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根据《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等文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经批准,我校2021年继续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国防科技大学强基计划”),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一、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
在我校安排强基计划招生的省份(湖南、山东、河南、辽宁、四川、江西和贵州等7个省份),符合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具有强烈的专业兴趣、科研志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名。我校招收的强基计划考生为无军籍学员,申请报考考生除符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外,还须符合以下条件:考生须为应届高中毕业生;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家庭及主要社会关系历史清楚,无重大问题;身心健康,无严重急慢性疾病,无传染病,面部与身体各部位无明显缺陷,双眼矫正视力在4.8以上,无色盲、斜视、对眼等眼疾,听觉、嗅觉及发音系统正常(身体条件以高考体检表为准)。
在我校安排强基计划招生的省份,以下两类考生均可申请报名:
第一类: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
第二类: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
此类考生高中阶段须在全国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一、二等奖。全国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奖项名称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中国数学会主办)、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中国物理学会主办)、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中国化学会主办)、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主办)、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获奖信息以中国科协公示的全国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获奖学生名单(http://gs.cyscc.org/)为准。
二、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
01、我校按照教育部要求,突出基础学科支撑引领作用,2021年强基计划安排数学与应用数学(070101)专业和物理学(070201)专业招生。实施“3+3”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的考生选考科目须包含物理,实施“3+1+2”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的考生首选科目须为物理,非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的考生须为理科生;考生入校后均以英语为公共外语教学内容安排教学。
02、我校综合考虑各省考生数量、生源质量和学校人才培养需要等因素,确定无军籍本科强基计划分省分专业计划且计划单列。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登录报名系统查询。
三、报名方式与选拔程序
报名时间和办法
4月8日至30日考生可登录国防科技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网址: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91002),按要求准确、完整地完成网上报名。报考我校“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
考生参加统一高考
报名确认
6月10日至20日,考生须在报名平台进行确认并签订诚信承诺书,未在规定时间内确认或签订诚信承诺书者,视为自动放弃。
入围校考办法
6月下旬(具体时间另行公布),在所有规定时间内完成确认并签订诚信承诺书的考生中,对于第一类考生,依据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按学校分省招生计划数的3倍确定各省入围学校考核考生名单(末位同分均入围)并公示入围标准。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须达到所在省份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对于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参照该省份确定的部分特殊类型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执行)。对于第二类考生,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达到所在省份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对于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参照该省份确定的部分特殊类型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执行)即可入围。
学校考核
6月底7月初(不晚于7月4日,具体时间另行公布)期间举行学校考核(含笔试、面试和体质测试)。面试采取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测试全程录音录像。
01、笔试科目为数学与逻辑、经典物理基础(每门科目150分,总分300分)。面试考核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学科特长、科学思维和创新潜质五个方面,每个方面30分,面试总分150分。思想品德单项得分不足18分的考生,校考不合格,取消强基计划录取资格。
02、我校将组织专家组对考生综合素质档案实施盲评。专家组将根据考生的高中学习发展特点及全过程表现,包括平时学业成绩、学科获奖情况、参与课外研究或学习的情况、创作/创意/创新成果的情况、文体特长情况、参与社会工作/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公益活动的情况、综合获奖及突出事迹的情况、个人陈述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审,并按评审结果纳入面试考核结果。
03体质测试项目包括50米跑、立定跳远、1000米跑(男生)或800米跑(女生)。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对应项目高三年级标准,考生三项体测成绩平均分须达到60分。不参加体测的考生视为放弃我校强基计划招生录取资格。
录取办法
01、综合成绩折算办法
考生综合成绩由高考成绩、校考笔试及面试成绩按比例折算。
考生综合成绩=高考加权总成绩85%+(校考笔试成绩+校考面试成绩)N15%(N系数=生源省份高考加权成绩满分/校考成绩满分)。
高考加权总成绩为高考各单科成绩分别加权后的总成绩,具体为:
高考加权总成绩=(高考数学成绩+高考理综成绩(高考改革省份为高考物理成绩))120%+高考其他单科成绩总分100%。
02、确定录取名单
根据考生填报志愿和在相关省份强基计划的招生名额,所有入围校考的考生统一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成绩优先)确定强基计划预录取考生及专业(综合成绩相同的考生依次比较高考加权总成绩、校考笔试成绩和校考面试成绩)。
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按招生计划审定强基计划预录取名单,并报各省级招办审核,办理录取手续。
我校于7月上旬(具体时间根据工作进展确定)公布录取名单并公示录取标准。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本省后续高考志愿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参加本省后续各批次志愿录取。
四、培养方案
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机制
01、本科阶段。
