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大全

学生观看中国机长观后感范文(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15 19:41:41

《中国机长》观后感1

这部片我还没有打分,不是因为这部片没有分,而是我不希望用分数限制我们的思维。

这个国庆档,看三强对决。

电影还没上,票房预测和评论已经满天飞。能理解,三部大体量电影齐聚,少有。

但我唯一喜欢的还是《中国机长》。

深蓝色调,有着一种暗流涌动的紧张感,对应的,当然是5.14川航备降事件,在飞机遭遇极端险情的生死关头,英雄机长刘传健以沉着且精准的应对措施带领全体人员安全脱险。

海报中央,是张涵予饰演的身着一整套川航制服的“中国机长”。

在现实中,刘传健机长就是穿着这身制服,戴着这顶机长帽,驾驶着飞机翱翔天际,之后,在飞机突然遇险,气温骤降、驾驶舱释压、仪器多数失灵的危急时刻,顶住所有压力,成功备降成都。

飞机虽然是安全系数较高的交通工具,但是一旦失事的死亡率几乎在90%以上。也就是说飞机要么平安无事,要么机毁人亡。

然而川航做到了成功,这是中国民航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空难事件中为数不多的无人员死亡事件。

如果把国产主旋律类型大片发展视作一场飞行,如何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国庆档,看《中国机长》的了。

先说一种影评观点表达的担心:这种现实事件,观众都知道结果了,还能拍得好看吗?

说几个细节吧。

为了帮助片方更好地完成整部作品、如实讲好英雄故事,中国民航局委派了上千名工作人员直接和间接地参与了电影的协拍工作。

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董志毅曾公开表示,中国民航从电影创作前期、素材收集阶段,到实地拍摄,都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全面配合,“我们相信《中国机长》一定是一部能讲好中国故事的经典之作。”

从《中国机长》片方新释出的物料可以看到,预告片的确忠实还原了当时的险境:

近万米高空,飞机右侧内风挡突然出现裂纹;紧接着,一声巨响,副驾驶(欧豪饰)面前的挡风玻璃骤然脱落。乘务员被狠狠撞到天花板上。

瞬间的释压使副驾驶半个身子被吸出舱外。

一瞬间,驾驶舱温度骤降、缺氧,紧跟着就是各种仪器失灵。

客舱内,餐车打翻,一片狼藉,代入感和画面感超级强。

再说故事。时隔一年多后,不仅中国观众都已知事件的结局,连许多外国友人为此为惊叹:英雄的中国机长,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最终使飞机稳稳降落于成都双流机场。

外媒评论的标题是:“史诗级”、“中国奇迹”。

但观众提前知道了结局,不代表了解了故事的全貌。

危机突至,机舱瞬间释压、温度骤降、大风灌入。

全机人员面临严重缺氧,整班飞机陷入极端罕见的危险处境……

几十分钟,空中惊魂。

飞机遭遇了什么?

在那段被无限抻长的时间里,机组人员作出了哪些努力?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安抚乘客的焦虑情绪?

我们的中国机长,如何能在几乎无法视物、全身几乎被冻僵

的情况下保证飞机迫降顺利?

怎样成功完成这趟惊险的旅程?

新闻报道里、10万+爆文里的叙述,终究还是太抽象。

将奇迹背后一幕幕的细节真相展示给公众,这正是《中国机长》的意义之一。

实际上事件出来后,就有不少网友在感慨,如果能把它拍成电影该多好。难道这些网民不知道结局?还是我们非常期待在大银幕上再看一看这个民航史上的奇迹,如何完成?也是为了完整展现这个奇迹发生的过程,一向很少将电影片长拉得很长的刘伟强,这次用了111分钟。

这不是对“短片”的看轻。而恰恰是对“史诗”的尊重。

要么不拍,拍,就拍出我们中国机长的风骨,拍出我们的中国骄傲。

为什么我看好《中国机长》?

大家应该还记忆犹新,中国电影史上最高票房记录,由吴京导演并主演的《战狼2》获得,总票房56亿人民币,至今无人打破。

大家可能只知道《战狼2》很牛逼,但是谁曾想到这部片曾经被“判死刑”。

在上映前遭到了很多人的不屑和差评,甚至被一些电影专家“判了死刑”。他们认为中国的主旋律不可能有市场,因为中国历年以来的主旋律电影都不是商业电影,都是自己拍给自己看的,属于“国人自嗨”。而且主旋律电影也没有几个能打出海外市场的。

而且吴京当时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导演和演员。论导演,他比不上张艺谋和陈凯歌这些一线大咖;论表演,他不是表演专业出身,充其量也就是个动作替身演员,也没有好的资源。

