈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采访中,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向《?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党情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执政理念,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共识、政治纲领,成为指导全党全军全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
过去五年来,顺德也成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受益者。2017年,GDP达到3059.3亿元,增长8.5%,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一,九次获评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拥有28个国家级品牌,培育了家电、机械装备两个产值超两千亿产业集群,崛起了美的、碧桂园2家世界500强企业和39家规模超10亿元的民营骨干企业,涌现出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影响力的“隐形冠军”企业……“制造智能化、创新全球化、发展绿色化”的现代化顺德正在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探路者。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实现了“开门红”。在新发展理念引导下多年期待的均衡发展、动力转换开始积极显现,中国经济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增强,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点尤为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8年到2017年,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了105.7%,超过100%。内需当中,最终消费支出是第一拉动力,成为最大引擎。今年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77.8%,去年全年是58.8%。最终消费支出已经连续第五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2017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12%,超过了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研发投入总量居世界第2位;中国创新指数全球排名第22位,创新方面已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的领头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了30%;中国“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转变,目前有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资源……
“可以说我国经济活力、动力、潜力的不断释放,使我国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采访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基于五大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全方位,目前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平台已经形成。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和组织方式已发生质变。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创举。
“奋斗者的时代”
◆“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深情地说,“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单是中国人民惊人的创造能力,还有中国人民不知疲倦地勤奋工作。
常让人忽略的“世界第一”
在YouTube网站上,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格雷厄姆?艾利森“惊奇地”观看了2015年北京三元桥修复工程视频,“三元桥的修复工程花费了多长时间呢?43小时。”
他大发感慨,“在过去的10年内,美国在旧金山和洛杉矶间计划修建一条500英里的高速铁路。这条铁路本来预计在2017年完成施工,但是相关负责人宣布将在2029年完成施工。很多人都觉得这条铁路已经没办法建成了。那么这10年内,中国建成多少已经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呢?2.5万公里。”
这位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首任院长在《波士顿环球报》上撰文说,“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经济的报道爱用的词是‘减缓’。很少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跟谁比在减缓?美国媒体描述我们的经济表现时喜欢用的一个词是‘复苏’。尽管在‘减缓’,中国经济目前的增长速度仍是美国的三倍。”
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容易被忽略的是中国人民的勤劳。
去年底,美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组世界各国劳动参与率的数据,中国在劳动总量和劳动参与率上,赫然位列世界第一。所谓劳动总量,就是所有工作的人的工作时间的总和。所谓劳动参与率,就是参加工作的人占全体人口的百分比。
中国的劳动参与率达到76%。也就是说,在中国,只有24%的人不工作,这些人里面还包括老人、孩子和学生。相比之下,美国65%、日本58%、印度55%。尤其是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近70%,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女性,甚至超过法国男性62%的劳动参与率。
中国人如此勤奋的结果就是,中国人在劳动力和人才资源上,震撼了全世界。尤其与人口规模和中国差不多的印度相比,中国的劳动力是印度的1.7倍。与美国相比,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2倍,劳动力是美国的5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对此感叹道:“中国人的勤奋,令世界惊叹和汗颜。”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所讲的这段话,是对西方观察者的疑问的最好回答。
“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2年11月29日,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深情阐述中国梦,其中特别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13亿多中国人特别是89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状态和战斗作风。五年多来,中国人民在实干的风气中不断前行。
2013年4月,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
同年5月,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他谆谆教导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阐释改革先行者们的改革精神时说,“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这也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谛。”
“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在2017新年贺词中,再次吹响了全民实干的号角,“撸起袖子加油干”七个字也成为2017年奋进中的中国最生动的注脚。
“是奋斗者的时代”
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田应奎告诉《?望》新闻周刊记者,回首过去90多年来的岁月征程,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是一次次战斗累积而成,改革开放和伟大事业的开创是一次次勇于探索而来,“历史实践一再证明,只有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踏实肯干,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够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人民群众才能够得到最大的幸福。”
