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马向阳下乡记电视剧观后感优秀范文
此剧是我近些年来看到的最好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剧情、表演和故事所涉及的农村问题的深度都超过赵本山的农村题材电视剧。该剧不像赵本山的电视剧是为娱乐而娱乐,而是有自己深刻的主题,表达了创作人员对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的深刻关怀,并对中国农村的未来发展道路提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
农民出身的赵本山,对农民的观察是细致的,对农村是有感情的,可他对中央的农村政策和农村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却是肤浅的。这导致赵本山的农村题材电视剧虽然很生活化和娱乐化,但却缺乏深度。所谓深度,就是敢于直面农村最重要的问题,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缺乏这种认识就无法创作出有深度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如赵本山的《乡村爱情》系列剧(第一部还是相当有水平的,后几集就越来越差),虽然细节很真实,似乎很接地气,但却与真实的农村生活有很大距离。这源于赵本山本人对农村问题的认识不足,缺乏对农村的深刻的关怀,使剧情的设计和人物冲突始终围绕在误会和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浅化了戏剧主题。
《马向阳下乡记》中的农村故事在我看来更接地气,而且主题是严肃和深刻的,因为整个剧情始终围绕中国农村的最重要问题----土地流转和农村发展方向。
主题虽然是严肃的,但戏剧效果却是轻松和喜剧性的。这首先得益于马向阳的扮演者吴秀波的表演自然随意;其次是村委会会计梁守业(来喜饰)和他媳妇的喜剧性表演非常到位,很有喜感;再有就是所有配角的表演都很有个性,也很出彩,比如:刘世荣(李洪涛饰)、祖奶奶、那个农研院院长和他的女研究生周冰(王雅捷饰),以及村主任媳妇李云芳和花小宝都演的活灵活现,个性鲜明。
此剧对马向阳这个村第一书记的塑造突破了概念化和脸谱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改革开放之初有一部很轰动的电视剧《新星》,在主要人物县委书记李向南身上我们能看到焦裕禄的影子,那是上一代共产党书记的共有的银幕形象----一身正气,艰苦朴素,严肃认真。而马向阳这个书记却给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是一个很有点小资情调的小干部(商业局的市场科科长),家庭条件宽裕,酷爱爬山钓鱼的资深驴友,没受过什么苦,对农村生活一无所知,与农民没有感情交集,对农业更是一窍不通,甚至去大槐树村当第一书记一开始也是很不情愿的。如果不是剧中交待他是第一书记,仅从他的做派和行头,没人会想到他是大槐树村第一书记,因为这完全不符合以往银幕上的书记形象。
大槐树村可以说是中国农业地区农村的一个典型。祖祖辈辈种地的农民,赶上了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潮,村里的年青人为了致富都跑到城里去打工,连因为土地流转受骗上当的村委会主任也为了躲债跑到城里打工去了。留在农村的都是老人和妇女儿童。村委会已经瘫痪,也没有办公地点,唯一一个村干部梁会计,因为集体账户没钱还欠债,干脆回家跟老婆一起开油坊了。当一身驴友行头,开着私家车的马向阳来到大槐树村走马上任时,他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大槐树村。
马向阳跑到这个陌生的地方,首先是迷惘,不知道自己能干啥,第一件以为很容易的事----为年轻寡妇秋香主持公道,讨回被霸占的两垄地就受到大槐树村的刘姓族长刘世荣的戏弄,弄得他灰头土脸的。于是就有了此剧最经典的台词:“没来大槐树村以前,我以为农民兄弟都是憨厚朴实的。到了大槐树村之后才知道,原来憨厚朴实的是我啊。”(马向阳语)
真金不怕火炼,真英雄是越磨越强,越挫越勇。马向阳并没因一开始的挫折而气馁和消沉,反而随着他对大槐树村的了解,对农民疾苦的同情,激发起他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放在一个城里外派来的村第一书记身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私大爱。没有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马向阳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干劲,克服那么多困难,带领大槐树村的村民致富奔小康。了解中国革命史的人都知道,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涌现出众多被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而舍身奋斗的英雄。
因为无私,马向阳一直将跟他作对的刘世荣当自己人看待,从不把他当成对立的一方。就像剧中马向阳所说,他们之间的冲突是因为利益关系没调整好,并不是双方有什么深仇大恨。利益冲突导致对立,这在如今这个时代已成常态。如何解决利益冲突,不仅能看出一个人的智慧,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境界。
人如果私心太重,认识就会颠倒,因而变得是非不明,好赖不知。有时人和人之间无法沟通,不是因为语言表达和知识上的差距,而是思想境界差距太大。马向阳一心为大槐树村这个集体着想,这就与凡事都是从自己的利益着想的刘世荣发生了冲突。由于陷进自己的私心中走不出来,刘世荣不管马向阳做什么事,都觉得是冲着他来的,于是频频发生误会和误解。正所谓疑心生暗鬼,鬼由心生。
