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大全

王尔烈家训观后感精品

发布时间:2023-09-18 06:50:14

  2016王尔烈家训观后感【1】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别名仲方。清乾隆、嘉庆年间辽阳县贾家堡子(今兰家乡风水沟村)人。今辽宁省辽阳市人。少承家训,性行纯静,笃于孝友。尤工书法,为辽城第一书法家。由乾隆癸酉拔贡、辛卯进士、廷试二甲一名授编修。累迁内阁侍读。嘉庆元年预千叟宴,四年以大理寺少卿致仕,掌沈阳书院。六年,卒。

  王尔烈生平的传说多于其史料的记载,很多民间轶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当翻阅史料典籍的时候却发现里面存在太多的不可知。同时,王尔烈存世的著作也仅仅只有同乡后学金毓黻所编撰的《瑶峰集》传世。本文将结合史料,对王尔烈的两个轶事进行考证。

  (一)、老主同场少主师

  民间轶事,“老主同场”,王尔烈进京参加廷试,乾隆帝由于事先在王尔烈不知晓身份的时候便与其在御花园相遇,有感于其才学,决定帮他一把,同时也弥补下辽东少文人秀士的现状。便在考试当天与王尔烈一同下科场,并冒王尔烈之名。但,令乾隆帝没有想到的是最后进入前两名的竟是乾隆帝和王尔烈的试卷。当大学士刘统勋将两张试卷递交圣上决议的时候。最后有感于多方便的考虑,决定本科自传胪之上,不予具名。所以前三名没有了,王尔烈的二甲第一同样为第一名。但是有关王尔烈参加辛卯年考试的史料记载如下:

  《辽阳县志》载:乾隆二甲一名,授编修。

  《奉天通志・选举》载: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黄轩榜:王尔烈:二甲一名,奉天府辽阳州人,组从子。

  王组,字鸾佩,缙之弟,雍正癸丑进士授刑部主事,升郎中。注慎明决,遇有疑案,司寇必以委之,其讯鞫不以刑,术善,为开导,囚自服输,凡所平反,皆莫能移易。

  《清朝贡举年表》记载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会试:主考官是内阁大学士刘统勋、左都御史观保、内阁学士庄存与,中式者一百六十一名,会元邵二云晋涵,以知县归。班旋以纂修四库全书,保举人入词林,亦殊荣也。

  轶事所说二甲以上,不予具名。但是据《清朝贡举年表》所载是有前三甲的,分别为黄轩、王增和范衷。《清秘述闻三种》也有更为详细的记载: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会试:考官内阁大学士刘统勋,字尔纯,山东诸城人,甲辰进士;左都御史观保,字伯客,满洲正白旗人,丁巳进士,内阁学士庄存与,字方耕,江南武进人,乙丑进士。题:“子曰若臧”四句;“明乎郊社”二句;“今曰性善”二句;赋得“下车泣罪”得“惭”字,会元邵晋涵,浙江馀姚人。状元黄轩,字日驾,江南休宁人,榜眼王增,字方川,浙江会稽人,探花范衷字士恒,浙江上虞人。

  由此可知,当年并非如同传说所说本科传胪之上,不予具名,而是一甲三名全有,状元是黄轩,并作为榜名公布开来,诏示天下。并作为《四库全书》的分馆纂修官担任《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所以传说有误。但王尔烈作为二甲一名,传胪是为准确无误的。至于出现此传说的原因,恐怕也是对王尔烈的爱惜和对乾隆皇帝仁义的颂扬所致。

  同理,如同王尔烈在乾隆乙酉年中举人一样,在《王尔烈全传》中便称其为举人第一,即为解元。而史料中的记载当年的解元是祝�,同样有误,可能是出于传记这一文体特色,故将其中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变的更强,同时以达到突出人物的作用。

  (二)、压倒三江王尔烈

  三江是当时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有许多江南的才子盛气凌人,往往使考官难堪。王尔烈奉命到当癸卯江南乡试主考官,刚一到以“学而时习之”为题,命众考生连作三篇。考试之后,众考生皆不服气,便请王尔烈自作三篇以难之,哪知王尔烈文不加点,挥毫而就,字字珠玉,郎若晨星,而且立意新颖,众人为之倾倒,王尔烈又挥笔写下一首诗戏曰:“天下才子数三江,三江不如我家乡。吾乡才子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

  有一江南才子认为王尔烈的文章必是事先有备而作,不足以证其才,于是他写了一上联贴在王尔烈居所的楹柱上,意欲以突发之势试试王翰林的才华和应变能力,联曰:“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尔烈出门望见,命人取笔立对下联曰:“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此联一天指皇帝,一地指皇后,圣人乃孔子也。那位才子见状脱口又吟:“江南乌纱气流暖”,王尔烈应声而对“塞北锦袍风无寒”。一天,几个江南才子邀王尔烈到郊外野游,还想考考他。在一座庙前,出联道:“万瓦千砖百日修成十字庙。”这时候在庙前的河中正有一只小船从桥下摇过。王尔烈见状对道:“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孔桥。”又一人出联道:“冰凉酒一点两点三点。”王尔烈扭头看桥旁一丛丁香花开的正盛,脱口而出:“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至此,众才子对王尔烈的才智与机敏尽皆叹服,王尔烈的名字也伴随着“压倒三江”考生的故事传遍了中华。