但是吴京成功了。

因为《战狼2》,吴京一夜成名。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导演变身成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从一个十八线演员变身成为大众电影百花奖影帝。他真正正正做到了“山鸡变凤凰”,国内基本没有几个演员像他一样晋升如此之快的。

而人就是这样,人们会记住你辉煌的时刻,却不会知道你为了此刻的辉煌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

吴京曾经在央视综艺节目《开讲啦》里面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不怕一切从头开始。

为什么吴京成功了,因为他不怕从头开始。即便《战狼2》失败了,他也不会损失什么,大不了重新开始。而国内很多导演不敢这么做,他们不敢去挑战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所谓“烂题材”。他们太爱惜自己的光环和头衔,害怕失去一切。

其实我们中国人只要想拍,只要敢拍,一样可以挑战极限,捅破天花板。战争片从来都不是美国人的专利,科幻片也不是好莱坞一枝独秀,我们中国也一样可以。

《中国机长》是一部传记灾难片。

华语电影并非没拍过传记题材电影,也不是没拍过空乘题材电影。

但,刘伟强导演,有刘伟强导演的拍法。

主旋律题材,大片风格。

空中遇险,驾驶舱风挡碎裂,座舱释压、低温、大风、缺氧等一系列连锁高危反应。

这还不止??风挡脱落那一刻,飞机正在海拔近万米的高度巡航。

这是个什么概念?

珠峰的高度才不过8844米!

用爆款文的表述:比南极还寒冷,比珠峰还缺氧。

但我们的机长就是以血肉之躯,和死神的威胁正面刚。

大危机催生大恐慌。但,也能催生人性中最坚定的一面。

危机关头,殊死一战,能不好看?

拍大场面的同时,电影也没有忘记人。

电影做的一件关键的事,就是尽量让细节说话。

《开讲啦》关于川航事件的那期节目中,来了一位乘客,她提到,“看到空乘人员推着餐车飞起来了。”以及乘坐这种失控飞机的感觉是,“像坐过山车,但感觉被放大了一万倍。耳朵像针刺一样,心脏特别难受。”

刘传健也在采访中说到一个关键点。在看到玻璃裂痕的时候,他的本能反应是,完了。之后的一系列操作都是靠着他的职业素养在支撑。

直到看到第二机长进来,冲他比了一个OK的手势,他踏实了,那个手势是告诉他,客舱所有人员安全。

手势,是电影塑造人物一个重要细节,电影里,机组人员稳定乘客人心的一个重要手势,就是竖起大拇指。

一个手势。大家都懂,无声胜有声的力量。

所谓大片,人与危机的对抗固然惊心动魄。

但人和自己内心的角力,才是类型片永恒的好看法则。

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在面对极端情况时临危不乱。过硬的演技,为观众呈现出我们中国机长的风采。

饰演乘务长的袁泉,则通过坚定的眼神,一边吸氧一边广播等细节,让观众知道什么是最美空乘。

欧豪则在片中挑战了从影以来最“惨”角色??特情发生时,那个半截身体被吸出窗外的副驾驶,由他扮演。

这些有分量的角色,构成了电影的底色,电影呈现的情感状态,就传递出一种中国力量,传奇故事,就此有了质地。

现在,我们来说这部电影的票房,为什么不一定拘泥于过去的所谓类型天花板。

先举个例子,同样有杜江、欧豪参演的另一部“中国骄傲”系列的影片《烈火英雄》。

知道一开始业内票房预测是多少?五亿封顶。

但是最后封顶了吗?没有,仅仅在上映后第四天,影片已经突破五亿票房,目前影片的累计票房,是16.7亿。

《烈火英雄》的成功,完全是因为它自身过硬的品质,所有的天时地利人和,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实力的体现。

市场一直笃信所谓的类型天花板。可是如何划定天花板高度?根据过往同类型影片。但中国电影市场还在起飞途中,飞机拉升阶段的高度,能够代表最终凌空飞行的高度吗?《战狼》,《战狼2》,《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等等。那些我们眼中的超级爆款,哪一个不是靠实力打破了所谓的票房天花板?

那么,只要品质过硬,谁说传记灾难类型不能卖座?谁规定的已经知道故事结局的电影不能大爆?我偏就信这个讲述中国机长如何力挽狂澜,完成奇迹备降的故事,能创造一个大家都想象不到的票房。

现在说说我最想说的问题:我们的主旋律大片,怎么拍才能票房口碑双赢?