也因为无私,马向阳敢于承担责任,也敢于为了大槐树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得罪人。在修路、办煎饼公司、搞绿色农业这些项目遇到困难和刁难时,马向阳凭的就是一颗简单而无私的心,说服了和他作对的村民,感动了那些动摇观望的群众。
小到一个村庄,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球,如果领导人无私或少私,那这个地方就一定是治理顺畅,欣欣向荣的。如果这个领导人私心过重,那这个地方一定矛盾重重,乌烟瘴气的。小老百姓有点私心很正常,也不会对集体和社会造成多大危害,可作为一方领导,如果私心过重,那危害就大了。现在中国官场到处乌烟瘴气,腐败横行,很多都是一把手给带坏的。
说到私心,很多人会理解为占小便宜,自私自利这些我们寻常所见的小私。其实,作为一个单位领导,最大的私是处事不公,对下属亲疏有别,任人唯亲,偏听偏信。而对于一个执政党,最大的私就是结党营私搞帮派、视国家公器为己物,不讲原则,只讲私情。如令计划所搞的山西帮,就是利益集团在瓜分公权力,将集团私立凌驾于公权力之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干部之间的称呼都悄悄发生了变化,在很多地方,下级不再称上级的职衔,而是称老板、大哥。这种称谓的悄然变化,折射出中共这个执政党的性质在发生蜕变。原本是一个没有自己私利的执政党,现在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帮会组织,下级和上级的组织关系演变为人身依附关系。这种帮派文化对执政党和国家的破坏比之单纯的贪污腐败要严重的多。从延安时期开始,毛泽东历次整风都将整治宗派主义做为一个重点,这是因为毛泽东深谙历史教训。明朝亡在党争,国民党亡在派系林立,共产党如果重蹈覆辙,离亡党就不远了。
中国人有浓厚的父权政府传统思想,大部分中国人最高的理想社会不是民主法制的社会,而是圣人治理的社会。其实西方哲学鼻祖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也是圣人治世的推崇者。这说明全人类的理想社会是有共性的。
圣人治世,万民归心。自古无私者才能安天下。马向阳其实就一普通人,并不是什么圣人。他与众不同的不是有多聪明,多有执政经验,而仅仅是他有一副热心肠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看到爹妈不在身边的孩子会心生怜悯,听说孩子成为孤儿会流泪。视人子为己出,事人父如己父。他的成功不是靠心机谋略,而是靠一颗无私的心。因为无私,马向阳在大槐树村没有对手,更没有敌人。所有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没有一个矛盾被他升格为敌我矛盾的。不像很多农村地区的领导,遇到点事就动用公安武警,把自己与群众对立起来。
现在社会精英(社会精英也包括整个公务员队伍)这个词在中国已经彻底被污名化了,仅从“砖家”、“叫兽”这些流行称谓上就可知普通百姓是如何看待精英阶层的。可这又怪谁呢?所有那些被老百姓痛骂的所谓社会精英无不是站在个人主义立场上为自己阶层和个人利益说话,严重脱离群众的一群精致的个人主义者。这些精致的个人主义者虽然有着聪明的头脑,高大上的学历,慎密的心机,却唯独缺少一颗圣贤之心。读书不是有志于圣贤,只是为自己做稻粱谋,这样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社会精英。
真正配得上社会精英这个称号的是那些用自己的聪明头脑、学识和能力为大多数非精英群众服务的人。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人,学历再高,职位再高,地位再高,成就再大,也不配为社会精英。而马向阳则是名副其实的社会精英。
看到这,也许有人会说。这世界上有无私的人吗?是的,这世上无私的人很少,可在特定场合和特定的条件下,会有人做出圣人之事。剧中马向阳的变化过程和情感逻辑让观众感到非常自然,令人信服,没人觉得他有多么高大上,多么高不可攀,这是这部剧非常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也说明一个普通人,只要少点私心,多点公心和爱心,都会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做出圣人才能做出的事。
辽宁电视台新北方节目曾报道过一个英雄庞晓达,在辽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庞晓达是一个从内蒙到辽宁本溪打工的普通民工,年龄不到30岁,也没受过什么太多的教育。可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的人,在看到一个孩子落水后,连想都没想就和另一个民工跳进水里去救孩子,甚至忘了自己并不怎么会水。孩子救上来了,可庞晓达却被急流冲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下葬的那天,本溪市万人空巷去送别这位无私的民工。人不在聪明与否,不在社会地位高低,只要有圣人之心和无私的行为就会受到人们真心的尊重和爱戴。
《马向阳下乡记》的故事主线始终围绕在当前农村中最重要的问题----土地流转上。根据2005年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所谓的土地流转就是农民有权决定是否将承包的土地流转出去,流转对象和方式由农民自己决定。但在实际施行过程中,因为价格因素,农民大多是将土地有偿流转给下乡资本。这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是天经地义、公平合理的。可在这看似公平合理的交易中,因为信息的不对称、知识水平和谈判能力的缺乏,利益受损的一方基本是农民。在此剧中,始终缠绕马向阳的就是土地流转被骗的案子,估计这种事在农村是普遍发生的。当大槐树村再一次面临土地流转抉择时,马向阳给村民算了一笔账,让农民懂得了什么叫时间价值,也让好图眼前利益的农民认识到商人的唯利是图和精明之处。