强基班采取动态管理,每学年末进行一次阶段性考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退出,回到普通班学习。有下列情形之一,调整出强基班:连续两学期综合排名在本班后5%(含)者;达到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的降/留条件者。第三学年初学生可选择研究方向,鼓励选修该方向研究生课程,开展毕业设计预研究工作;第三学年末取得直博资格的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和导师,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02、硕博阶段。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2.5年,因故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经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延长时间不超过0.5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因故无法按时完成学业者,经批准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1.5年。
本硕博衔接培养方案
01、课程衔接:
从第三学年开始,按“一人一案”原则由导师指导学生设计其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修读方案,可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研究生阶段承认其学分。
02、课题衔接:
本科第一学年初发布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案例课题,鼓励学生自由申请,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研创新能力。从第三学年开始,每学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导师组主导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开展科研工作。取得直博资格即确定研究生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并初步确定研究生课题。
03、本硕博衔接:
本科阶段达到毕业学分要求的学生,可以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硕士阶段成绩突出者,可通过“申请-考核”等方式攻读博士研究生。
激励机制
01、实施学分制,个性化培养。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军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学分制,兴趣引领,由学术导师针对学生特点及兴趣爱好,按“一人一案”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激励学生提前完成课程。学分构成满足毕业条件,允许提前毕业,提前攻读硕博。
02、单独开班,小班教学。
构建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特色课程组成的课程新体系。汇聚国家级教学团队,创新构建“教、学、管、创”四位一体教育教学模式。由国家/军队名师引领的高水平教师团队授课,由热爱学生、知识面广、管理能力强的人才担任班主任。
03、学业导师全程指导。
每名学生配备由博导、青年骨干和管理专家构成的导师组,对其课程学习、科研工作、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的困难予以及时沟通和解决。
04、开放办学,联合育人。
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和名师来校授课、研讨,参与学生教学与指导工作。以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学习、国际性学术活动等方式分批送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
05、科教合作,协同创新。
建立优秀学生参与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机制。第一学年初发布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案例课题,鼓励学生自由申请。第三学年开始,每学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导师组主导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提前接受科研实践,实现前沿课题、一流导师和优秀学生的有机结合。
06、设立专项奖学金。
奖励在相关专业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优异的学生。
五、其他说明
01、关于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已建立省级统一信息平台省份,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将考生电子化的综合素质档案提供学校。未建立省级统一信息平台省份,由考生就读中学在省级教育部门的统一安排下,提供经中学校长签字确认的综合素质档案。
02、对于综合素质档案造假或在高校考核中舞弊的考生,将取消强基计划的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并将有关情况通报有关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取消其当年高考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并视情节轻重给予3年内暂停参加各类国家教育考试的处理。已经入学的,按教育部和我校相关规定处理取消学籍,毕业后发现的取消毕业证、学位证。中学应当对所出具的材料认真核实,出现弄虚作假情形的,我校保留采取相关措施的权利。
03、强基计划录取考生入学后本科阶段不允许转专业。
04、选拔测试期间,考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自理。入围学校考核的家庭经济困难考生可向我校提出申请,我校可酌情提供保障性路费和住宿补贴。
05、学校未委托任何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强基计划等考试招生有关工作,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营利性培训活动。
06、学校考核工作方案可能将视疫情防控形势等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届时另行通知。
六、监督保障机制
01、我校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招生工作在国防科技大学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国防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我校在实施本简章的过程中做到招生方案公开、选拔方法公平、录取标准公示。
02、我校将对录取的学生进行入学资格复查,对不具备入学资格的学生,按教育部相关规定处理。
03、国防科技大学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招生工作接受国防科技大学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并接受社会监督。
七、咨询方式
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国防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邮编:
410073
强基计划咨询电话:
湖南省考生咨询吴老师(13975119858);
山东省考生咨询王老师(13786198466);
河南省考生咨询钱老师(13975186320);
辽宁省考生咨询刘老师(13973118440);
四川省考生咨询侯老师(13357224946);
江西省考生咨询余老师(15111053730);
贵州省考生咨询唐老师(18073156674);
电子邮箱:
zsb@nudt.edu.cn
国防科技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
http://www.gotonudt.cn或http://www.nudt.edu.cn
国防科技大学纪委:
0731-87000711或15337866234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gaokao.chsi.com.cn
国防科技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与培养方案解读
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070101)
