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大全

公司员工观看时代楷模陈俊武观后感心得(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04:45:26

2019时代楷模陈俊武事迹学习心得

“虽然与陈院士的技术水平比,我们还相差甚远,但作为装置生产人员,要学习他对技术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时刻把技术创新放在脑海,在生产中解决难题,不断提升装置效率。”金陵石化1号催化装置书记徐刚林在学习陈俊武事迹体会。

3月15日,金陵石化炼油二部1号催化会议室,PPT荧幕上播放着陈俊武院士的先进事迹。员工讨论如何紧跟前辈、做的催化人。

“人生几十年如一日,陈老是‘90’后的人了,还一直在不断前行,我们在技术道路上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年轻人一定要踏实走好每一步,把技术创新作为终身的追求。”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孙同根感言。

大家的言辞里充满对陈俊武院士的敬意,表示不但要把催化装置开稳开好,还要不断改进创新,让装置运行有新突破,做的催化人。

学习陈俊武,做有担当的年轻人

陈老1927年出生,如今已是92的高龄。耄耋之年,他还指导甲醇制烯烃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时,和年轻人一样上班加班,先后8次到陕西华县甲醇制烯烃工业试验现场了解情况,坚持走遍装置的各个部位。

“我今后主要干三件事:著书、立说、育人。”他考虑的不是该如何享受退休生活,而是在想自己为推动炼油工业发展再做些什么。

“学习陈老的这种担当精神,做有作为的轻年人,为创世界一流的能源化工公司做贡献。”这是近期金陵石化各单位集中学习陈老事迹后,年轻人发出的普遍声音。

烷基苯厂年轻人表示,立足岗位,为公司工厂发展添动力,立新功,建真言献良策,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保障安全生产、推动科学进步和创新发展的动力。

炼油一部年轻人表示,学习陈老的担当和奉献精神,不断用新知识武装头脑,提高专业能力,在本职岗位上创出新业绩,做有作为的年轻人,为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献力。

学习陈俊武,做精细严谨的操作工

几十年来,陈俊武总是背着一个小包,里面除了装上资料、图纸,还有一沓纸片。勤做笔记、随时计算,是他从大学时代就养成的习惯。

他说,工程人员一定要用数据说话。常年扎根一线,泡在施工现场,坚持数据说话,是陈老的一贯作风。作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他从不以权威、专家自诩,总是用科学的理论去解释,坚持从实践中寻找答案。

金陵石化职工表示,陈俊武院士的这种精细严谨、精益求精的作风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值得大家认真反思和好好学习。

没有真实数据的支撑,做工作就会虚,做安全不可靠,做技术难创新。精细实严也是石油石化的优良传统之一。学习陈俊武,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一线,踏实工作,把功夫学“深”,把操作学“精”,把技术学“实”,把工作做“细”,把管理管“严”,为美好生活加油,为绿色企业创建添彩。

2019时代楷模陈俊武学习

陈俊武是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煤化工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座谈会上说:“今生没有一点遗憾是不可能的,回忆逝水年华,因有所为而有所成,因有所未为而有所失,但是总结起来,得大于失,无怨无悔。”

“痴心科技追求,使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孤独者,生命的意义全寄托在没有生命的分子、原子上,后来为石化工业作出了一定成绩,可以说梦想成真,无怨无悔。”

“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我又工作了近30年,一生未得休闲固然是有所遗憾,但在科学攀登中得到了快乐,在耄耋之年还能为国家和民族作一些贡献,无怨无悔。”

陈俊武的肺腑发言,引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三段“无怨无悔”,令在场的嘉宾无不动容。回首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一生,陈俊武即兴创作的抒怀诗:“耄耋老翁忆平生,有志年华事竟成。亦老苍天情未了,扁舟浩海又启程。”也许是他这一生最好的诠释。

25度电的故事

说到陈俊武技术革新的起点,不得不提到“25度电的故事”。

1952年,陈俊武在抚顺人造石油厂变换车间值班时发现,水煤气和水蒸气混合的“蒸汽喷射器”抽力很大,继而联想到水煤气鼓风机的电动机是否可以在不给电的情况下运行的问题。为此,他决心自学高速气流理论,进行参数计算,与工人班长一起利用倒班时间开始试验。

神奇的一幕发生了!“鼓风机在停止供电的情况下依然自动旋转,车间其他设备运转正常。这样,停开一台鼓风机,仅1小时就能省电25千瓦时!”回忆往事,陈俊武骄傲地说。

当时正值国家开展增产节约运动,陈俊武的这项技术革新在全厂开了先河。从此,陈俊武的创新热情一发不可收。

例如,国内原油产量剧增、炼油厂加工能力不足,有些电厂直接用原油代替燃煤发电的现象引发了陈俊武的关注。

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啊!能不能设计一种投资少、上马快、对原油只需中等程度加工就能提高加工能力的炼油装置呢?