事实上,这是中国能够如此快速发展的根本动能。对此,有一位海外归来的经济学家曾对本刊记者谈到,“中国当然有前途,中国经济肯定要发展,这还用说吗?世界上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每个人都急切地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此,面对过去25年内世界最大的地缘政治事件是什么的提问,格雷厄姆?艾利森毫不犹疑地给出答案,“中国的崛起!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发展得如此快速,发展到如此高度。对于中国的崛起,我想引用捷克前总统哈维尔的话: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以至于我们连震惊的时间都没有。”
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再次强调“是奋斗者的时代”:“今天,我还要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
“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他还引用马克思名言寄语中国人民,“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中国需要世界 世界需要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验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自身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同时又通过自身发展为世界进步贡献力量……计利当计天下利。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不能独善其身,而应该兼济天下,因为幸福不应该是一个独立单元的享受,而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感受。”
“40年前,当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很多菲律宾人担心中国可能会成为市场的竞争对手。”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接受媒体采访时回顾说:“那时候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中国有自己的模式。现在40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中国并没有成为竞争对手,反而成为了伙伴,她是市场贡献者、是资金和技术的提供者。”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自身的日益繁荣强大,使中国有能力也有责任为世界作出贡献。接受《?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叶自成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主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完善和深化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化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通过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走出了一条外交新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高。”
眼下,世界科技高速发展正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但让人难以释怀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欧盟委员会委托的一项调查显示,2016年,全球遭受饥饿或饥饿威胁的人口数量同比增幅超过1/3,全球共有1.08亿人吃不饱或正在迅速吃光余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超过2.5亿儿童因贫困、战争或危机失去受教育机会……
关怀人类发展进步和前途命运的人们有理由发问: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我们该怎么办?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但是和平与发展的任务至今远未完成,人类前进的道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4月11日,主席在集体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现任和候任理事时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验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自身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同时又通过自身发展为世界进步贡献力量。”
“计利当计天下利。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不能独善其身,而应该兼济天下,因为幸福不应该是一个独立单元的享受,而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感受。”主席说,“我们不能忽视南北差异,不能忘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减贫目标,不能违背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承诺。各国都应该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放眼全球发展,进一步扩展合作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世界分享中国机遇中国经验
2月22日,BBC网站刊发了一篇讲述中国助力非洲女性改变命运故事的报道,“2011年,20岁出头的贝扎生活在埃塞俄比亚一个贫瘠村落。一天,听说附近中国人修路需要人手帮厨,她经人介绍得到了这份工作。工资虽然低,可对她这样仅靠务农、很多人一天只有一顿饭吃的家庭来说,工作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埃塞俄比亚在上世纪80年代饱受战乱、饥荒之苦,一张传遍全球的儿童皮包骨头、奄奄一息的新闻照片,至今还深深印在很多人的脑海。近年来,这个居“非洲之角”中心位置的国家经济连续多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这种经济变化对像贝扎这样的埃国妇女生活产生了重大改变。
这篇报道说,“经过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成为埃塞俄比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和第一大工程承包方。中埃经济关系如此密切,埃塞俄比亚人将中国人称为‘埃塞俄比亚的第87个民族’。”
“中非经贸往来一个直接结果,是开始改变和影响到了非洲女性的基本生活,给她们创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她们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索马里籍教师和丹(Hodan Osman Abdi)博士告诉《?望》新闻周刊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洲女性有了自己的收入,变得自主自立,有能力决定自己命运,有了更多自我发展机会。
3月8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记者会上宣布,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于今年9月在北京举行。他说,峰会将聚焦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共筑中非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与非盟《2063年议程》对接,与非洲各国发展战略对接,“让中非合作插上‘一带一路’的强劲翅膀,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前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中国是全球治理的重要支柱”。
