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科技大学是211还是985
电子科技大学是211大学,也是985大学,该校是直属教育部,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誉为中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
四川211大学名单(5所)
序号 | 学校名称 |
1 | 西南财经大学 |
2 | 四川大学 |
3 | 电子科技大学 |
4 | 西南交通大学 |
5 | 四川农业大学 |
四川985大学名单(2所)
序号 | 学校名称 |
1 | 四川大学 |
2 | 电子科技大学 |
二、电子科技大学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
学校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行列。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信息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100余亩,拥有馆藏丰富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和一批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校园四季树木葱茏、湖水碧波荡漾、建筑典雅厚重,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佳境。
学校坚持学生为中心、通专结合,以“价值塑造、启迪思想、唤起好奇、激发潜能、探究知识、个性发展”六位一体为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素养、知识综合与集成创新能力,未来能引领学术前沿、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引领性人才。学校设有23个学院(部),63个本科专业,其中13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现有各类全日制在读本科生19800余人,硕士研究生17000余人,博士3000余人。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本科生国内外深造率超过2/3,其中出国(境)深造率超过1/5。成电学子遍布海内外,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活跃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全球大学生基因工程大赛、国际大专辩论赛、全国大学生艺术比赛等高水平赛场上,争金夺银,成绩斐然,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名列前茅。
学校已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一批国家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20余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示范中心,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3个。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4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为A+,A+学科数并列西部高校第一。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数学8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ESI前1‰。
学校以“顶天、立地、树人”为科研工作定位,坚持“开放、聚焦、融合、奋斗”的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努力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科技创新格局。“十一五”以来,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24项、部省级奖励302项,发表SCI/SSCI论文258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800余项。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1个,省部级科研机构49个,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学校与成都市共同实施“一校一带”行动计划,建设高校成果转化产业带,携手打造中国“西部硅谷”。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教师2390余人,教授630余人。截至目前,我校现有国家级杰出人才总量超过3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欧洲科学院院士等海内外院士8人,IEEE Fellow 20人,“”入选者21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2人),国家特聘专家162人(含青年特聘专家入选者90人),“”37人,杰青、卓青、优青获得者36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8人。