国防科技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起源于哈军工时期卢庆骏、孙本旺先生领导的高等数学教授会,历史积淀深厚、军事特色鲜明。六十年传承,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略,为我国导弹与航天测控、装备试验鉴定、高性能计算、密码与信息安全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始终坚持“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特色,围绕国防科技中的核心数学理论与技术开展学科和科研方向建设,在高精度数据处理与大数据分析、面向高性能计算平台的高效数值算法、复杂系统建模、装备系统性能评估与优化、编码密码的数学理论及其应用等方面形成显著优势,孵化了学校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和应用统计专业,孕育出智能作战的数学理论、数据驱动下的复杂系统理论等前沿学科方向,以“一个公式改变一支部队”为代表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我校数学学科覆盖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全部五个二级学科,融合系统科学和统计学,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国防应用紧密结合、前沿探索与高水平人才培养有机统一、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得益彰的鲜明特色。所属的数学学科和系统科学学科均拥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均为湖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和“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数学公共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军队密码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数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共建湖南应用数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千万亿次计算机关键技术研究”。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数学学科被评为B+,系统科学学科被评为A+。
学校数学学科及科研平台一流,科研实力雄厚。紧贴国家和军队建设重大需求,立足数学本源,积极开展国防科技关键问题研究,为我国装备研制技术攻关、试验鉴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承担国家重大专项课题、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器装备探索重大/重点项目、基础加强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承担二代导航、高分辨对地观测等国家重大专项建设任务,解决了装备系统高精度数据处理、卫星定轨、星载压缩感知等系列关键难题;设计的多个新型密码算法得到应用,保障部队密码安全;作为国家创新群体的主要成员,研究成果应用于空军航空兵部队、陆航基地等,取得了显著的国防效益。
学校数学学科传承哈军工“数学霸王课”精神,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声誉卓著,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综合教学平台,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优秀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国家优青等一流师资队伍。坚持开放办学,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渠道广泛。选派研究生赴国外著名数学研究机构联合培养和攻读学位;与多所世界一流名校保持长期合作交流关系,并签订校际交流协议,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外进行课程学习、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攻读学位等,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本科生获国际、国内数学建模、数学竞赛和密码数学挑战赛等各项竞赛特等奖6项、一等奖200余项。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余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一等功等奖励表彰,20余名毕业生入选国家杰出/优秀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军创新人才工程拔尖人才、军委科技委/装备发展部领域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洪堡学者等。
学校数学学科联合系统科学学科,汇聚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学科群、空天学科群的优势力量,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导弹与航天、高性能计算、新概念武器、大数据分析等国防科技关键领域需求,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数学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国防科技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强基计划,培育具有献身国防的家国情怀、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视野、突出的数学应用能力,未来在国防科技关键领域及国家重大需求方向锲而不舍长期攻关的顶尖科学家和科技领袖。
二、物理学专业(070201)
国防科技大学物理学专业起源于“哈军工”时期的原子工程系,专业积淀深厚、军事特色鲜明。六十年传承,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略,为我国相关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围绕国防高科技武器基础原理和新概念武器开展特色研究,在信息技术、极端条件物态物性、聚变能源、激光原理与应用、新概念武器等方面形成显著优势,孵化了核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物理学科覆盖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光学、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声学等二级学科,建立了以“信息物理”和“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为主的学科方向和人才培养体系,与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航空宇航等深度交叉融合,开展聚变模拟、量子技术、纳米科学、智能芯片、宇宙探索、信息光学等前沿科学研究。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军事应用紧密结合、前沿探索与高水平人才培养有机统一、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得益彰的鲜明特色。我校物理学科是学校进入ESI排名前1%的学科之一,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学科、湖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物理学科科学研究水平排名第11位,是湖南省唯一获得B+以上的物理学科单位。
学校物理学科平台一流,科研实力雄厚。建有1个国家“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4个军队、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和“高性能计算”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信息物理与高能量密度物理”军队重点实验室是军内唯一开展基础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建有强场超快、量子信息、微纳光学、物质科学等国际一流的实验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国家安全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防973)课题、航天“921”、863高技术计划课题、武器装备预研和型号项目等科研课题。在PhysicalReviewLetters,Nature,Naturephysics,NaturePhotonics,NatureCommunications,TheAstrophysicalJournal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研究成果在我海军亚丁湾护航、“天拓”二号卫星姿态测量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的原子参数数据在国家重大专项中得到重要应用。
