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球格局下的中国国防观后感_篇1
中华民族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为党中央立足中国实际,直面挑战和考验,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提出了“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党中央把“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目标,极大地凝聚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国梦。
但是,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还隔着险峻的山峦、崎岖的险途,还会有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实现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宏图伟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坚忍不拔地共同努力、接续奋斗,需要分阶段、按步骤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懈前行。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一重要论述,鲜明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中国梦大格局的战略性影响,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里程碑意义。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中的这句话,表达了华夏百姓几千年来对宽裕、安康生活的向往。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第一次用“小康之家”来描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到20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在1980年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当这一目标按时超额实现之后,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重申了这一奋斗目标,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使之覆盖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全面”二字。从覆盖的人群看,无论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无论是一线大城市还是偏远的农村,只有13亿人都过上了富裕、殷实的生活,才算是建成了小康。从社会发展的领域看,人民所期盼的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得以实现,全面小康才能到来。“全面小康”的主要指标,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之后,要在建党100周年时建成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个梯次递进的目标,共同构成代表最广大人民共同利益的中国梦。只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跨越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航船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缆起锚,迄今已驶过30多年不寻常的航程。当年,邓小平曾说过几句极富震撼力的话: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就会被葬送。今天,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使中国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越来越强。
作为一场伟大的革命,30多年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今天,中国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动力从哪里来?答案仍然只有一个: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正如所指出的:“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改革,已经大大不同于30多年前的改革。我国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改革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果说,30多年前的改革,其成果往往带有普惠性,几乎是人人受益,今天的改革则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一些既得利益者可能会失去某些不合理的利益;30多年前的改革解放了被束缚多年的生产力,激发了社会活力,今天的改革仍然要继续解放生产力,但今天生产力所受的束缚已和过去大不一样;30多年前的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由易而难、重点突破,今天的改革则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其难度大为增加。这就要求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更大的决心意志,冲破各种禁锢障碍,越过各种险滩暗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法律保障
“法者,治之端也”。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用法治方式治理国家,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既是保障所有人有梦想成真的可能,也是实现由每个人的梦汇聚而成的中国梦的前提。实践证明,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很难想象,中国梦只有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法治却“缺席”。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落实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使人民群众、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使权力的运行程序化、公开化。只有坚持树立法治信仰、培塑法治思维、强化法治理念、打造法治文化,才能最终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才能营造一个团结、奋进、和谐、有序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鼓舞和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为改革划定了“法治边界”:“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这就是说,深化改革虽然包含着很多探索性、不确定性,但绝不是盲目的、随意的、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而是要在法治的框架下有序进行。全面依法治国之“全面”,是没有死角的全覆盖。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完善和发展制度急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离不开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沿着依法治国的“路线图”,高扬法治旗帜,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保驾护航。
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证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把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重点在党。作为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才能确保我们党能够承担起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重任的使命。对于一个拥有85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被历史无情淘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离开了共产党,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力量能够担此大任。而要不负人民和民族重托,就必须把党自身搞坚强,使党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新形势下,我们党的自身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意味着:在内容上,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个领域;在对象上,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包括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高中级领导干部,都要从严;在时间上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从严不是一时一事的,而是要实现长期化、常态化、制度化,贯穿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成效显著。从“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掷地有声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庄严宣示,从“八项规定”新风拂面到“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强力反腐,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承诺,一面剑指沉疴流弊,一面扎牢制度篱笆,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大为增强,彰显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和能力,使人们看到了从严治党新的希望,也看到了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就一定能够靠“自身硬”凝聚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
2016全球格局下的中国国防观后感_篇2
一、创新国防教育工作理念。国防教育是凝聚民心意志、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当前,受长期和平环境和市场经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国防教育在引领社会主流意识、运用新媒体占领宣传阵地、组织领导力量高效融合、解答民众对国防和军队热点问题关切度上,存在许多亟待破解的矛盾和难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确立新的国防教育理念。一要深化思想认识,军地齐抓共管。普及和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必须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军地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组织领导体系,实现国防教育由“独角戏、一头热”向军地无缝链接转变,形成党政军群合心合力、共同推进国防教育发展普及的生动局面。二要端正工作指导,全时常抓不懈。国防教育是伴随公民终身的教育。只要国家存在,这项教育就一刻不会间断。各级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抓好国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时刻保持应有的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三要着眼“三个转变”,提升质量层次。在整体设计上,要尽快实现由“就教育抓教育”的孤立行为向综合施策转变,构建起完善的国防教育机制与配套的相关政策,以及与其相衔接闭合的运行保障体系;在组织实施上,要尽快实现由传统教育手段、有限时空向占领新兴媒体立体渗透转变,构建起大纵深全覆盖的常态化宣传体系;在推动落实上,要尽快实现由原则性要求向刚性举措转变,构建起科学完备的硬性指标和量化评估体系。
二、拓展国防教育领域内容。一要把国防教育融入富国强军伟大实践。紧紧围绕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这个根本,着眼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个核心,突出国家安全与国防义务这个主题,紧盯富国强军这个目标,创新国防理论实践,丰富完善国防教育内容,增强全社会履行国防职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要把国防教育融入文化强省“八大工程”。把国防教育贯穿于文化强省核心价值引领工程、宣传舆论导向工程、文化精品繁荣工程等八大工程建设之中,融入培育社会新风、塑造良好道德、铸就灵魂意志的体系,借助文化强省工程建设,一起筹划、一并部署、一同落实,推动国防教育普及深化。三要把国防教育融入民族时代精神培育。着眼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把国防教育融入强国梦强军梦之中,引导公民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与个人、家庭的幸福安宁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大力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砥砺奋进。
三、改进国防教育方法手段。一要大力拓展国防教育渠道。运用报刊广播影视等大众传媒,不断加强国防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同时,要积极开发手机网络、微博、短信平台等新兴媒体,大力推进国防教育经常性社会化。二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活动。把国防教育融入文学、艺术和影视创作中,融入地方性群众性广场文化、景区文化、乡土文化,融入到军民双拥共建、走访慰问等大项活动之中,使国防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文。三要积极开辟新的国防教育宣传平台载体。积极创建国防教育讲师团、国防教育老战士志愿团、国防教育文化艺术团,稳步推进军营向社会开放工作,不断开辟新的国防教育场所。
四、健全国防教育制度机制。一要健全领导责任制度。把国防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评体系,纳入公务员考核内容,将软性指标变成“硬杠杠”,激发各级抓好国防教育工作的内在动力。二要健全工作运行制度。尽快为县以上国防教育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落实军地合署办公,探索建立国防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监督检查、总结表彰、双十佳评选等制度,不断推动国防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三要健全综合保障制度。把国防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成立国防教育讲师团,全面推行讲师资格认证制度。把国防教育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设定最低限额,由财政综合统筹、单独预算、专项拨付。四要健全奖惩激励制度。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关心国防好公仆、热爱国防好公民、情系国防好家庭以及国防教育“双十佳”等评比表彰活动,并尽可能与单位成绩、个人业绩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