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市今天地震最新消息,琼海市历史上地震统计及地震带分布图
地震安全小知识是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学习的,当地震来临时学会一些自救办法或许能免于一些伤害。本文小编带你一起了解关于琼海市地震的相关信息,其中包括琼海市地理位置、琼海市历史上的地震、琼海市地震带分布图以及琼海市地震安全预防小知识,希望本地对你有帮助。
一、琼海市地理位置和简介
琼海位于海南省东部,万泉河中下游,地处东经110°7 ′5”~40′50" ,北纬18°58′50"~19°28′35"。全市总面积1710平方公里,北距海口市78公里,南距万宁市60公里,三亚市163公里,西连定安、屯昌县,东濒文昌清澜港。
二、琼海市历史上的地震
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和近代仪器记录,自1466年至1990年,海南境内共发生了31次4.8级以上地震,1969年至1990年共发生26次3.0级以上地震。历史上,海南省破坏性地震大部分分布在琼北地区。其中面波震级6级以上地震有20次,最大的为1605年琼山塔市7.5级地震,造成陆陷成海,沉没七十二个村庄,对琼北城镇及其邻近地区造成了极为惨重的人员伤亡和房屋破坏,震中烈度达十度,是华南区烈度最高的地震。邻近地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广东、广西、湖南等一些地区也受到这次地震的影响。
海南岛最早强震记录记载为1524年3月21日琼海东部近海5级地震,最大为1605年7月13日琼山7.5级地震。若只计主震不计余震,则到1990年底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计l0次,最早的有感地震为1466年琼山地震,到1990年底共记载70余次有感地震(不计余震)。自1969年底以来,海南岛建有现代地震测震台网,到1990年底共记录地震900余次,其中3级以上地震55个,4级以上地震4个,最大为1969年12月20日陵水东南50千米海域5.2级地震。
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东起福建省沿海,西止北部湾海域,而海南岛正处于该地震带的西南端,海南岛北部存在发生强震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性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时间分布表现为平静与活跃的起伏交替。 海南岛及近海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也不均匀,陆地5级以上破坏性强震主要分布在琼东北。在附近海域中首先也是琼东北海域,其次是琼东南的大陆坡和琼西南的北部湾盆地边缘等地。总的格局是北强南弱,东强西弱。
科技工作者指出,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最大难题之一。我国经三十多年地震预报的实践表明仅在有利的条件下,对某些地震可以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虚报、漏报是难以避免的,主要原因:一是对震源深处的直接探测相当困难,近几十年来几乎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对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尚在探索之中;二是观测到前兆现象与地震关系的不确定性或复杂性,即不但没有一种异常现象在任何地震前都一定出现,而且也没有一种异常现象一旦出现之后就必然发生地震;三是在已布设的前兆网强震重复期较长,即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机会较少。这些情况表明地震预报的探索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
三、琼海市地震带分布图
四、地震来临注意事项和应急小知识
1、动物异常
如果发现鸡鸭,猫狗一同出现不安的情况那么这就有可能是地震来临之时。因为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感到地震灾害的发生。主要表现为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冬眠蟾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2、地下水异常
地震发生之前,河水,井水等地下水会大幅度下降。另外,还有水温变化、翻花、冒泡、打旋、发浑、变色和变味等。震例资料表明,一般地下水异常现象大多集中在临震前的几天之内出现,尤以震前一至二天更为集中,除水位大幅度升降外,其它变化如发浑、变色、变味、冒泡、打旋等也较为激烈。但是,一个7级以上大地震之前一、二个月,甚至几个月、一年左右,地下水就出现异常,往往还会出现几起几落的现象。
3、地光
地光是由于地震活动而产生的发光现象。通常地光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地震马上就要发生了。大多数地光现象几乎与地震同时出现,但也有在震前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如唐山大地震的地光一般出现在震前六小时到大震发生的瞬间,并以临震前十多分钟出现的最多。地光的形状有带状光、条状闪光、片状闪光、球状光、火状光、柱状光等,五光十色,兰、红、白、黄、橙、绿等色样样俱全,此外,还可能出现少见的复合色,如银兰色、白紫色、绿青色等。观察地光时,要特别注意与灯光、电弧光、城市上空的反射光、磷光、闪电、焰火等现象的区分。
4、地声
地声是地震之前发自地下的一种响声。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几十天,震前数分钟出现者居多,是一种临震信号。人们听到的地震之声有机器轰隆声、拖拉机声、雷声、炮声、鼓声、撕布声、狂风呼啸声等。利用地声防抗地震,关键一条是要将其与风声、雨声、雷声及拖拉机、飞机、汽车等轰鸣声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