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

辽宁省营口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二)

发布时间:2023-09-17 04:26:36

(五)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作风建设更加强化。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部署,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深入排查“四风”问题,着力抓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等关键环节,促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中央巡视反馈意见及市政府班子对照检查出的78个问题全部整改落实,集中开展清理福利企业、机关办协会、中介组织等专项整治,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得到解决,行风、政风明显转变,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

  依法行政更加严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全部办复。依法开展行政复议、行政应诉,保障公民与法人的合法权益;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坚持土地决策、规划联审等集体决策制度,依法行政、依规办事的自觉性显著增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不断提高。

  廉洁从政更加自觉。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十项规定”,加强惩防体系“五大系统”建设。全年市本级“三公”经费下降15%。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促进行政职权公开公正透明。

  双拥共建、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扎实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新闻出版、国家安全、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史志、档案、气象、地震等工作不断加强;慈善、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未成年人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去年,我市一些主要经济指标没有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市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在全国性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我市这样重化工业比重较高、传统产业份额较重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是结构调整的必然,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二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部分企业运转困难,效益下滑,导致财税减收;落实国家和省“营改增”扩面、小微企业减税让利等政策性因素,影响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下降2.8个百分点;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确保财政收入数据真实。这些因素致使财政收入有所减收。三是外部宏观环境复杂严峻,市场预期不足,投资意愿下降,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减弱。四是主动转变发展理念,抓当前,利长远,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打牢基础。

  主要经济指标虽然增速回落,但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投资结构均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财政收入质量和收入结构显著改善,实体经济税收增长4%,可用财力没有减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民生持续改善,劳动力需求旺盛,就业压力减弱,居民消费价格持续平稳。

  ,营口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没有改变,健康向上的发展势头没有改变,群众生活不断改善的态势没有改变。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同志们,向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驻营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中省直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营口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创新环境、创新体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财政支撑能力弱、债务负担重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还没有解决到位;一些干部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还不适应,存在不愿作为、不敢作为、不会作为的问题,公务员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的主要任务

  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深入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发展战略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准确把握新常态的发展新趋势,主动适应新规律、新要求,积极作为,抢占振兴发展的先机。

  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既面临新考验、新挑战,更蕴含着新机遇、新动力。中央新一轮支持东北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市提供了最独特、最直接的重大战略机遇;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我市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促进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经过几年的努力,历史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步化解,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多年来的大量投入,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备,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为我市的全面振兴积蓄了潜力,夯实了基础;康辉石化、无限极、忠旺铝材等一批重大项目的产能正在释放,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连续几年来应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的干部队伍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增强了自信,这是我们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可靠保障。

  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既要抓好当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各项工作,又要着眼长远提质增效的各项措施,坚持创新驱动、改革驱动、市场驱动、开放驱动共同发力,力求以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使营口成为资源要素聚集区、互联互通枢纽区、开发开放热点区,把营口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动摇,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激情,聚精会神干事业,扎扎实实促发展,努力实现营口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全面振兴。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有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有全市上下发奋图强、锐意进取的强烈愿望,营口的发展一定会更好。

  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为总抓手,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开创营口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局面。

  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建议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与上年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3%以下。

  (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

  新常态的核心是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坚持以稳增长为首要任务,准确把握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方向和重点,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围绕现有企业运行抓调整、促转型,推动工业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现有企业是全部经济工作的基础,稳增长首先要稳企业。要坚持一企一策,引导正常生产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稳增长多做贡献;积极帮助产品有市场、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停产、半停产企业恢复生产,盘活存量;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开展“千企转型升级行动”,推动1000户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以产品升级带动产业优化转型;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低产出的落后产能。坚持做优增量,加快推进工业项目投达产,信义玻璃等100个项目当年净增产值100亿元以上。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0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

  围绕优势抓三产,促进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我市的服务业有基础、有条件,比较优势突出,关键是充分发挥优势,充分释放潜力。要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34亿元;充分发挥温泉旅游的战略牵动作用,坚持商旅联动,强化温泉资源管理,促进温泉旅游项目向高端化发展,推动旅游业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加快金融创新步伐,组建营口市诚信担保集团,支持港口物流金融体系建设;推进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力争金辰机械年内成功上市;抓好台湾商业综合体等156个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物流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积极打造电子商务大厦等电商平台,推进阿里巴巴(营口)跨境产业带等电商项目建设。稳定房地产市场,优化产品结构,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积极适应消费模式新变化,培育壮大消费热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县域工业、服务业发展,提升县域经济整体水平。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扩大优质水稻高产创建成果,打造粮食生产示范区;发展设施水果和蔬菜,新栽果树250万株、新建蔬菜基地5000亩。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开工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5个。推进标准化生产,新增“三品”认证20个、认定面积10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和防灾减灾能力。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7%。加大东部振兴战略实施力度,促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不断提高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围绕创新驱动抓转型、促升级。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壮大新兴产业规模,争取列入省设立的国家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百家科技企业服务行动,积极参与创建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引进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瞄准“工业4.0”,开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点,推动企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2%。

  适应新常态,实现稳增长,必须把政府工作重心放在营造创新环境、凝聚创新人才、维护创新规则、强化创新激励上,让创新的活力充分迸发、创新的潜力充分释放,让创新成为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的强劲力量。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