3U8633航班机长刘传健曾登上《感动中国》的舞台。颁奖词里有这样一段话:“在万里高空的险情中如此从容,别问怎么做到的,每一个传奇背后,隐藏着坚守和执着。”

还记得去年3U8633备降成功后,网上曝光过一段疑似机长与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对话录音。录音里,机长说完“现在…有点故障”后,就申请下调高度和返航。再之后,随着一阵巨大的杂音,机组陷入沉默。

谁能想象当时的紧张?

在一遍遍“四川8633,成都叫你”的呼叫声中,听录音的网友一个个泪湿眼眶……

可是,这段空白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难道不值得被电影人拍出来,让更多人看到真正的中国英雄,在危机关头是什么样?

那么,我们主旋律大片又该什么样?

首先,它应该是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紧张点、爆点、泪点,该有的商业元素全都不能少。另一方面,观众最想看到的,仍是影片还原真实事件,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中国机长”的魅力。

有记者问过刘传健,作为一名机长,究竟意味着什么?他的回答是:“就是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对付万分之一的隐患。”我们机长的专业经验,决定了能飞多高;但上面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他能飞多稳。

而这正是我对电影最大的信心:111分钟,用电影,稳稳地还原传奇。正如主演们在路演中反复提及的??我们是真心佩服他们。

电影只是电影而已,但看完111分钟,观众若能在某个飞行的瞬间,想起他们,再一次,真心佩服、敬重他们。那就是这部电影另一个重要价值。

《中国机长》观后感2

中学的时候看过课本对徐志摩坠机的文字记录。那时候对坐飞机心生恐惧。徐志摩认识泰戈尔,而泰戈尔曾经写过一句诗“天空没有鸟的痕迹 但它已经飞过”。

鸟确实飞过。

2009年1月15日,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汤姆?汉克斯饰)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这架空中客车A320-214飞机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切斯利?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萨利机长成为最大的英雄。

这就是后来电影《萨利机长》的原型故事。

那么《中国机长》的故事原型是什么呢?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在万米高空直面强风、低温、座舱释压的多重考验下,机组人员成功解救119名乘客的故事。

《萨利机长》北美票房1.25亿美元(当时秋季的冠军),中国大陆票房6228.0万(不太理想)。在国内票房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

(1)人们对周边的故事感兴趣、越是遥远的越是失去兴趣。《萨利机长》故事和中国观众的距离有点远。

(2)《萨利机长》开篇节奏文戏太多(后续故事 机长陷入公关危机后节奏会加快),会失去一大群观众。曾经我在电脑上拉着看,开始把我看睡着了。 不过今天再来看,发现开始还是慢。 不过这依然不影响此片的深刻意义:机器模拟也应该基于人的因素和实际情况。(补充:飞机出事和萨利机长危机公关两条线处理得很好 看完觉得很喜欢)

(3)《萨利机长》不是纯类型片。它没有用灾难片的方式去渲染灾难的毁灭和恐惧;也没有放大萨利机长的英雄形象(这一点我有点担心《中国机长》 生怕用力过猛而显得刻意)。《萨利机长》事件追踪+案发现场还原,来讲述关于“任性”的故事。严格来说,这是披着灾难片+英雄片的皮,本质上是作者电影。对于文艺青年是一场洗礼;对于中国普通观众就是一场“说教”??普通观众的诉求就是要创作者通俗通俗通俗地给观众讲一个故事。

回来再说《中国机长》可能成功的几个因素。

(1)中国民航的电影,这是第一个。而且还是中国的故事,这就更接地气。会有好奇心。

(2)现在处于爱国氛围里,观众更喜欢看英雄片。很明显,《中国机长》是英雄片。根据新闻报道,这个电影是高度还原故事,而且还是顺叙的。应该很通俗。想来,里面应该不会讲什么大道理。

目前,我怀有一个私心。这部电影除了讲高度还原故事原型。还没有什么惊喜?!!!带着这个疑问,我将在9月30日下午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底。

拭目以待。

《中国机长》观后感3

看了首映,真实事件改编,全程神经都很紧绷,看完只有一个感受,英雄机长,名副其实!!!!

张涵予扮演的机长,我认为他演的很不错,把一个面临突发事件临危不乱的机长形象刻画的很好,在那么危急的时刻,你看到这样的机长,好像也就没有那么绝望了,他的镇定坚定,让你能看到希望,正如影片中的一句话“我们受过专业的训练,一定会保证你们的安全”,他做到了

乘务长袁泉也很不错,在一片混乱中,即使自己也紧张害怕,但是依然用很平稳的声音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安抚乘客的情绪,正是这样的配合,才保证了整个飞机里乘客的安全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