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作安排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开创转型振兴新局面,是我市当前乃至长期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适应新常态,要把握发展新内涵,既关注数量上增与减、速度上快与慢的统筹协调,更注重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激活存量和优化增量的并举发力,在稳增长中讲质量、求效益,在促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适应新常态,要认识发展新特征,打破惯性思维,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举措,主动顺应新形势,积极体现新作为,努力开创新局面。适应新常态,要抢抓发展新机遇,把握东北全面振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和央企、民企、沪企辽宁行的合作契机,挖掘新潜力,增强新动力,培育新增长点。
适应新常态,要贯彻发展新要求,推进国务院28号文件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以及省委、省政府新一轮突破辽西北政策措施落实,立足大局,顺势而为,积极作为,坚定不移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紧紧围绕转型振兴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为保障,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抓好工业产业集群、现代农业示范带、服务业集聚区和城镇化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努力开创转型振兴新局面。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675亿元,增长6.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7亿元,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477亿元,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亿元,增长11%;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160元、11470元,分别增长9%。新的一年,我们要突出经济发展、改革创新、生态建设、惠及民生工作主题,更加注重稳定增长,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保持增长合理区间,统筹经济效益、民生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坚持改革驱动、市场驱动、创新驱动、开放驱动,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扩大增量调结构、激活存量稳增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接续替代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培育新增长点;更加注重改善民生,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兜底线补短板,着力解民忧、惠民生、促和谐;更加注重工作落实,坚持实事求是、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高质高效完成。
(一)坚持以项目建设,培育新的增长点
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新开工投资五千万元以上项目200个,其中亿元以上100个;竣工投产200个。突出抓好三次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大项目支撑、带动作用。在工业项目上,积极推进煤制天然气一期、远东铜业、大金提质改造、康博太阳能电池等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宝钢建筑产业基地、鑫河LNG、国能煤焦油、中国航天液压、力达铸造二期等项目进程,开工建设东北特钢、凯莱英医药、天士力产业园等项目;以中天钛业项目为龙头发展钛产业;推动中国轻工业进出口总公司制革加工、中电集团变压器生产基地、中国清洁能源公司LNG等项目落地。在服务业项目上,推进紫金财富广场一期、香港豪德商贸城一期、亚欧国际建材市场、宝地·太阳广场等项目投入运营,加快兴隆CBD三期等项目建设,红星国际广场等项目取得新进展。在农产品加工项目上,推进振隆农产品加工等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建设辉山奶粉、雨润畜禽产品产业园等项目。
深化合资合作。加快推进永生与徐工、环宇与中航等开展全面合作,支持企业在品牌引进、战略重组、海外并购、产业协作配套上实现突破。
提高项目工作水平。继续实行重大项目包保机制,及时解决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尽快竣工、尽快转为企业。把握东北振兴政策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包装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完善产业园区环境保护体系,严格环保准入。
(二)坚持以工业经济为支撑,推进产业扩规模、增效益
促进产业集群提升。全力推进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在加快现有项目建设的同时,着力引进建设一批主副产品配套项目。坚持液压产业集群整机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形成集聚效应,提升知名度。打造氟化工产业集群特色精细化工品牌,扩大产业影响力。提升皮革产业集群加工能力,建设劳动力转移就业集聚区。提高板材家居产业集群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发挥省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用。推进国家新能源示范市创建工作。加快各类产业园区发展,实现水电气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研发检测、金融担保、交易网络等平台基本建成。
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新增超亿元企业20户;销售收入增长50%以上企业100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鼓励和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提高税收贡献率。
深化市矿合作,全力支持阜矿集团稳定产量、增加效益、多元发展,发挥对全市经济的骨干作用。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支持企业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核心竞争力。改造升级装备制造、能源、建材等产业,促进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以承接产业转移、龙头企业牵动为重点,引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在产业升级、企业壮大、技术创新、品牌打造上实现突破。做好国家首批“两化”融合试点工作。
全力抓好经济运行。继续实行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因企施策、一企一策,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开展政策、融资、人才、产品等对接活动,支持企业拓宽市场、扩大销售,研发适销对路新产品。
(三)坚持以示范带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示范带建设。突出果品经济林、精品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发展,新建示范带63.5万亩。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和致富带头人发展;加大农业开放力度,引进项目100个以上;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特色品牌,积极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加快科技信息、冷链物流、金融平台、专业市场等服务体系建设。
稳步发展传统农业。加快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作物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稳定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增强避灾、抗灾能力。
继续推进畜牧业强市战略。新建、改扩建规模养殖小区50个,推动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成节水滴灌9万亩。实施高标准农田、农村土地整理46万亩。实现农业保险面积170万亩。推广农机具1万台套。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抓好扶贫工作。以现代农业示范带、“集团帮村”和驻村工作队为载体,创新“政银保”金融扶贫、互助式扶贫机制,实施精准扶贫,抓好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工作,减少低收入贫困人口5万人。
(四)坚持以集聚区建设为抓手,促进服务业提质升级
提高集聚区发展水平。培育壮大中央商务区、温泉旅游度假区等5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充分发挥促消费、扩内需作用。促进各类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尽快建成。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步伐。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科技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世通二期、皮革等物流园建设,开工建设煤炭物流园、大玉冷链物流等项目。
提升金融业发展水平。新增贷款70亿元;积极引进股份制金融机构及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推进一批金融集聚项目;力争振隆、德尔上市;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实施金融帮扶小微企业工程。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旅游业发展。做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完善海棠山、瑞应寺旅游区建设。推进宝地温泉小镇等项目。扩大“中国玛瑙之都”、敖包文化等特色旅游品牌影响力。促进乡村旅游休闲消费。
(五)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保障,着力打造宜居环境
1、细河综合治理工程。推动“543”工程完工,实现细河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重点做好绿化、湿地等生态建设,将细河沿岸打造成生态带;改造维护城市段,规划桥梁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绿化美化等配套工程,营造良好休闲健身活动空间;启动全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着力打造生态怡人、环境优美、人水和谐的母亲河。
2、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工程。启动扬尘治理、生态绿化建设,实现残煤自燃、滑坡危害有效控制。通过今后几年的不懈努力,实施污染治理、生态建设、遗产保护三大工程,着力打造绿色生态、环境宜居的城市品牌。
3、空气环境治理工程。完成“蓝天工程”等大气污染减排工作。推进国家“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建设。完成热电企业脱硫脱硝除尘工程。推进建成区集中高效供暖,逐步取缔分散供暖锅炉。积极开展主城区粉煤灰、煤矸石、露天储煤场、尾矿等综合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实现扬尘有效治理、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4、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蒙古贞二期、氟产业开发区、温泉新城、津源二期、清源中水回用等投入使用,启动太平区等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经营保障机制,实现县区、重点产业基地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建成、稳定运行。划定集中式水源保护区,实施保护区内污染源清理。加强城区自备水源井关闭后续管理。
5、做好宜居乡村建设。以村容整洁为目标,以垃圾治理为重点,以健全管护长效机制为保障,实现全部行政村环境卫生整治达标,逐步形成一批宜居示范村。
6、抓好绿化沙化治理。完成人工造林12.4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沙化治理24万亩;城区植树12万株,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闭坑矿山治理483亩,矿区绿化1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