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直接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从原来的0,燃爆硬核地烫上一个1字
从0到1,制作团队开始抬起头,迎接曙光。
通过客观角度去看待一部科幻电影
然而观众,更应该平复心情,别夸张引伸到要怼天怼地的民族情绪层面,毕竟,如果真的是一件牛b的事,我们更应该用先进的态度去对待"其实我们早就有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去创造更高质量的科幻电影的。
但科幻电影要走的进程,我们现在稳稳地踏出一步"简单来说,就是分画面,科幻宇宙观,故事。
画面:牛b的,国产这样的效果已不错。
科幻宇宙观:在电影里,在科幻里,是成立的,在现实不成立,这个也不太重要。
故事:受众更想看到的不是这样的人物故事。
《流浪地球》有人说,好莱坞能拍一百部这样的,而中国起步了,效果很好。很久没用力写点小评语。前提看到很多人拿着"爱国"去diss别人,去引伸到骂吴京的都是混蛋,对这样的标签是不愤的,我十分不认同。希望回归到电影本身,别什么都上升到民族。要怼的话,先看右面的图片,再慢慢引伸。(引用网友:兔子等着瞧)
剧情结构
影片原著于刘慈欣科幻小说,故事讲述几百年后,太阳由于不断膨胀,地球因而面临危险,通过使用数万数量的行星推进器将地球推进去另一个星系。我们能看到刘培强与父亲儿子的开场,也看到他与主线剧情"地球"的剧情,是一来参与不了,二来生硬改剧本,导致的。毕竟吴京是后来加入的。这样的插入,就是加多一块绿布与空间站的置景吧。可是,剧情中前期所有的惊险情节,与刘培强无直接关系,他只能在远方憋得慌:为什么没我的惊险戏份。
影片给了特效很多的发挥空间,让我们看到的是俄罗斯时代重工业效果的装置与基地。特效可算是精美。但要顾上3D的效果,明显3DIMAX的平台对制作的要求会更高,3D体验感一般。
不只有科幻元素,还有温情贯穿全片
整片用了“家”的主题,来牵动泪点与高潮。对,用粤语俗话表达:“桥”唔怕旧,最紧要受。在文艺片里说“家”,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而在科幻灾难片来说,才有主心骨,已经怕了很多观众说,看完不知说什么的效果,那么说"家",大家都能容易共鸣。这样的眷顾观众,又有点配不上整体画面的科幻感。很让我记忆尤深的一句对白是:“没有人的文明,是没意义的”。整片效果,按史诗级效果呈现,看完心情膨湃且膨涨,然而,老是觉得,这样的主线剧情,有点匹配不上的感觉。
影片的背后
下面聊聊大家没注意到的影片背后。我们看到了效果,也看到幕后的艰辛,都说拍电影辛苦,这个"艰辛"怎样定义呢?
一、工艺模式
我庆幸这种工艺模式的出现,传统都是实拍,画面效果如何,现场在监视器都能看到,而在科幻片的片场都是置景与绿布,没有即时效果元素组合,怎样想象到画面整体效果?怎样想象,后续再说。要说的是,这样的工艺流程,在《流浪地球》里是很难得的经验。这时候张艺谋可能还对着监视器NG第70条。
二、中国的电影工业未标准化
“都是哥们,兄弟,他做过什么片的摄影”,这样的对白洋溢在三里屯周围的咖啡店。我们没有《流浪地球》呈现的标准化,也缺乏专业的电影精神,同行之间有相互不支持......通过以上看出,《流浪地球》的制作更困难,我就奇怪中国影视的预算工作是怎样弄的?一个项目下来非要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拍电影,这是创作,不是建房子,建房子时的预算可以列一千多项,拍一部规模大点的影片,却总是各种预算不足,从没听说过哪个剧组的拍摄预算是充足的。《流浪地球》没预算,刚好拍完前期,到后期制作,预算又不够了,要特效团队加班处理,在预告里都说秋裤都买不起了。
三、工序前期
剧本、分镜、美术概念、美陈、装置设计、道具设计,我只说这次特殊性的要强调的。就以上所提,都要过百人去完成了。后期制作难吗?有了素材、设计概念,其实不难。建模、跟踪、背景场景实拍渲染、各种大装置建模、材质渲染、小材料碎片粉尘、剪辑、调色。
我要强调:(1)现今的建模费,已经很便宜,贵在渲染;(2)这种调色,不是广告的和一般电影的一二三四五六级调色,而是做减色。简单说就是,你看到的大景,飞船带上人的,空间站的,都是灰阶,然后用减光,变成了暗,而没减光的区域就成了点缀的灯光,再加不同的灯光颜色。灯光都是调色师自己后期加灯的,(人物部分灯光除外)这样的整体制作难度,要前后期充分的配合,必定需要人仰马翻才能达到效果的。