学校物理学科交叉特色鲜明,围绕量子技术的潜在国防应用,汇集多个学科,成立量子信息学科交叉中心;对物理与核技术开展深度融合,建立联合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实现军民融合、资源共享。与国际知名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开展联合育人和人才互换交流。学校物理学科师资雄厚、人才培养成效突出,拥有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教学团队,现有特聘院士、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各类国家级人才15人。建有国家级“数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国家级、湖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一流课程4门,获得国家/湖南省/全军各类教学奖励20余项。本科生获国际、国内各类竞赛金奖、银奖40余项,在校生年均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或提名6篇、全军(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8篇。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4人成为院士,20余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0余人成长为将军,10余名毕业生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防科工局、北斗办公室等单位任总设计师、总工程师、总指挥、首席科学家等。
学校物理学科立足军内唯一物理学科,汇聚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学科群、空天学科群的优势力量,聚焦高端芯片和软件、量子信息技术、智能科技、关键通信技术、新材料、聚变能源等国防科技关键领域需求,建设我军特色、世界一流的物理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国防科技大学物理学专业强基计划,培育立志献身国防、数理基础扎实、发展潜力突出、科学素养丰厚、科学批判能力一流,未来在国家重大战略方向和国防科技关键领域应用前沿知识解决实际科学技术问题的顶尖科学家和科技领袖。
三、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01、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机制
本科阶段。
强基班采取动态管理,每学年末进行一次阶段性考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退出,回到普通班学习。有下列情形之一,调整出强基班:连续两学期综合排名在本班后5%(含)者;达到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的降/留条件者。第三学年初学生可选择研究方向,鼓励选修该方向研究生课程,开展毕业设计预研究工作;第三学年末取得直博资格的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和导师,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硕博阶段。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2.5年,因故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经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延长时间不超过0.5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因故无法按时完成学业者,经批准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1.5年。
02、本硕博衔接培养方案
课程衔接:
从第三学年开始,按“一人一案”原则由导师指导学生设计其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修读方案,可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研究生阶段承认其学分。
课题衔接:
本科第一学年初发布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案例课题,鼓励学生自由申请,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研创新能力。从第三学年开始,每学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导师组主导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开展科研工作。取得直博资格即确定研究生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并初步确定研究生课题。
本硕博衔接:
本科阶段达到毕业学分要求的学生,可以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硕士阶段成绩突出者,可通过“申请-考核”等方式攻读博士研究生。
03、激励机制
实施学分制,个性化培养。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军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学分制,兴趣引领,由学术导师针对学生特点及兴趣爱好,按“一人一案”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激励学生提前完成课程。学分构成满足毕业条件,允许提前毕业,提前攻读硕博。
单独开班,小班教学。
构建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特色课程组成的课程新体系。汇聚国家级教学团队,创新构建“教、学、管、创”四位一体教育教学模式。由国家/军队名师引领的高水平教师团队授课,由热爱学生、知识面广、管理能力强的人才担任班主任。
学业导师全程指导。
强基班课程均由正高级职称者及国家/军队名师主讲。每名学生配备由博导、青年骨干和管理专家构成的导师组,对其课程学习、科研工作、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的困难予以及时沟通和解决。
开放办学,联合育人。
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和名师来校授课、研讨,参与学生教学与指导工作。以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学习、国际性学术活动等方式分批送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
科教合作,协同创新。
建立优秀学生参与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机制。第一学年初发布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案例课题,鼓励学生自由申请。第三学年开始,每学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导师组主导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提前接受科研实践,实现前沿课题、一流导师和优秀学生的有机结合。
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在相关专业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优异的学生。
04、保障机制
组织保障
成立强基计划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教务处、科研学术处、合作交流处和研究生院主要领导担任组员。负责强基班重大事项审议决策、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等工作。
成立强基计划专家委员会。邀请国内外一流学者担任委员,负责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物理学专业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机制建设、过程考核评价等工作。
经费保障
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强基计划建设实施。主要用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学生合作交流等。
政策保障
从本科三年级开始遴选硕士研究生或直博研究生培养对象。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与实践能力优异的学生。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等优先公派部分优秀学生赴国外联合培养,全额资助部分学生赴世界一流名校攻读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