4月8日,主席在会见古特雷斯时说,不论是国内治理、还是全球治理,都要以人民的获得为目标,要不断为民众提供信心和稳定预期。前进的动力要在改革中寻找,要从创新中挖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习主席强调,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愿同世界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和经验,但绝不会将自己的道路、模式、理论强加于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情怀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天下情怀,主张万邦协和、天下大同,憧憬“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这是中华文明的价值主张,这是中华文明的魅力所在。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执行院长刘建飞告诉《?望》新闻周刊记者,中国共产党人更是拥有浓烈的世界情怀,要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从人类发展进步的大视野来看,当代中国对人类的最大贡献莫过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发展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在他看来,进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对当前“世界之乱”的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期待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也有意愿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这种贡献和使命,首先体现在引领世界的先进理念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全面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创造性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主席以世界胸怀和全球视野,统筹谋划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合作,中国已经同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2017年5月在北京召开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140多个国家的高级代表和80多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参加,形成各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共识。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近几年,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2014年北京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6年G20领导人杭州峰会、2017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017年5月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9月厦门金砖第九次会晤……主席发出的中国倡议越来越多地上升为国际共识,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转化成了国际行动。
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一系列大主张、大手笔、大举措、大战略,“充分体现了主席将中国发展与全球发展相统一的人类情怀、大国担当,对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产生了越来越强的吸引力、感召力。”刘建飞说。
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在同一年连续四次载入联合国六项决议,昭示着主席创造性提出的这一符合时代潮流又切合当今世界现实、能够被世界多数国家和人民接受的理念,获得国际广泛认同,正在全球凝聚起越来越磅礴的和平发展力量。
“中国的经验对全人类非常重要”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暮年对中国发展产生浓厚兴趣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易成本理论提出者罗纳德?科斯,以98岁的高龄倡议并在那一年的7月14日主持召开了“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他发言说,“我是一个出生于1910年的老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许多事情,深知中国前途远大,深知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中国的经验对全人类非常重要!”
他向来自中国的客人和学生们发出感慨,“我今年98岁,垂垂老矣,不知道还能够活多久,随时都可能离你们而去。希望在你们,希望在中国。我相信你们是不会让我失望的!”
十年后的4月10日,主席站在博鳌亚洲论坛演讲台上说: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天道酬勤,春华秋实。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充分显示了13亿多人民作为国家主人和真正英雄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主席引用《荀子?天论》开篇所语“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告诉世人: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
全面深化改革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人民只会为人类文明不断带来希望。
因为,改革开放是人民的传奇。
编后语
追梦不止
◆从“四个现代化”目标,到“三步走”战略目标,再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直至“两个阶段”战略安排,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伟大的梦想者,更是科学的规划者、无畏的实践者、坚定的改革者、成功的“自我实现者”
“我们这个国家建设起来,是一个伟大的,将完全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被人家看不起的那种情况,倒霉的那种情况,而且会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美国。”1956年8月30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说,这是一种责任,“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
1988年,邓小平会见外国友人时说道:“我们中国要用本世纪末期的20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50年,共70年的时间,努力向世界证明优于资本主义。”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出的召唤,“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梦想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1964年毛泽东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到1987年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再到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2012年11月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直至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强国”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伟大的梦想者,更是科学的规划者、无畏的实践者、坚定的改革者、成功的“自我实现者”。
回首新中国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奋斗历程,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向《?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能力前所未有。人们可以发现,这些目标都能如期甚至提前实现。其特点是每隔五年,即五年计划或规划,上一个大台阶,每隔十年,现代化的进程迈出一大步。“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强国合力”塑造“旧邦新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创新能力尤其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胡鞍钢说,通过对比就能发现,中国的创新是全面创新,早已超越了熊彼特所定义的企业家创新。“即使是企业家创新,中国的企业家人数也大大超过美国、欧盟、日本的总和。中国还有8500多万科技人力资源(超过德国总人口)的科技创新,7.7亿就业人员的创新,也超过了欧美日就业总人数。”