为此,他大胆提出蒸馏?催化联合装置的设计技术革新方案。简单来说,就是把原油蒸馏和催化裂化两套装置合而为一,省去常压蒸馏装置,直接用高温油气在分馏塔把蜡油拔出,用一个催化分馏塔取代常压和减压两个分馏塔(简称“一顶二”)。

1971年,该方案获得原石油部批准实施,将石油六厂作为“一顶二”装置试点厂,又先后在林源炼油厂、沧州炼油厂等生产企业建成投产。

为解决胜利炼油厂新建的12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催化剂大量跑损的难题,陈俊武还带领攻关小组来到黑龙江大庆,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爬上大庆炼油厂30多米高的催化裂化装置两器平台,监测反应器、再生器运行情况,记录流态化数据。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为了方便对比分析,他和同事辗转来到抚顺石油二厂催化裂化装置区,收集第一手资料,对三个装置的流态化数据反复对比,找出了催化剂大量跑损的原因,总结出现场操作要点,进而提高为迄今仍然采用的催化裂化装置流态化测试理论和方法。

中国石化安庆石化公司副总经理宫超是催化裂化高研班第三期学生。他对《中国科学报》表示,20多年前是陈院士把自己带入催化裂化的大门。

“当时作为一名年轻人,无论自己的观点多么幼稚不成熟,陈老师从来不摆院士的架子,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陈老师这种点亮自己照耀别人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宫超说。

登顶两器最高平台

20世纪90年代初,已近古稀的陈俊武按捺不住一腔热血,把重点转向石油替代问题。

“我国石油资源不足,煤炭相对丰富,煤制烯烃技术是连接煤化工与石油化工上下游的桥梁、实施石油替代的重要方向。”陈俊武如是说。

然而,煤制烯烃涉及煤气化、甲醇合成、甲醇制烯烃等多个技术环节,其中煤制甲醇相对成熟,用甲醇制取烯烃则是制约煤制烯烃的技术瓶颈。

为此,他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借鉴炼油行业催化裂化的流化床技术,进行甲醇制烯烃技术实验室成果的工程放大和基础设计。

据了解,整个工业试验的成功,不仅要完成试验装置的工程化技术开发、设计和建设,而且必须经过升温、循环、催化剂结炭与再生、催化剂损耗和丁烯回炼等多方面的考验。可以说,工业试验进展的每一步,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探索。

同事回忆,陈俊武指导甲醇制烯烃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时,不仅和年轻人一样加班,多次主持讨论会,还先后8次到陕西华县甲醇制烯烃工业试验现场了解情况,坚持走遍装置的各个部位,登上30多米高的两器(反应器和再生器)平台亲自查看。

“有时为了不让院士登高爬梯,大家都说塔顶上没有什么新设备,不用上去看了,可院士对上面每个地方有什么设备都说得一清二楚,想瞒都瞒不住他。”跟随陈俊武工作20多年的中国石化洛阳(广州)工程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刘昱对《中国科学报》说,“院士用行动告诉我们,工程设计人员在现场必做的有两件事,一是钻两器,二是爬高塔,只有在现场的时间足够多,才能干好工程设计工作。”

2006年5月,陕西万吨级甲醇进料规模的甲醇制烯烃工业化试验宣告成功,每天可以处理50吨甲醇,实现了第一步100倍工程放大,远远超越国外同类装置试验规模。

2010年8月,陈俊武指导完成的世界首套、全球规模最大的180万吨级甲醇进料的甲醇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在内蒙古包头市建成投产,成功实现第二步100倍工程放大,累计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30余项,在煤制烯烃领域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之后,陈俊武又指导项目联合攻关团队完成了新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开发。目前,由中国科学院甲醇制烯烃和中国石化SMTO两种技术生产的烯烃已经占国内烯烃产量的25%~30%,加速形成我国独有的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中国哪一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峰值年排放多少亿吨?这些似乎不是石油化工行业专家的研究范围。然而,陈俊武认为,出于对社会的责任,科学家还应学习过去不熟悉的知识,争取提出一些对国家、对大局有益的论据和建议。

晚年的他高度关注温室气体排放和低碳研究,率先提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不应该超过2030年、排放量100亿吨的科学论断。其出版的《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为国家碳排放政策的制定、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确保经济持续发展提出了积极的科学建议。

如今的陈俊武,尽管已届92岁高龄,却仍奋战在工作岗位一刻不敢歇息。

“陈院士几乎天天上班工作,还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指导意见。”高桥石化炼油四部2号催化裂化装置长梁建伟在座谈会上表示,“从陈院士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忠诚事业、什么叫无私奉献的生动诠释,他的精神必将鼓舞和激励我们每一名石化员工。”

在陈俊武看来,自己的生活和科研已经分不开了:“每天必须学习一点新的东西,给大脑充充电,我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别人再站在我的肩膀上,才能带动创新。”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