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海洋大学湖南高考录取分数线多少分
1、2022年湖南高考历史(历史+不限)类考生上广东海洋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23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5868名,招生录取人数为2人;
2、2022年湖南高考历史(历史+不限)类考生上广东海洋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24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5427名,招生录取人数为4人;
3、2021年湖南高考历史(历史+思想政治)类考生上广东海洋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35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6190名,招生录取人数为1人;
4、2021年湖南高考历史(历史+不限)类考生上广东海洋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49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1132名,招生录取人数为2人;
5、2022年湖南高考物理(物理+(化学或生物))类考生上广东海洋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12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60558名,招生录取人数为2人;
二、广东海洋大学在湖南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广东海洋大学在湖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 年份 | 科目类型 | 选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招生人数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湖南 | 2022 | 历史 | 历史+不限 | 本科 | 2 | 523 | 15868 | 省政府 |
湖南 | 2022 | 历史 | 历史+不限 | 本科 | 4 | 524 | 15427 | 省政府 |
湖南 | 2022 | 历史 | 历史+(思想政治或地理) | 本科 | 3 | 529 | 13551 | 省政府 |
湖南 | 2022 | 历史 | 历史+思想政治 | 本科 | 1 | 537 | 10961 | 省政府 |
湖南 | 2022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7 | 492 | 79375 | 省政府 |
湖南 | 2022 | 物理 | 物理+化学 | 本科 | 4 | 497 | 74392 | 省政府 |
湖南 | 2022 | 物理 | 物理+化学和生物 | 本科 | 5 | 497 | 74392 | 省政府 |
湖南 | 2022 | 物理 | 物理+化学 | 本科 | 3 | 502 | 69596 | 省政府 |
湖南 | 2022 | 物理 | 物理+(化学或生物) | 本科 | 9 | 503 | 68704 | 省政府 |
湖南 | 2022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9 | 509 | 63199 | 省政府 |
湖南 | 2022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 | 510 | 62327 | 省政府 |
湖南 | 2022 | 物理 | 物理+(化学或生物) | 本科 | 2 | 512 | 60558 | 省政府 |
2、2021年广东海洋大学在湖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 年份 | 科目类型 | 选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招生人数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湖南 | 2021 | 历史 | 历史+思想政治 | 本科 | 1 | 535 | 16190 | 省政府 |
湖南 | 2021 | 历史 | 历史+(思想政治或地理) | 本科 | 3 | 541 | 13864 | 省政府 |
湖南 | 2021 | 历史 | 历史+不限 | 本科 | 2 | 549 | 11132 | 省政府 |
湖南 | 2021 | 物理 | 物理+化学和生物 | 本科 | 5 | 517 | 66112 | 省政府 |
湖南 | 2021 | 物理 | 物理+(化学或生物) | 本科 | 4 | 518 | 65197 | 省政府 |
湖南 | 2021 | 物理 | 物理+化学 | 本科 | 4 | 519 | 64234 | 省政府 |
湖南 | 2021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10 | 521 | 62457 | 省政府 |
湖南 | 2021 | 物理 | 物理+化学 | 本科 | 2 | 523 | 60723 | 省政府 |
湖南 | 2021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7 | 527 | 57303 | 省政府 |
湖南 | 2021 | 物理 | 物理+(化学或生物) | 本科 | 4 | 528 | 56475 | 省政府 |
3、2020年广东海洋大学在湖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 年份 | 科目类型 | 选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招生人数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湖南 | 2020 | 理科 | - | 本二 | 23 | 508 | 73062 | 省政府 |
湖南 | 2020 | 文科 | - | 本二 | 4 | 549 | 20101 | 省政府 |
三、广东海洋大学2023年最新学校简介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是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学位授权体系的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35年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她是广东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端,几经迁徙之后升格发展成农业部直属的湛江水产学院。1997年1月,由具有62年办学历史的湛江水产学院和39年办学历史的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实质性合并组建湛江海洋大学。2001年12月,湛江气象学校并入湛江海洋大学。2005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学校在祖国大陆南端两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湛江市和阳江市办学,校园环境优美,依山伴水,绿树长青,鸟语花香,是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3.5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1.2万人。位于湛江市的湖光校区(校本部)、霞山校区、海滨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892亩,分别位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光岩世界地质公园东侧、霞山区解放东路40号、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滨大道中5号。设有水产学院、海洋与气象学院、食品科技学院、滨海农业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海洋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海运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法政学院、外国语学院、中歌艺术学院、体育与休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学院。位于阳江市的阳江校区总规划用地面积3500亩,首期建设项目用地512亩(2021年6月已建成),位于阳江市江城区罗琴路1号,西靠阳江八景之一的罗琴山,南临风景优美的石河水库。设有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等5个学院。学校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坚韧不拔 自强不息”的海大精神,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战略,立足广东,面向南海,辐射全国,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海洋大学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中心、师资建设为关键、教育质量为生命线,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富有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行业精英,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华南地区海洋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一直得到党和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1997年1月原杨尚昆在为海洋大学校牌揭幕时高兴地说:我们国家很需要这样一所大学。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李长春、张德江和汪洋均对海大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寄予厚望。2014年11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莅校视察时指出,广东海洋大学要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强化内涵发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办一流学科、一本院校,努力建设高水平海洋大学。2018年5月,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湛江调研时指出,湛江还有广东海洋大学等科技研发力量,在海洋资源创新开发方面独具优势,要用好这些重要创新平台,把它们作为创新发展的主阵地,打造成为创新发展主引擎,为湛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新动力。学科专业齐全。学校现有“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三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和6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水产一级学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被列为“攀峰重点学科”,海洋科学一级学科被列为“优势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3个二级学科被列为“特色重点学科”。有“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海洋科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共14个领域);“水产”“海洋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分别为第6、9、24名,广东排名分别为第1、2、3名。有81个本科专业,其中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15个广东省特色专业、2个广东省名牌专业、1个广东省重点专业、9个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个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192人,其中专任教师1567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762人、博士学位者605人;博士生导师79人、硕士生导师339人;特聘院士2人;双聘院士1人;入选中科院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珠江学者1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