胡鞍钢特别强调,这其中,最重要的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创新能力,这反映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方面。”
在他看来,由此可以形成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中国共产党带领和促进人民就业创新、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构成了最大的创新主体,能在这场公开的激烈的全球国家创新竞赛中,带领人民迎头赶上、后来居上。”
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动情地说,“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先人们早就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说,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
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定下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强国”的总目标,同时提出了人才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以及世界一流军队的多项目标。
胡鞍钢说,这些都是同目标??强国目标、同方略??强国方略、同方向??2050中国、同步骤??分两阶段、同动力??创新驱动,构成中国独特的“强国合力”“优势合力”。
强国时代六大基础
“改革开放40年是富民兴国的黄金40年,也是奠定强国基础的关键40年。中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标志着开启了‘强起来’的强国。”胡鞍钢认为,正如所言“中国要变成一个强国,各方面都要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开放开启强国,扎扎实实地实现以下几大基础性强国目标:
第一,迈向世界经济强国行列。1978年改革开放至2016年,中国GDP年均增速达9.6%。2017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2016年中国已经提前四年实现了“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2017年中国提前三年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正加速向现代化经济强国迈进。
第二,迈向世界制造业强国行列。进入21世纪,中国工业化加速推进,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制造业国、制成品出口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国。我国制造业将与信息化、互联网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向质量增长、中高端增长、国内外制造为主增长转变。
第三,迈向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到2020年,我国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到那时,我国从事研发全时当量达到550万人年,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科学家和工程师总量相当于美国的1.67倍。同时,中国专利与基础专利先后超过美国和日本,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超过美国,中国国际科学论文被引次数上升为第二位;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创新型国家,为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奠定基础。
第四,迈向世界人力资源强国与人才强国行列。到202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0.8年,中国总人力资本(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美国4倍左右,其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将从2015年的3.8亿人,提升至2020年的突破4亿人,超过美国总人口(约3.4亿人),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从人才角度看,到2020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将超过1.8亿人,超过美国劳动力总量(约1.7亿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1/3,市场主体登记户达到1亿户,中国高等教育人口(指大专及以上人口)将从2015年的1.7亿人提高到2020年的超过2亿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人才强国。
第五,迈向企业强国行列。2017年度《财富》世界500强公司名单,中国共有115家,仅次于美国的132家,远超排名第三的日本的51家。其中,全球6家互联网服务大公司亚马逊、Alphabet、Facebook、京东、阿里巴巴、腾讯,中美各占一半。预计到2020年左右,世界500强的“中国兵团”数量将基本达到或超过美国。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与美国企业差距不断缩小。
第六,积极建设文化强国。目前,我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规模、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规模相当于美国的4倍以上;有线广播电视用户突破3.3亿户,相当于美国的4倍之多;主要文化产品和服务如电视剧播出数、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录音制品、录像制品、图书总印数、期刊总印数、报纸总印数、电子出版物等及消费人口居世界首位,文化强国奠定了国家富强的软实力基础。
奋进高质量现代化中国
全面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采访中,经济学家贾康告诉《?望》新闻周刊记者,中国的改革是“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长跑,“我们尚在半途,前瞻前行之路,可谓任重道远。”他一口气说出了六方面的挑战:
一是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但如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打造升级版,尚待解决;
二是改革启动了使许多人受益的创富运动,但如何很好地普惠于全体社会成员,尚待解决;
三是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还存在难题尚待解决;
四是改革必须形成充分的正向激励,但如何有效地矫正“市场失灵”仍尚待解决;
五是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势头形成之后如何很好地调节个人、区域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效推进“共富”进程,尚待解决;
六是政府积极运用产业政策、技术经济政策以更好、更有作为地发挥其职能作用确有必要,但如何防止行政权力对正常市场机制的干扰,尚待解决,等等。
他说,我们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是新兴经济体的领头雁,但是在总体综合评判上,“美国仍然是高居于发达国家、现代经济体前列的世界头号强国,中国还是一个表现着追赶的特征,并在个别领域领先世界、走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经济体。”
正因此,在全球发展竞争格局日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态势下,“中国只有把自己对冲种种下行因素的上行因素发挥出来,让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充分共享,让改革和创新所焕发的新动能开创出创新型国家,并在节能降耗等方面实质性大幅前行等等,这样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够真正赶超或引领。”
“这是一个需要坚韧不拔毅力才能完成的严峻、长期、历史性的中长跑。”贾康说,中国实现全面的现代化一个质的新挑战,“具有关键性、决定性意义的是高质量发展,认识和评价这种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升到整个民众所认同的、带有幸福感和人文评判特征的,以及其他相关文明因素相融合的一种综合考量。”
这是中国人民将要持续创造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