被顶层设计者称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方向的土地流转不仅仅涉及农民的个人利益问题,也关乎中国农村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农村建设问题。到前为止,中国农村依然在坚持名义上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但从长远,中国农村今后是仍然回到土地改革前的土地私有制度还是坚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农村面临的最艰难的抉择。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一向主张绝不能搞那种一刀切和大跃进式的改革,而是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试点,慎对缓行。
我们知道,中国的土地改革和农村的改造虽然是对大多数人有利的事,而且从公平的角度讲,对大部分人是公平的,因为地主富农毕竟只占农村人口的5%左右。即使如此,土地公有也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如果变回土地私有,其过程也许并不血腥,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是少数人得利,大多数人利益受损。表面的自愿原则并不代表实际上的公平合理。
这就涉及到中国的未来设计和发展方向问题。我们是要一个效率极高、少数人极富,大多数人贫穷的两级分化的中国,还是要一个效率和公平适当平衡,共同富裕的中国。中国如果学美国这样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那中国的未来就是前者。而且不管我们怎么学,也不会比美国好,因为中国没有美国这么丰厚的资源和个人主义至上的文化。
中国人的理想社会是孟子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那样和谐共存的社会。如果做个问卷调查,我想大多数人都乐意生活在一个不算太富裕,但生活有保障,贫富差距不大的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过分欲求很多时候是被诱导出来和被逼出来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欲望。
在中国现阶段的资本主义化过程中,资本的贪婪和嗜血性表现的尤为强烈。如果任由资本肆意横行,那中国的贫富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越来越大。资本和政治权力的融合则会让赢者通吃,阶级对立将无法调和。那中国则会重新跌回周期律,面临新的暴力革命。
毛泽东当年对黄炎培先生自信满满地承诺共产党可以打破周期律,其信心其实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执政党的建设,一个是。在毛泽东看来,只要消灭了私有制这个制造不平等的制度,中国就不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社会稳定就有了坚固的基础。建国初期,毛泽东就发现,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因为土地私有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趋势,甚至在合作社初期出现很多排斥贫农,富富联合这样的事。这是促使毛泽东决定提前在农村搞改造的主要原因。
当然,时代不同了。我并不认为现在农民失地会导致会绝对贫困化。实际上,很多农民失地是自愿放弃。农村中很多土地闲置是因为农民进城打工造成的。现在的中国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不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失地很可能绝对贫困化。如今的中国是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代,失地农民可以进城,转变为工业人口。在城市周边地区,农民失地根本不是什么坏事,反而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是好事,是完成由农村到城市身份转变的一个捷径。但那些工业化的边缘地区和纯粹的农业地区则需要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实求是是一切改革成功的前提。
改革开放后一直施行到现在的联产承包制也到了制度效益衰落期,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已是大势所趋,不可更改的方向。可选择的道路是,规模经营是走农民自愿联合的道路还是走向下乡资本出让土地的道路。这两种不同的道路,决定了农村的未来。《马向阳下乡记》中的选择是拒绝下乡资本,农民自愿联合,继续走集体共同富裕之路。
《马向阳下乡记》中,编剧借梁会计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期望,那就是共同富裕。我想这也是绝大多数农民共同的心愿。在这个资本主义世界中,如果还有什么魅力的话,那就是共同富裕这个社会目标。我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战胜是值得人类自豪的事。我们会为人类的根深蒂固的自私战胜了人类美好的理想而自豪吗?
