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磊:我国高等设计教育基本在综合性大学、多科或单科的专业型大学以及职业技术院校三类高校中完成,虽然各从其志、各领风骚,但在教与学方面仍存在一些同质化和普遍性问题。传统教育整体培养目标分散化,局部课程碎片化,任务与结果隔离化,教与学的分离化现象较为普遍;传统教育倾向学科导向,知识结构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科的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的需求;传统课堂习惯于“填鸭式”、“车厢式”的灌输,知识主宰课堂,教师成了知识的权威,学生缺乏质疑批判、缺乏问题导向、缺乏假设推理;传统的课堂是封闭的,即在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教学内容;传统教育重视老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至今仍然主导着课堂教学。
反思教学中的这些老问题,应在5个方实现思维转变: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从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转变。真正做到“学习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 学习必须发生在学生身上, 学习必须按照学生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要构建以学生学习成果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框架。
记者:何谓成果导向的教学框架?这与新动能培育进而推动教学实践有什么关系?
孙磊:成果导向的教学框架(简称OBE),实际上是国际上一种基于工程类专业认证的通用范式,倡导“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助教”的教学评价观。实践证明,在设计类专业实施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树立教学标准意识,推进教学质量标准建设,规范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核心内涵是以学习最终的成果导向而非教师传授为基准目标,遵循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即从需求(包括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然后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最终由资源配置支撑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为导向。在这个培养闭环中,“需求”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目标与培养结果的一致性。
成果导向的教学框架重点强调5个方面的对应关系,即“内外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教学资源配置与课程及内容的对应关系”。这5个方面都要有完整的支撑指标体系和达成指标体系,形成 层序分明、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培养闭环。
记者:看来培养目标的达成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定海神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其定位与同类高校有何不同?
孙磊:培养目标既有体现全局发展的总体目标,又有不同专业各异的分类目标。总体上看,2007年,学校在顶层设计方面,就将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和技术能力”的多层次“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视为人才培养必须长期坚持的目标定位,至今全国同类高校仍然称得上是带有前瞻性的一种独创。这里所讲的“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我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实现”:实现从普及性实践能力培养到普及与提升相结合的多层次“实践精英”培养观念转变,既要培养拔尖创意型设计艺术人才,也要培养优秀的“大国工匠”;实现从围绕单一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到围绕分类化多层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转变;实现从围绕艺术学科单科发展到构建艺艺跨界、艺文兼顾、艺工融合、艺管相契的多层次、小综合学科专业发展体系转变;实现从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到服务产业融合、全价值链的产教发展多层次格局转变。这四个方面,应该说是人才培养方面新的蓄能池和发力点。当然,“四个实现”的前提,都要与学生个体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挂钩。
记者:如您所说,近些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快速的发展,实际上得益于多年坚持的、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并不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新的内涵。相对于设计类专业教育,您认为培养目标应如何界定?
孙磊:以设计教育存在的“痛点”为切入点,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入设计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注意到,美国《国家核心艺术课程标准》中对“艺术”学科的培养目标分成五类,即作为“交流媒介的艺术”、“个人创造力的艺术”、“文化、历史与联结物的艺术”、“幸福手段的艺术”和作为“社区参与的艺术”,目标各异,分类施策,精准施教,既考虑了作为一个公民艺术素质与能力的整体化培养,也考虑了个体艺术家的创造力实现,充分体现出培养目标与结果的一致化,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反观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在培养目标设定方面,或随意性太大,或同质化严重,或空洞无物,或夜郎自大,极易造成培养目标与结果的割裂。培养目标不明确,往往导致管的混乱,教的糊涂,学的迷茫。基于此,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将继续完善目标导向(OBE)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融入到设计学科教育改革全过程。
我们认为,在国家创新驱动和山东新旧动能转化的发展大势下,设计教育应在7个培养目标方面蓄能,并展开相关教学设计,包括“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设计”、“生活品质提升的设计”、“联结文化、历史与价值观的设计”、“价值工程形塑的设计”、“集成管理工具的设计”、“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和“有利于社会、环境融合的设计”,只有这样细分,才有可能为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明确的、高质量的教育供给。
记者:这些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成果导向(OBE)教学理念?具体措施有哪些?
孙磊: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思维改变过程,不仅要有耐心,更要有坚持,好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都很支持这些改革。可以说,这些年,我们通过认真分析高等设计教育普遍存在的体系化问题和结构性矛盾,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特点,不断思考“培养目标-毕业设计-课程体系-资源配置”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按需定位、逆向排序、问题导向、任务驱动、过程管理、持续改进的教改思路,在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群)标准化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法与学法以及质量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体系化梳理与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我们自2013年开始提出并着力构建艺术设计教育的“冰块理论”,即“解冻-水-再冻结”的过程人才培养体系,将成果导向贯穿渗透到全培养链,根据四年或五年学制分为“知识本位、学生本位、社会本位”三个“关键能力”培养阶段,并分别与“解冻-水-再冻结”的培养体系相匹配;自开始试点推行以OBE问题导向的工作室站点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以学生学习为本,以专业导师组为主导,以社会组织为依托,以课题项目任务为驱动,以链条化知识集成为资源,以工作情境为引导,集理论、实践、研发、应用为一体,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处理实际问题能力,促进产教融合、产学互动,促进教学与工作自然衔接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设计项目的实际操作中开发思维、拓展技能、掌握职业规律,形成与传统面上教学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格局。经过四年的尝试,基于OBE理念的站点式人才培养模式,已涌现出一大批定制采用的国内外获奖作品、专利作品以及成果外溢,教学质量大大增强。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围绕社会需求、设计学科规律和学生成才需要,将“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递进、整合的层次,,学校提出并践行“创新与实践教学8+6”计划,明确任务,聚焦点位,不断提升相关学分学时比重,使之落实到教改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形成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一系列改革,在创意、创新、创业、就业等多方面均取得良好的成效。
在毕业设计方面,推行“设计共创协同育人模式”和“三边耦合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等,积极从社会公开征集选题与项目进课堂,或将人才培养任务直接投放到作坊、车间,近距离将设计创新、新产品开发、工艺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售等创业能力的孵化环节放到行业现场,通过实题实做,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在功能和资源要素方面的协同和集成作用,倡导设计教学在关注“社会实情”与“问题解决”中,锤炼师生积累市场和理性创新经验,使专业教学与市场、社会的连接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