  当看到这则轶事的时候,我们首先从这则轶事所发生的年代出发,王尔烈所担任的是癸卯年乡试的主考官,同理,翻阅《清朝贡举年表》我们发现,在江南那一栏主考官并非王尔烈,而是谢墉,同为副主考官的是戴衢亨,所考的试题为“周监于二”二句、“宗庙之礼”先也和“天子适诸”守也,史料自然比轶事传说更具有可信性,所以这一则轶事应该也是没有有误的,但是通过查阅《瑶峰集》发现,这则轶事的出现并非完全的编造,在《辽阳关帝庙重建东殿碑记》的最后落款中,有“乙未会试同考官”这一记载,这是王尔烈自己所述,因此不可能有误,乾隆四十年乙未会考官所载三人为王杰、嵇璜和阿肃。所以王尔烈仅如其自己所述为同考官。王尔烈后学杜光尧在其《龙泉寺》诗中也层提及“压倒三江感不禁”,但是他在前面却事先做好了“轶事争传老翰林”的诗句,所以也不能作为论据来证实这一轶事。

  对于王尔烈的轶事,多半是有一定的基础,就如所示王尔烈为二甲一名,在此基础之上,加渲染,成为二甲以上,不以具名。有过参加科举考试考官的经历,便加以夸大,说是乡试江南主考官。这些轶事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王尔烈的爱戴和尊敬之情,也是可以被人所理解的。同时,王尔烈的传说和轶事,依旧是一个切入点,我们可以通过对其真实性的考辨,进而丰富王尔烈丰富多彩的一生。

  2016王尔烈家训观后感【2】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这是以王尔烈为主人公的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的主题曲《一个美丽的传说》。伴着熟悉的旋律,拂去历史的尘埃,推开岁月的门扉,让我们来共同感悟,一代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

  序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1727年出生于辽阳州(今辽宁省辽阳市)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王氏家族原籍河南,后迁往扬州,明末,王尔烈四世祖任辽东都司指挥,便定居于辽阳城南三十里风水沟。1771年,王尔烈在恩科会试中考取二甲第一名,这是自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关东人所取得的最高功名。他博学多才、工诗文、善书法,是关东文化的代言人;他为人和善、讲忠信、行孝悌,是乡间楷模、闾里师表;他为官清正,不贪渎,不谄媚,双肩明月,两袖清风,是为官者的典范,曾被赞誉为“关东第一才子”。

  沐浴家风

  家风源于宗族的沿袭,更注重长辈的言传身教。

  王尔烈家族就是这样一个代表,王家历来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家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

  王尔烈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和严格的家庭伦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与医道,不仅以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父亲王缙学识渊博,酷爱读书,他历来遵循“训士有道,虑事有方”,讲求“尽孝于家,尽敬于师,尽忠于上,尽诚于事”。良好的家风使王尔烈养成了淳朴笃静的禀赋,铸就了纯正廉明的品格,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王尔烈膝下多子,虽都悉心教导,但一幼子还是禁不住他人挑唆,偶赌了一次,被官府缉拿欲游街示众。

  2016王尔烈家训观后感【3】

  他小儿惊慌不已,不敢直接告知王尔烈,于是向母亲求情。他母亲哭求王尔烈,恳请免去此子责罚,王尔烈听后大怒,训其妻子说:吾儿放荡不羁,身犯律条,理应惩处,吾妻若再袒护,惯儿如杀儿,宠儿如诛之。王尔烈妻子深感惶恐,将王尔烈之意转告幼子,幼子惭愧不已,主动到官府请责,可见王家家教、家风甚严。

  1771年,在乾隆亲策的殿试中,王尔烈凭借《学道篇》,考取了二甲头名进士。

  学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绝顶。坐使天下高峰远岫,卷阿大泽,悉献其状,岂不伟与?静观万物之理,得吾心之悦也易;动处万物之分,得吾心之乐也难。是故智仁合一,然后君子之学成。学问之道,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则私欲还释矣!

  后来,这篇89字的短文也被王尔烈用来教育子孙勤勉学习。他认为做学问就像游山一样,要有“必上绝顶”的决心,既要体察万事万物道理又要修养身心,达到“智仁合一”,才能算学有所成。

  王尔烈不仅为官清廉、治家严谨,而且才华横溢,性情纯静、为人坦诚、笃于孝友,被誉为“文压三江”的关东第一才子。

  乾隆年间,正值清代的鼎盛时期,翰林院堪称“贤俊蔚兴,人文郁茂,鸿才硕学,肩比踵接”。王尔烈参与《四库全书》编著,历时十余载,青灯黄卷,焚膏继晷,终成煌煌巨作、灿然大观。

  王尔烈一向洁身自好,从不收受他人钱财。在他七十寿辰之际,同僚好友刘墉、纪晓岚等125位京华名流为其题赠书画作品126幅,制成九条屏,以为寿礼。“真草隶篆书,汉满蒙藏文,山水花鸟画,荟萃百家,异彩纷呈。”如此盛大阵容为其题诗作画,堪称罕有,足见王尔烈在京城文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王尔烈寿屏”既是对他人品的肯定,也是对其才学的认可。

  廉归故里

  王尔烈耄耋之年,嘉庆念其为官清廉,敕建翰林府,致仕归籍。

  翰林府分前后两进宅院,各有十楹,又有东西两厢配房,外加门楼偏厦,甚是宏阔。王尔烈看到这样的深宅大院,感到自家住也太浪费了,心想我居官多年,也未给家乡争得多少福份。如今我回来了,应当给老家后代留下一点接续,最好的接续就是办个义学,希望家乡士子也能像自己一样读上好书。于是他将御赐翰林府的前院十间正厅及两厢配房改作了义学馆。自己家人只住后院。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