认真研究历史的话,我们会发现。在土地改革和农村改造之初,农村的生产力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可是慢慢的效率就下降了。这除了法久弊深的原因外,主要是当时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对农村管的过死。生产队连种什么、养什么的自由都没有,严重地阻碍了农村集体的生产效率。根据我自己下乡插队的切身经历,我认为改开前农村生产效率的低下,主要不是因为大锅饭的问题,而是管的过死的问题。说集体化农民都不好好干活也是不切实际的。我插队的时候,所有农活基本都是包干制,根本不可能偷懒。但怎么干也是穷,很多劳动都白白被浪费掉了。坚持集体所有制的同时,要尊重市场规律,国家要给农村集体经济更多的自由和方便,这是农村集体经济提高效率的关键。
不知道马向阳下乡是否有真实故事背景,也不知道国家是否真有这样一个计划。但无论如何,城市干部下派农村任职的的确确是一个值得提倡的事。这不仅对农村地区打破宗法势力残余、开拓农村发展思路有积极作用,也对城市干部的培养和锻炼有很好的正面作用。
《马向阳下乡记》中有很多情节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比如:富商要买大槐树这种荒诞的行为,反应了资本的狂妄和自负。而大槐树村民对这件事的矛盾心态也反应出只关注眼前利益的农民在关系到自己长远利益问题上的软弱和无力。也象征了在应对资本的目空一切上,只有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感的集体领导才能抵制住资本的进攻。
但愿“三农”问题永远是中共最关心的问题,直到城乡差别消除的那一天。
第2篇:马向阳下乡记电视剧观后感优秀范文
一直以来,我对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不怎么感冒。偶然间,自9月份以来,看了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的轻喜剧《马向阳下乡记》后颇有感触(已看了20多集),现记录于下:
其一,下派干部的信心很足。某市商务局市场科科长马向阳,由上级组织的安排,下派任海洲市某镇大槐树村的第一支部书记。到村以后,看到村民物质的贫穷和文化生活的贫乏,在废弃村小教室黑板上发自内心地写下一行字:让大槐树村长出金子来。简短的几个字,表明了下派干部马向阳的决心。笔者也是组织下派到某乡镇某村的支部副书记,有着相同的感受。到村任职不管是一年,还是两年,总得干出点什么成绩来,不负组织和群众的期望,也给自己的人生篇章画出一道亮丽的彩虹。有了目标,就有努力的方向,就有奋斗的思考。接下来,马向阳的工作自然是熟悉村情,了解民意,为“长出金子”提出实质性的举措。
其二,做好群众工作要破解农村的矛盾重重。电视剧中讲述大槐树村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是当下农村的普遍现状。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挣钱,留下的都是些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同时,家族势力的影响,给地方上开展工作造成阻力。以刘世荣为代表的刘姓家族左右着一方的发展现状。马向阳要想在大槐树村闯出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业,须得从所谓有影响力的家族首领防线撕开一个突破口,否则,做好农村工作难上加难。目前已播出20多集,马向阳在各种矛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深入农户家中,与老祖奶、毛蛋、玉娇等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格的农民交朋友,从中积累了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马书记的带领下,打通了公路,建起了农家超市,安装了村广播等等,改变了大槐树村的旧面貌,下派任职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其三,农村发展还得走现代集约化道路。刀耕火种,零星种植,农民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无法让老百姓尽快地脱贫致富,还得要进行规模性的土地流转,建大棚,走集约化的科学发展道路。马向阳发动回乡年轻人刘玉龙、齐槐等外出参观,学习外村的发展经验,听取首席蔬菜专家周冰的讲座,为大槐树村的发展积累大智慧。尽管大棚的秧苗刚开始未成活,经历了些失败和挫折,但只要重拾信心,定会给大槐树村带来光明的前景。
其四,名人效应为农村题材电视剧增色不少。近年来,马向阳的扮演者吴秀波的人气指数愈来愈旺。去年,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赵氏孤儿》的主角就是吴秀波,他的演技征服了我,对他的印象记忆很深。从未演绎过农村角色的他,我感觉无论是表现马向阳的内心世界,还是马向阳到农村遇到的种种情况,他都表演自然、朴实,不露痕迹,把一个对农业、农村、农民不熟悉的下派干部演得神灵活现,有几分执着、有几分正直、有几分潮流、有几分可爱…总之,吴秀波的表演很成功、很到位,值得一看,耐人寻味。
第3篇:马向阳下乡记电视剧观后感优秀范文