四、工艺的整合与修改
修改在制作上,从剧本按十万字十万字的改,设计稿按一套一套概念设计图的改,后期像等甲方定稿一样?不,一个镜头的后期改过百次。有人说一个导演要学会选择,执行时,会有很多变化要选择,很经常累就累在这。没标准化,这注定是一场恶战。我经常形容片场就是战场,是一种带着艺术去突破现实束缚的一场战斗,战斗下来满身的“鲜血”。如制片人所说的,每天片场都有人辞职,有各种奇葩原因,有些饭盒都不领就走了。
从突破这些制作难度上,中国,能有此举,值得致敬,值得二刷送票房。然而,以上,观众都是看不到的,也不想知道,观众看效果,电影不是单纯技术的活,还有艺术,情感,灵魂等等的结合。
《流浪地球》让我们看到了效果,也看到了一个虚拟的宇宙里的故事。然而,说剧情是符合市场呢,还是要说剧情就这样在能做的范围内已经够呢?反正,最终出来的结果是:大气、伟大、责任使命精神,都是大的。看到中间,人们已猜到,结局必然要美好并且赔上一两个主演。这样有违原著,当然原著也不是为伟大而伟大的描写。自己说自己伟大,不是现今电影的语言,电影是给出一种状态与心境观众去发酵,大起大落还不如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所以这是剧情中给到人们的效果,也没说好坏,制作总有一定的范围,预算也更有范围了,大家都在范围里去完成范围内的事。
(最后的拍摄通告郭凡祝语,也要很用心用力的加上一班人一起努力的目标以鼓励)
不过有一种思维,叫一种新的世界观,不要从0开始去说,这片也引用了,正片一开始,在地下城已经有制服造假术了,在棚内搭出来的景自然是少了点烟火味。而国外引用这思维时,会用在当下世界观的制体中,用制体给出更多的阶级观念与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此外,流浪地球更多的时间给主演反打对白,这样才有"戏"的空间啊,演员才能拿奖嘛,可见全片留更多的是特效的空间。加强了阶级规则,惊险部分的惊险才真实合理,不然,惊险也会有堆彻感,如中后部分激活了装置,主人公“户口”驾着车要冲过要关闭的闸门,从他冲过第一道闸门时,就知道,后面他都能冲过。闸门关闭的原因当然也是合理,而用规则去加强惊险,会更带先进性吧。这段落说的只是在原基础上的一些思维的小变化的小方向,也不能说建议,也不好说太细。
小总结一下就是:看到国内有这效果,绝对是燃爆的爽;看原创的小说概念科幻事件也是爽的;就剧情整体调度设计相对的大起大落,正路,这样的科幻美学效果,能承载更先进的剧情;大赞一下细节的用心。
篇二
终于,我在电影院看到了好评如潮的《流浪地球》。看完之后,非常震撼和感动。宏大的叙事格局,炫目的特效制作。在一瞬间我以为这是一好莱坞大片。因为这部电影的特效制作,真的是我看过的国产电影中最好的。
但是和别的爆米花电影又有所不同。《流浪地球》不只是简单的爆米花电影。在宏大的特效场面之下,还有很多东西值得让人深思。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不太喜欢刘启这个角色,感觉他冲动,蛮横,只会怪别人,尤其在大楼里运输“火石”时,他坚持先运人,让人觉得他是个自私的人。
后来大楼崩塌,他把姥爷的死怪罪到了救援队长王磊的身上,却没有考虑到那个在临死之前还努力帮他姥爷生存的战士赵志刚,他也死了。队长也很伤心,而他却只会一味地抱怨。
但仔细想来,刘启也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他从小失去母亲,憎恨父亲,姥爷带他长大。他的人生在地下城度过。姥爷和妹妹就是他的全部。在末世来临的时候,又有谁能做到大义凛然,舍己为人呢?
他其实已经很棒了。他其实有机会开车回到地下城。在地下城中与地球一起灰飞烟灭,但是他没有,他很勇敢。他敢想,敢做。
不止他一个人想到了点燃木星(剧中后来也交代了其他专家也有这种想法,但被否决了),但只有他把这个想法付诸行动。
细细想来,刘启其实就是末世人类的镜子,习惯了恐惧,但又不恐惧。就像影片最后说的,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我们还在害怕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