近期喜欢观看中央一套播出的《马向阳下乡记》它没有现代生活中黏黏腻腻的儿女情长,有的只是农村人锅碗瓢盆、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朴实生活,有的只是一个人为了农村人朴实的生活所做的点点滴滴,却在点点滴滴的朴实中渗透着责任,渗透着奉献,诠释了一个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和担当。
喜欢这部电视剧是因为它是农村生活题材,贴近在乡镇上班的我们这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更是因为剧中的男主角和我们一样,是当代社会的中流砥柱,但是他的身上却有太多太多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年轻人去学习和借鉴。
他具有一种有始有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马向阳由市商务局下派到农村当第一书记,一个从小在都市长大,和农村生活没有交集的年轻人,一下子从霓虹闪烁、激情四射现代化的大都市到贫穷落后的农村,他有太多的不适应。他有过不解,有过无奈却没有抱怨。他有过到彷徨,有过无所适从、束手无策却没有退缩。因为误会被领导批评,被揪回市里,他本可以顺水推舟,离开那个他不熟悉的农村,离开那个本不属于他的农村生活,可是他选择了回去。一种莫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督促他回去,督促他坚持完成他的使命。他义无反顾的行为让我深彻感悟,任何事情难能可贵的是坚持、是有始有终,做任何事情只要开了头就要付诸行动坚持到最后,这是一种责任、亦是一种担当,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只要不退缩,终究会有看到希望的那一天。
他具有为人处世的谦逊、大度和随和。对于任何一个人的百般刁难、阻拦和不解,马向阳都不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他以“敞开心扉”的情感去感化,他以“一笑泯恩仇”的方式去化解,用他的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社会是个集体,是人与人交流、人与人相处的集体,生活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今天,有太多因为利益和小事而产生的过节和不悦,它牵绊我们、阻碍我们,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硌脚的小砂砾,不是谁离了谁不能活,而是和谐了路才走的更顺畅。我们应该学习马向阳这种以德报怨的心态,人心换人心,天长日久,这些过节和不悦便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攻自破。投桃报李、以德报怨,在我们收获人心的同时,这些牵绊也是我们成长和升华个人素质修养的磨砺。
他具有临危不惧、方寸不乱的大将风范。每每遇到困难和麻烦,马向阳从不向困难低头,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总会有办法的”。现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愈演愈烈,对于年青一代的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挑战和困难面前,考量的是一个人面对困难的敏锐力和应对能力,更是在困难面前还能泰然处之,临危不惧的心里素质。困难首先打破的是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慌乱和焦躁在困难面前无济于事,只有沉着冷静才是应对的根本,办法总比困难多。
他具有春风化雨、无私奉献的博爱精神。马向阳可以为那些他不沾亲不带故的村民奉献他的一切,这是何其的伟大。尽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集体里,每个人若太过于个人化,太过于自私化,万事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基准,便会失去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便会把自己置于孤立的地位。电视剧里有句话说的好“我没有让大槐树村记住我的事迹,但是我想有”我想如果每个人都怀有一颗能为社会做点什么,能让人们记住点什么的心,哪怕是从身边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这个社会也会因为你、我、他所做的众多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变得更加的和谐更加的美好。
他有善于发现商机、能给村民带来财富的洞察力;他有在权势面前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的勇气;他还有太多的闪光点……他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
看完整部电视剧,感受颇多,体会到只要我们愿意沉下身子、放低身段,用马向阳所拥有的农村式的生活智慧,以村民听得懂的语言,多传达和解读国家政策,多到农户家里坐一坐、聊一聊,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用真挚朴实的情感对待群众,相信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我们一定能够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